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必须全面开展。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发育特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并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在心理课程中的体验,最终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可能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成了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的重要职责。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的关系
所谓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被称之为个性,是人作为不同的个体所展现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标志。这种个性的发展,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稳定,并最终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具体来说,小学生人格包括学生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等,小学生人格与其气质、性格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正因为人格一旦确立,很难被改变;所以,在小学生尚未建立稳定人格的时候,才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要帮助小学生构建健康、健全的人格,避免出现人格缺失和行为偏激等现象。在初期教育阶段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弥补学生在问题认识和思维方式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杜绝基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人格缺失,这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其本质目的。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
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与教师本身的专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大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科研活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教师的培训活动,给予教师交流和研究的机会;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与信息的即时分享和使用,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这不仅可以实现本校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与其他学校同行进行经验交流和探讨,实现强强联合,共同进步。
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在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工作,通过这些调查来全面了解广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活动要做到全面、细致,要知道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家长以及教师的批评或教诲,正处于心理叛逆阶段,对于教师给予的建议非常抵触。对此,教师在进行心理特点分析的时候,更要从思维特点着手,比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对应结论,实现从具体分析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同时从学生生活方面入手,达到心理帮助的目的,促使教育活动完成。
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氛围 小学阶段孩子与家长接触时间较长。营造健康并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也会在孩子心理健康以及人格树立方面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自身的责任。作为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理树立积极、健康的形象,让孩子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体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待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难,会用更正面、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会产生过于消极和阴暗的思想,这就是家庭之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不良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正确引导,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例如: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实施途径。一些公益性活动,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提高他们对感恩思想的体会。只有教育活动得到实际应用,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之中,他们的学习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才能有所改变,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关注国民素质的培养问题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奠定学生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构建小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既是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对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真正重视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军.中国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5(6).
[2]杨远,李宇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5(6).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石集实验学校;泗洪县界集中心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的关系
所谓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被称之为个性,是人作为不同的个体所展现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标志。这种个性的发展,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稳定,并最终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具体来说,小学生人格包括学生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等,小学生人格与其气质、性格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正因为人格一旦确立,很难被改变;所以,在小学生尚未建立稳定人格的时候,才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要帮助小学生构建健康、健全的人格,避免出现人格缺失和行为偏激等现象。在初期教育阶段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弥补学生在问题认识和思维方式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杜绝基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人格缺失,这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其本质目的。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
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与教师本身的专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大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科研活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教师的培训活动,给予教师交流和研究的机会;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与信息的即时分享和使用,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这不仅可以实现本校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与其他学校同行进行经验交流和探讨,实现强强联合,共同进步。
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在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工作,通过这些调查来全面了解广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活动要做到全面、细致,要知道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家长以及教师的批评或教诲,正处于心理叛逆阶段,对于教师给予的建议非常抵触。对此,教师在进行心理特点分析的时候,更要从思维特点着手,比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对应结论,实现从具体分析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同时从学生生活方面入手,达到心理帮助的目的,促使教育活动完成。
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氛围 小学阶段孩子与家长接触时间较长。营造健康并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也会在孩子心理健康以及人格树立方面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自身的责任。作为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理树立积极、健康的形象,让孩子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体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待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难,会用更正面、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会产生过于消极和阴暗的思想,这就是家庭之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不良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正确引导,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例如: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实施途径。一些公益性活动,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提高他们对感恩思想的体会。只有教育活动得到实际应用,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之中,他们的学习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才能有所改变,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关注国民素质的培养问题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奠定学生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构建小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既是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对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真正重视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军.中国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5(6).
[2]杨远,李宇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5(6).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石集实验学校;泗洪县界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