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应当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就业压力绝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短期增加就业的措施是有一定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才能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而扶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服务业的扩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更多的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长期就业对策的另一设想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以及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合作农场和林场、家庭农场和林场,都有可能成为农民创业的园地。
长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两方面着手。短期增加就业的措施和长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措施的并用,是真正有效的就业政策。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的结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积极就业政策。(据厉以宁 文)
宏观调控并不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
如果把宏观调控说成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这是误读。这也正是讨论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中国,人们常常把宏观经济管理,也就是宏观调控,和政府对经濟活动的微观干预混为一谈。对于经济运行而言,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控制总量是必要的。但有时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也说成是宏观调控,结果往往是假宏观调控之名行微观干预之实,实际上等于复辟命令经济。这不但会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损害经济活动,还会带来强化寻租环境、使腐败活动泛滥等恶果。(据吴敬琏 文)
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
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而就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舞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忙着制定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所谓争创“世界一流”,这么一种内在兼外在的压力,正使得中国大学普遍变得躁动不安、焦虑异常。今天中国,不仅仅是“开放”与“保守”之争,在“接轨”与“闭关”之外,应该还有第三、第四条路可供选择。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很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外有排行压力,内有部门管理,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连标榜“独立”与“创新”的大学,都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那就太可怕了。(据陈平原 文)
不妨考虑“就业券”
挑战来了:市场自发调节的机能,遇到法定工价就起不了作用。工价不调,就业量何以增加?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农民工,又从哪里得到再就业的机会?在经济萧条、情况危急的情势下,就不管法定工价那一套了,这也许就是时下不少地方明令“不要再给企业增加劳动成本”的意思。但“有法不依”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立了很多法,不执行,比“无法无天”究竟进步在哪里?
出个难题吧:能不能在法规的框架里,也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工价与就业量的机能?可以的。办法就是由企业与工人自由议定工价与福利,如果议得的工价与福利高于法定水平,执行:若低于法定工价水平,由政府出资补到法定水平。政府的这部分出资,就叫“就业券”好了,含义是谁劳动补贴谁,这样也比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要合理些——不工作也派消费补贴,那“意愿失业”的人数真有可能冲天。(据周其仁 文)
中国梦的出现正是国人观念变革的产物
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梦”有两个含义:一是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先进,这是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二是改革和国家高速发展给个人提供了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梦想。
新的理想是由时代变革所奠基和催生的。从盲目服从到独立思考;从满足于模仿到敢于创造:从不敢承认个性、压抑个性到发挥个性优势;从依靠家庭、门第、关系到依靠个人努力;从消极被动的等待照顾到主动争取自身权利;从不求有功但求无错到追求成就感;从安于现状到敢于把握机遇、向命运挑战。中国梦的出现正是国人观念变革的产物。它像个文化符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思想观念的嬗变历程。(据姚桓 文)
双周聚焦
周小川“超主权储备货币论”引发热议
2009年3月24日到2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3篇文章。对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市场秩序等提出一系列看法和建议。通常在人民币汇率攻防上处于守势的中国,从未像这样采取强大的攻势。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主要观点: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
主要观点:全球储蓄率不平衡客观存在,储蓄率高低差异的原因多样,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再次,合理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最后,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
主要观点:发挥好各国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的专业作用,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对于中国经济,总体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事实表明,综合比较世界上主要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在出台重大举措时决策及时、果断、有力,体现了独特优越性。
各方反应
IMF:中国的建议是合理的
IMF日前表示,建议成立单一全球货币的呼声愈来愈大,凸显全球对金融体系稳定的疑虑。IMF总裁卡恩25日在巴黎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
《金融时报》:周小川观点值得一听
英国《金融时报》25日社论指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建议用一种超级储备货币来抗衡美元的地位,他的观点值得一听。社论强调,中国想要在重塑世界金融秩序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力。这种外向型思维应该受到欢迎。
美俄观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我不认为有创造(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
俄罗斯官员表示,将在定于4月2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上提议,采用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俄方还表示,这一提议已获得巴西、印度、韩国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支持。
就业压力绝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短期增加就业的措施是有一定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才能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而扶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服务业的扩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更多的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长期就业对策的另一设想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以及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合作农场和林场、家庭农场和林场,都有可能成为农民创业的园地。
长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两方面着手。短期增加就业的措施和长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措施的并用,是真正有效的就业政策。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的结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积极就业政策。(据厉以宁 文)
宏观调控并不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
如果把宏观调控说成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这是误读。这也正是讨论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中国,人们常常把宏观经济管理,也就是宏观调控,和政府对经濟活动的微观干预混为一谈。对于经济运行而言,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控制总量是必要的。但有时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也说成是宏观调控,结果往往是假宏观调控之名行微观干预之实,实际上等于复辟命令经济。这不但会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损害经济活动,还会带来强化寻租环境、使腐败活动泛滥等恶果。(据吴敬琏 文)
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
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而就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舞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忙着制定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所谓争创“世界一流”,这么一种内在兼外在的压力,正使得中国大学普遍变得躁动不安、焦虑异常。今天中国,不仅仅是“开放”与“保守”之争,在“接轨”与“闭关”之外,应该还有第三、第四条路可供选择。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很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外有排行压力,内有部门管理,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连标榜“独立”与“创新”的大学,都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那就太可怕了。(据陈平原 文)
不妨考虑“就业券”
挑战来了:市场自发调节的机能,遇到法定工价就起不了作用。工价不调,就业量何以增加?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农民工,又从哪里得到再就业的机会?在经济萧条、情况危急的情势下,就不管法定工价那一套了,这也许就是时下不少地方明令“不要再给企业增加劳动成本”的意思。但“有法不依”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立了很多法,不执行,比“无法无天”究竟进步在哪里?
出个难题吧:能不能在法规的框架里,也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工价与就业量的机能?可以的。办法就是由企业与工人自由议定工价与福利,如果议得的工价与福利高于法定水平,执行:若低于法定工价水平,由政府出资补到法定水平。政府的这部分出资,就叫“就业券”好了,含义是谁劳动补贴谁,这样也比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要合理些——不工作也派消费补贴,那“意愿失业”的人数真有可能冲天。(据周其仁 文)
中国梦的出现正是国人观念变革的产物
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梦”有两个含义:一是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先进,这是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二是改革和国家高速发展给个人提供了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梦想。
新的理想是由时代变革所奠基和催生的。从盲目服从到独立思考;从满足于模仿到敢于创造:从不敢承认个性、压抑个性到发挥个性优势;从依靠家庭、门第、关系到依靠个人努力;从消极被动的等待照顾到主动争取自身权利;从不求有功但求无错到追求成就感;从安于现状到敢于把握机遇、向命运挑战。中国梦的出现正是国人观念变革的产物。它像个文化符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思想观念的嬗变历程。(据姚桓 文)
双周聚焦
周小川“超主权储备货币论”引发热议
2009年3月24日到2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3篇文章。对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市场秩序等提出一系列看法和建议。通常在人民币汇率攻防上处于守势的中国,从未像这样采取强大的攻势。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主要观点: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
主要观点:全球储蓄率不平衡客观存在,储蓄率高低差异的原因多样,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再次,合理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最后,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
主要观点:发挥好各国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的专业作用,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对于中国经济,总体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事实表明,综合比较世界上主要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在出台重大举措时决策及时、果断、有力,体现了独特优越性。
各方反应
IMF:中国的建议是合理的
IMF日前表示,建议成立单一全球货币的呼声愈来愈大,凸显全球对金融体系稳定的疑虑。IMF总裁卡恩25日在巴黎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
《金融时报》:周小川观点值得一听
英国《金融时报》25日社论指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建议用一种超级储备货币来抗衡美元的地位,他的观点值得一听。社论强调,中国想要在重塑世界金融秩序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力。这种外向型思维应该受到欢迎。
美俄观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我不认为有创造(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
俄罗斯官员表示,将在定于4月2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上提议,采用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俄方还表示,这一提议已获得巴西、印度、韩国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