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课上,要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德修养都有较高的重视,对他们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行培养,从而让他们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入手,对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有效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格培养;有效方式
人格教育是使个体不断完善的教育,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真善美为最终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因此,教学必须渗透人格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真、向善、臻美,获得更加独立、健全和完善的人格。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将会把教育推向全新的境界。
一、赞扬孩子,发扬特长,提高向心力
我们老师所面对的主体是具有心灵思想的孩子,他们也是具有各自特性的,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使所有孩子深切体会到被尊重,对孩子寄予期望,使所有孩子体会到满意和成功的愉悦。在整个的过程中,使孩子得到尊重,关爱,爱护等情感,使孩子们凝聚在老师周围整个的班级家庭中,毫不停顿,使这种凝聚力一步一步地形成孩子学习、娱乐、生活上的需求,同时孩子们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娱乐中一步一步養成。
二、教育教学艺术需要点滴积累,逐步提高运用水平
老师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在遇到突发事情时,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及时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教育信息,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特别是老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尤为重要,每时每刻应具有精心操作的技术意识,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说出充满教育教学机智和教育教学艺术的语言,富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小心谨慎地对待小孩子幼小的心灵,老师持之以恒的努力,高尚的爱心,为孩子们踏上健康的心理素质之道而奉献一臂之力。
三、从课文中名人故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现在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宝贝,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张扬,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从这点也能看出来,他们是对那些伟人有着较高崇拜之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对文中伟人的经历有所理解,并明确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将课文中的激励故事化为自己的养料,让学生能初步确定自己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成就伟人的事迹比较多,而这些事迹的主人公也通常都是小人物,都是平凡岗位上最平凡的普通人,还有在最艰苦条件下成功的科学家,还有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的伟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介绍,并给予评价,让学生对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产生兴趣,然后打动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虽然还是普通的小学生,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成为对祖国、对他人都贡献的人,让小学生从小就有较强的责任感,从而让其人格得到培养。
四、人格培养还要注重审美教育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阳台上的小鸟》《寄给青蛙的信》等表达了关爱、谦让、友好的人文情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让学生在春天的雨景中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秀美;《春天的哪里》《笋芽儿》《有趣的作业》等教育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要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咏柳》《小池》等古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春天的美丽。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只为考试的答题需要肢解其意境,一味追求基础训练和技能训练,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在审美教育中还应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首先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从语言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使之清晰化,然后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引起共鸣,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作为教师必须启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指导学生运用感知、联想和想象把生硬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志、有状有貌、有明有暗的各种事物,再把这些事物按照作者文笔描绘的意境,用大脑重新绘制剪接成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接受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会将自我化解成作品中的一分子,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阅读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小结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全人格。人格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格的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下,在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良好与否可能左右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人格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格培养;有效方式
人格教育是使个体不断完善的教育,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真善美为最终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因此,教学必须渗透人格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真、向善、臻美,获得更加独立、健全和完善的人格。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将会把教育推向全新的境界。
一、赞扬孩子,发扬特长,提高向心力
我们老师所面对的主体是具有心灵思想的孩子,他们也是具有各自特性的,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使所有孩子深切体会到被尊重,对孩子寄予期望,使所有孩子体会到满意和成功的愉悦。在整个的过程中,使孩子得到尊重,关爱,爱护等情感,使孩子们凝聚在老师周围整个的班级家庭中,毫不停顿,使这种凝聚力一步一步地形成孩子学习、娱乐、生活上的需求,同时孩子们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娱乐中一步一步養成。
二、教育教学艺术需要点滴积累,逐步提高运用水平
老师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在遇到突发事情时,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及时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教育信息,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特别是老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尤为重要,每时每刻应具有精心操作的技术意识,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说出充满教育教学机智和教育教学艺术的语言,富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小心谨慎地对待小孩子幼小的心灵,老师持之以恒的努力,高尚的爱心,为孩子们踏上健康的心理素质之道而奉献一臂之力。
三、从课文中名人故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现在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宝贝,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张扬,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从这点也能看出来,他们是对那些伟人有着较高崇拜之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对文中伟人的经历有所理解,并明确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将课文中的激励故事化为自己的养料,让学生能初步确定自己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成就伟人的事迹比较多,而这些事迹的主人公也通常都是小人物,都是平凡岗位上最平凡的普通人,还有在最艰苦条件下成功的科学家,还有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的伟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介绍,并给予评价,让学生对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产生兴趣,然后打动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虽然还是普通的小学生,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成为对祖国、对他人都贡献的人,让小学生从小就有较强的责任感,从而让其人格得到培养。
四、人格培养还要注重审美教育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阳台上的小鸟》《寄给青蛙的信》等表达了关爱、谦让、友好的人文情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让学生在春天的雨景中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秀美;《春天的哪里》《笋芽儿》《有趣的作业》等教育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要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咏柳》《小池》等古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春天的美丽。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只为考试的答题需要肢解其意境,一味追求基础训练和技能训练,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在审美教育中还应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首先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从语言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使之清晰化,然后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引起共鸣,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作为教师必须启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指导学生运用感知、联想和想象把生硬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志、有状有貌、有明有暗的各种事物,再把这些事物按照作者文笔描绘的意境,用大脑重新绘制剪接成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接受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会将自我化解成作品中的一分子,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阅读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小结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全人格。人格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格的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下,在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良好与否可能左右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人格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