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目前国内各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趋势来看,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从对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到具体针对英语语言相关的各项能力技巧的培养以及各项能力的综合应用。尤其着重发展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其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进步,凸显分层次和分类别指导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作者简介】纪汇楠(1974.03-),女,江苏无锡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薛姝姝(1974.12-),女,江苏启东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一、 作为通识必修课的大学英语现状
教育部自2014年开始,组织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特别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并且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類。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则自2008年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深入的课程改革,从传统的大学英语通识课,转变为以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学术阅读及大学英语学术写作为基础,各类选修课(如美国文化、英国散文赏鉴、跨文化交流等)为上层发展的课程框架。至2019年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不对等,在2019-2020学年的又计划开设学术英语读写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通识必修课程。本门课程重视改善学生的阅读策略与语言技能,以阅读输入促进写作输出,培养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的读者与写作者。以语言输出为目标,通过对《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8)的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
二、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课堂上的衔接
本着“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近年来华东师大大学英语教学致力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课内专业需求、课外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编写的《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8)作为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教材,并且与原本独立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相结合,开设了全新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2019)。该课程把“读”与“说”,“课堂教学”“课后任务”和“读”与“写”有机结合。《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中奇数单元为技能练习,偶数单元为篇章阅读。在阅读中实践技能,以篇章结构分析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及对写作要素的掌握;通过阅读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观点,并能以规范的学术英语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普遍习惯于“模板式”机械化的学习方法,除了死记硬背,很难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在大学英语的学习当中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热情。因此开设在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材选择就尤为重要。优秀的教材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还可以通过创造丰富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其英语语言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1.教材为每个不同主题的单元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以及可供查阅相关材料的网站链接。例如在以经济为主题的这一单元里,篇章阅读A和B的内容是英国脱离欧盟。教材提供了脱欧的历史渊源,经济现状、政治博弈等背景材料,使学生(尤其是一些对国际政治时事不甚了解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结合这些背景知识,对作为传统的海洋殖民国家的英国脱欧原因,脱欧期间的党派分歧、政府交替及民众及工商企业对脱欧后的忧虑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之后的写作练习或考试当中,如果遇到与这类主题相关或者相似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利用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借鉴职业作家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自由创作,写出拥有其独特见解,且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2.教材中的十二个单元分别围绕不同领域的主题,每单元包含四篇长度不一的阅读篇章,以阅读为核心,梳理不同阅读技巧为主干,附以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通过自上而下,从内容到内涵,输入与输出的多重反复,从而巩固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新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其写作水平却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以阅读和写作使用中的词汇量和词汇运用为例:普通大学生入学时的阅读词汇量平均在6500单词,1500词组左右,但是他们的词汇产出量却大大低于这个水平。词汇量在外语写作中非常重要,与写作质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Engber 1995)。如果学生的表达词汇量(即产出词汇量)缺乏,那么对其英语写作的文本长度,文本质量,以及文本体现力有很大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考试作文分数难以提高。所以在2019-2020学年新开设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是拉近阅读和写作距离的又一次崭新的尝试,通过单元交替教学,以阅读为基础,融合语音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力求将这两种能力有机结合。
3.教材的编写同样考虑到了思想品德教育与语言教育之间的结合。每个单元的四篇阅读材料的选择都是基于优先选用思想性更强,利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原则来决定篇章的取舍的。通过阅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感情(程晓棠,孙晓慧 2011:126)。例如,在教材的第八单元中阅读B选用的是关于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一篇小短文。不到1000字的文章,主题句立意明确,学生能够从中深刻体会到屠呦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将中医药与西方药学结合的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执着态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将来要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他们未来研究路上的指路明灯,甚至在他们遭遇挫折非难时成为鼓励他们向前的动力。同样,在之后的写作练习或考试当中,如果遇到与这类主题相关内容,学生就可以利用这篇文章中提供的素材以及自己在阅读后的感想和反思,在文章中充当例证,在印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使文章更为充实、生动,并唤起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共鸣。 三、 通过利用基于网络的英语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沿用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内,教材基本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何克抗2002)。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输出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则是以记录笔记,背诵课文,记忆语言点为主,上课被动听讲,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非常少,极难发挥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了经过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建议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系统方案。过去的“黑板-粉笔”是课堂教学当中占绝对主导的教学工具;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具备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助教学的条件。
以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正是因为校园网络的普及和学生普遍拥有上网的设备,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首先体现在教材上:《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8)是几位多年在一线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集体编著的一本针对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12章的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由于阅读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每周一次90分钟两节课。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的语言学习就充分地体现出它的方便快捷的特性。在预习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真实的情景对所要学习的单元进行初步的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以及多媒体生动展现课堂内容,同时利用教学资源网络化帮助学生补足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课后的学习学生也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而获得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地点不再固定在教室或图书馆,只要有網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获得最真实的语境化的语言输入,也可以取得接触许多学习平台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语言输出,并且查看结果。
华东师大以一年级上学期的学术英语阅读为基础,在下学期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的课程。由于同样的课时安排(每周两节课),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写作教学中的英文输入数量少,质量低,批改比例小,修改程度低的问题。以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为例,本人承担五个班,约15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写作教学中的课外作业是三篇250字作业的作文,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情况下,网络环境中的英语自主写作模式就体现出它的优势。例如,华师大大学外语部写作组给学生布置了每学期10篇日记的课外作业,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批改网(www.pigai.org)对每篇日记进行批改,修正。到2019年6月,批改网上所显示的数据说明了,在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检查、监控的前提下,网络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可以和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并且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取得成果,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信息科技的日益发展,该课程的发展还任重道远。而作为“通用英语”核心的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也会经历更多的变革,力求做到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实现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Engber, C.A.. The relationship of lexical proficiency to the quality of ESL. compositions[J]. Journal p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5,4.
[3]Ess, C. Critical Thinking: A Concise Guide[M]. London: Routledge,2002.
[4]Milan, D.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5.
[5]Wallace, C.. 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程晓棠,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关键词】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作者简介】纪汇楠(1974.03-),女,江苏无锡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薛姝姝(1974.12-),女,江苏启东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一、 作为通识必修课的大学英语现状
教育部自2014年开始,组织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特别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并且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類。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则自2008年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深入的课程改革,从传统的大学英语通识课,转变为以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学术阅读及大学英语学术写作为基础,各类选修课(如美国文化、英国散文赏鉴、跨文化交流等)为上层发展的课程框架。至2019年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不对等,在2019-2020学年的又计划开设学术英语读写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通识必修课程。本门课程重视改善学生的阅读策略与语言技能,以阅读输入促进写作输出,培养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的读者与写作者。以语言输出为目标,通过对《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8)的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
二、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课堂上的衔接
本着“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近年来华东师大大学英语教学致力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课内专业需求、课外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编写的《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8)作为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教材,并且与原本独立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相结合,开设了全新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2019)。该课程把“读”与“说”,“课堂教学”“课后任务”和“读”与“写”有机结合。《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中奇数单元为技能练习,偶数单元为篇章阅读。在阅读中实践技能,以篇章结构分析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及对写作要素的掌握;通过阅读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观点,并能以规范的学术英语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普遍习惯于“模板式”机械化的学习方法,除了死记硬背,很难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在大学英语的学习当中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热情。因此开设在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材选择就尤为重要。优秀的教材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还可以通过创造丰富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其英语语言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1.教材为每个不同主题的单元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以及可供查阅相关材料的网站链接。例如在以经济为主题的这一单元里,篇章阅读A和B的内容是英国脱离欧盟。教材提供了脱欧的历史渊源,经济现状、政治博弈等背景材料,使学生(尤其是一些对国际政治时事不甚了解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结合这些背景知识,对作为传统的海洋殖民国家的英国脱欧原因,脱欧期间的党派分歧、政府交替及民众及工商企业对脱欧后的忧虑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之后的写作练习或考试当中,如果遇到与这类主题相关或者相似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利用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借鉴职业作家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自由创作,写出拥有其独特见解,且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2.教材中的十二个单元分别围绕不同领域的主题,每单元包含四篇长度不一的阅读篇章,以阅读为核心,梳理不同阅读技巧为主干,附以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通过自上而下,从内容到内涵,输入与输出的多重反复,从而巩固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新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其写作水平却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以阅读和写作使用中的词汇量和词汇运用为例:普通大学生入学时的阅读词汇量平均在6500单词,1500词组左右,但是他们的词汇产出量却大大低于这个水平。词汇量在外语写作中非常重要,与写作质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Engber 1995)。如果学生的表达词汇量(即产出词汇量)缺乏,那么对其英语写作的文本长度,文本质量,以及文本体现力有很大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考试作文分数难以提高。所以在2019-2020学年新开设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是拉近阅读和写作距离的又一次崭新的尝试,通过单元交替教学,以阅读为基础,融合语音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力求将这两种能力有机结合。
3.教材的编写同样考虑到了思想品德教育与语言教育之间的结合。每个单元的四篇阅读材料的选择都是基于优先选用思想性更强,利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原则来决定篇章的取舍的。通过阅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感情(程晓棠,孙晓慧 2011:126)。例如,在教材的第八单元中阅读B选用的是关于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一篇小短文。不到1000字的文章,主题句立意明确,学生能够从中深刻体会到屠呦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将中医药与西方药学结合的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执着态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将来要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他们未来研究路上的指路明灯,甚至在他们遭遇挫折非难时成为鼓励他们向前的动力。同样,在之后的写作练习或考试当中,如果遇到与这类主题相关内容,学生就可以利用这篇文章中提供的素材以及自己在阅读后的感想和反思,在文章中充当例证,在印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使文章更为充实、生动,并唤起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共鸣。 三、 通过利用基于网络的英语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沿用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内,教材基本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何克抗2002)。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输出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则是以记录笔记,背诵课文,记忆语言点为主,上课被动听讲,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非常少,极难发挥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了经过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建议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系统方案。过去的“黑板-粉笔”是课堂教学当中占绝对主导的教学工具;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具备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助教学的条件。
以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正是因为校园网络的普及和学生普遍拥有上网的设备,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首先体现在教材上:《通用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8)是几位多年在一线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集体编著的一本针对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12章的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由于阅读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每周一次90分钟两节课。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的语言学习就充分地体现出它的方便快捷的特性。在预习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真实的情景对所要学习的单元进行初步的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以及多媒体生动展现课堂内容,同时利用教学资源网络化帮助学生补足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课后的学习学生也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而获得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地点不再固定在教室或图书馆,只要有網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获得最真实的语境化的语言输入,也可以取得接触许多学习平台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语言输出,并且查看结果。
华东师大以一年级上学期的学术英语阅读为基础,在下学期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的课程。由于同样的课时安排(每周两节课),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写作教学中的英文输入数量少,质量低,批改比例小,修改程度低的问题。以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为例,本人承担五个班,约15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写作教学中的课外作业是三篇250字作业的作文,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情况下,网络环境中的英语自主写作模式就体现出它的优势。例如,华师大大学外语部写作组给学生布置了每学期10篇日记的课外作业,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批改网(www.pigai.org)对每篇日记进行批改,修正。到2019年6月,批改网上所显示的数据说明了,在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检查、监控的前提下,网络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可以和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并且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取得成果,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信息科技的日益发展,该课程的发展还任重道远。而作为“通用英语”核心的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也会经历更多的变革,力求做到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实现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Engber, C.A.. The relationship of lexical proficiency to the quality of ESL. compositions[J]. Journal p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5,4.
[3]Ess, C. Critical Thinking: A Concise Guide[M]. London: Routledge,2002.
[4]Milan, D.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5.
[5]Wallace, C.. 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程晓棠,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