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粤教版教材在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中将唐诗进行了归类:包括即景抒情、边塞战争、山水田园等。这是围绕一种题材或背景将不同诗人作品整合而成为为一个单元,充分体现出同类诗歌内在的聚合性。本文沿着这一思路试以教材内外的六首诗歌为例,以孤独意识为内核浅谈群诗阅读的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孤独意识;群诗阅读;策略
群诗阅读主要是围绕同一个题材或主题背景相似的诗歌,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聚焦具有关联性的诗歌组成的诗歌群。新课标积极倡导重组单元开展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去梳理探究相同题材或内涵的作品。下面以粤教版选修一唐诗之旅(上)的三首诗歌作为核心文本,带动教材以外的另外三首诗歌理解并试着归纳出群诗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解读:孤独寻踪
关注诗歌本身的内涵,提炼出诗歌高度概括的意境。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并给出建议和要求。目的在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会阅读能力的迁移。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完成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用粤教版教材中的三首唐诗作为引子,教师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引导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孤独寻踪”这一目标的文本解读。
(一)目标设定 内容选择
【课内教学篇目】《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
【课外阅读篇目】《卜算子》《月下独酌(组诗)》《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阅读、讨论、写作,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孤独”的价值;
2.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鉴赏、探究古人的“孤独”,体会古人面对孤独的智慧,增强学生对孤独所蕴含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3.借助“孤独”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从意象、意境、构思、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帮助学生获得“孤独”的审美的体验,指导学生创作。
(二)学习建议 任务设置
小组自主探究《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的学习,主要交给学生进行阅读探索,由学生自行填表、小组讨论,对诗人孤独的原因及抒发情感的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再由教师进行简单评讲。
【学习建议】
倡导学生积极组建学习小组,全班约分为八组,每组自命组名,确定组内分工,包括组长、发言人、记录人、评分人。要求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开展活动,鼓励每位成员参与讨论,记录人笔录要规范、详细。
【任务一】初识孤独
情境创设:
孤独是人的墓志铭。人赤条条地来,又孤零零地走,孤独陪伴我们最是长久!它陪我们走过这世间现实、万物生死。你害怕孤独吗?
任務要求:
①阅读两首诗歌,体验孤独。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诗歌。
教师活动:整合学生搜集的诗歌了解学生孤独的原因及感受,并进行分类。
孤独意识整理建议:无人理解的孤独、惧怕孤独、享受孤独……
教师:该怎么给孤独定义?突然特别想听一首歌的时候算不算孤独?想家的时候算不算孤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无人匹敌的时候算不算孤独?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国王孤独吗?拥有所有星星的商人孤独吗?流浪的孤儿孤独吗?拥有一颗星球的小王子孤独吗?
明确:孤独的难以定义正是孤独的特征。“孤独是我们必须用心才能看清楚的,是人的本质的东西。它静静地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质,安静而又忧伤。孤独使人与众不同,孤独的时候是最接近上帝的时候。”你喜欢孤独吗?
作业:请以“孤独”为主题,走进孤独,可以是孤独的场景,孤独的感受,孤独的人等等,写一首诗(诗歌类型不限)。
【任务二】诗人的孤独
任务要求:
1.读懂诗歌《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
2.自主学习并探索古人感到孤独的缘由及抒发孤独的过程;
3.以小组为单位修改、整合学习成果内容。
预习设计例举:
二、情境交流:面对孤独
结合任务一二小组自主探究的学习,学生对诗人孤独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孤独,让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会思考。根据新课标理念,指向同一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式的任务设计。以期结合学生诗歌创作的审美体验、生活体验,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对比阅读,古诗今读,理性认识“孤独”。有了真实的情境还需有具体的任务与之匹配,接下来的两个任务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展现小组的讨论成果,形成具有批判性、思辨性的观点,再由教师进行简单点评总结。
(一)真实情境 体验感受
新课标要求任务群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下展开,让学生能够更加沉浸其间从而获得共鸣。传统的教学一般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在诗歌阅读中无法与文本融为一体。而设置真实情境,代入感情强,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中与诗人对话,体验到共鸣甚至共情的学习愉悦。
【任务一】孤独寻因
情境创设:
情景一:“流浪大师”沈巍受众人追捧,他孤独吗?
情景二:利用学生创作的诗歌,选取迷茫悲伤的诗歌进行分享。思考孤独是否可怕?古诗今读,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通过小组自主学习《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汇报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
任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人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2.汇报诗歌孤独的原因及诗人如何抒发孤独情感的。
3.通过孤独寻因,学生总结孤独类型,形成理性认识。
(二)课外延伸 提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根据课内三首诗歌所传递出来的孤独意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将阅读要求引至课外,并逐渐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尤其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能根据课内外六首诗歌的比照,认识到孤独情感产生的背景、思考诗人孤独产生的原因、揣摩诗人孤独的心态。 【任务二】直面孤独
任务要求:
1.阅读《卜算子》《月下独酌》《江雪》,谈谈古人的孤独原因及其面对孤独心态。
2.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以卡片记录讨论过程及结果,选取最佳答案进行分享。
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教师引导】体现了苏轼被贬后自我成熟的孤独,苏轼通过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借月夜孤鸿自喻,面对孤独,苏轼并没有沉于流俗,而是以高洁自许,高旷洒脱、绝去尘俗。
例如:月下独酌 李白
【教师引导】体现了李白人格独立的孤独,李白通过写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面对孤独,李白并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傲岸孤高、狂荡不ji
例如:江雪 柳宗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永州十年,面对逆境,不折不挠,写下《封建论》以及一大批传世的诗歌散文佳作,奠定了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他在唐朝诗人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柳宗元通过写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体现了柳宗元自我成熟觉醒的孤独,柳宗元“钓”的不是鱼,不是闲情逸致,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自己洁白的胸怀,孤傲超绝的精神。
三、未来展望:安放孤独
(一)心灵勘探 理解内化
学生如何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学会内化成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并结合所给定的具体任务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是我们设计任务时候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孤独意识的深刻解讀,帮助学生提升感性认识,对已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分析整合。在谈到孤独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哪些体会,尽可能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进行心灵勘探。
【任务三】内化孤独
任务要求:
1.分析孤独意识的文化意义,理性认识孤独。
2.谈谈古今中外或文艺作品中,还有哪些孤独人物。
教师活动:孤独意识初步探索
孤独意识成了我国古代进步士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孤独意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重视自我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评判。文人的孤独心态史,既是古代文人跋涉人生求索理想的历史,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神圣之灯长明的历史。
孤独:王者为孤,独一无二为独。
(二)写作训练 思考运用
在明确了写作的话题之后,学生还必须理性地将这些内容与生活中的现象挂钩,学会有针对性地分析生活现象背后的社会人生。由于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有限,在写作之前教师要作出细致的指引。比如:区别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
【任务四】 安放孤独
情景一:“流浪大师”沈巍真的孤独吗?
情景二:选取学生原创诗歌中相对迷茫悲伤的部分进行修改,引导换一种态度面对孤独。
任务要求:
1.引导学生区别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
2.谈谈古今中外或文艺作品中,还有哪些孤独人物。
教师引导:一个人吃饭,一个看电影,一个人旅行,这不叫孤独,充其量是空虚和寂寞。
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它是一种高贵的思想状态。
流浪大师爆红,可见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寂寞是因为空虚,孤独是因为高远。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
[2]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
[4]游国恩,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作者单位: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孤独意识;群诗阅读;策略
群诗阅读主要是围绕同一个题材或主题背景相似的诗歌,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聚焦具有关联性的诗歌组成的诗歌群。新课标积极倡导重组单元开展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去梳理探究相同题材或内涵的作品。下面以粤教版选修一唐诗之旅(上)的三首诗歌作为核心文本,带动教材以外的另外三首诗歌理解并试着归纳出群诗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解读:孤独寻踪
关注诗歌本身的内涵,提炼出诗歌高度概括的意境。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并给出建议和要求。目的在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会阅读能力的迁移。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完成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用粤教版教材中的三首唐诗作为引子,教师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引导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孤独寻踪”这一目标的文本解读。
(一)目标设定 内容选择
【课内教学篇目】《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
【课外阅读篇目】《卜算子》《月下独酌(组诗)》《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阅读、讨论、写作,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孤独”的价值;
2.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鉴赏、探究古人的“孤独”,体会古人面对孤独的智慧,增强学生对孤独所蕴含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3.借助“孤独”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从意象、意境、构思、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帮助学生获得“孤独”的审美的体验,指导学生创作。
(二)学习建议 任务设置
小组自主探究《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的学习,主要交给学生进行阅读探索,由学生自行填表、小组讨论,对诗人孤独的原因及抒发情感的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再由教师进行简单评讲。
【学习建议】
倡导学生积极组建学习小组,全班约分为八组,每组自命组名,确定组内分工,包括组长、发言人、记录人、评分人。要求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开展活动,鼓励每位成员参与讨论,记录人笔录要规范、详细。
【任务一】初识孤独
情境创设:
孤独是人的墓志铭。人赤条条地来,又孤零零地走,孤独陪伴我们最是长久!它陪我们走过这世间现实、万物生死。你害怕孤独吗?
任務要求:
①阅读两首诗歌,体验孤独。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诗歌。
教师活动:整合学生搜集的诗歌了解学生孤独的原因及感受,并进行分类。
孤独意识整理建议:无人理解的孤独、惧怕孤独、享受孤独……
教师:该怎么给孤独定义?突然特别想听一首歌的时候算不算孤独?想家的时候算不算孤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无人匹敌的时候算不算孤独?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国王孤独吗?拥有所有星星的商人孤独吗?流浪的孤儿孤独吗?拥有一颗星球的小王子孤独吗?
明确:孤独的难以定义正是孤独的特征。“孤独是我们必须用心才能看清楚的,是人的本质的东西。它静静地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质,安静而又忧伤。孤独使人与众不同,孤独的时候是最接近上帝的时候。”你喜欢孤独吗?
作业:请以“孤独”为主题,走进孤独,可以是孤独的场景,孤独的感受,孤独的人等等,写一首诗(诗歌类型不限)。
【任务二】诗人的孤独
任务要求:
1.读懂诗歌《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
2.自主学习并探索古人感到孤独的缘由及抒发孤独的过程;
3.以小组为单位修改、整合学习成果内容。
预习设计例举:
二、情境交流:面对孤独
结合任务一二小组自主探究的学习,学生对诗人孤独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孤独,让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会思考。根据新课标理念,指向同一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式的任务设计。以期结合学生诗歌创作的审美体验、生活体验,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对比阅读,古诗今读,理性认识“孤独”。有了真实的情境还需有具体的任务与之匹配,接下来的两个任务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展现小组的讨论成果,形成具有批判性、思辨性的观点,再由教师进行简单点评总结。
(一)真实情境 体验感受
新课标要求任务群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下展开,让学生能够更加沉浸其间从而获得共鸣。传统的教学一般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在诗歌阅读中无法与文本融为一体。而设置真实情境,代入感情强,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中与诗人对话,体验到共鸣甚至共情的学习愉悦。
【任务一】孤独寻因
情境创设:
情景一:“流浪大师”沈巍受众人追捧,他孤独吗?
情景二:利用学生创作的诗歌,选取迷茫悲伤的诗歌进行分享。思考孤独是否可怕?古诗今读,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通过小组自主学习《从军行》《蓟中作》《登幽州台歌》《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汇报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
任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人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2.汇报诗歌孤独的原因及诗人如何抒发孤独情感的。
3.通过孤独寻因,学生总结孤独类型,形成理性认识。
(二)课外延伸 提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根据课内三首诗歌所传递出来的孤独意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将阅读要求引至课外,并逐渐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尤其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能根据课内外六首诗歌的比照,认识到孤独情感产生的背景、思考诗人孤独产生的原因、揣摩诗人孤独的心态。 【任务二】直面孤独
任务要求:
1.阅读《卜算子》《月下独酌》《江雪》,谈谈古人的孤独原因及其面对孤独心态。
2.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以卡片记录讨论过程及结果,选取最佳答案进行分享。
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教师引导】体现了苏轼被贬后自我成熟的孤独,苏轼通过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借月夜孤鸿自喻,面对孤独,苏轼并没有沉于流俗,而是以高洁自许,高旷洒脱、绝去尘俗。
例如:月下独酌 李白
【教师引导】体现了李白人格独立的孤独,李白通过写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面对孤独,李白并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傲岸孤高、狂荡不ji
例如:江雪 柳宗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永州十年,面对逆境,不折不挠,写下《封建论》以及一大批传世的诗歌散文佳作,奠定了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他在唐朝诗人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柳宗元通过写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体现了柳宗元自我成熟觉醒的孤独,柳宗元“钓”的不是鱼,不是闲情逸致,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自己洁白的胸怀,孤傲超绝的精神。
三、未来展望:安放孤独
(一)心灵勘探 理解内化
学生如何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学会内化成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并结合所给定的具体任务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是我们设计任务时候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孤独意识的深刻解讀,帮助学生提升感性认识,对已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分析整合。在谈到孤独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哪些体会,尽可能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进行心灵勘探。
【任务三】内化孤独
任务要求:
1.分析孤独意识的文化意义,理性认识孤独。
2.谈谈古今中外或文艺作品中,还有哪些孤独人物。
教师活动:孤独意识初步探索
孤独意识成了我国古代进步士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孤独意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重视自我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评判。文人的孤独心态史,既是古代文人跋涉人生求索理想的历史,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神圣之灯长明的历史。
孤独:王者为孤,独一无二为独。
(二)写作训练 思考运用
在明确了写作的话题之后,学生还必须理性地将这些内容与生活中的现象挂钩,学会有针对性地分析生活现象背后的社会人生。由于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有限,在写作之前教师要作出细致的指引。比如:区别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
【任务四】 安放孤独
情景一:“流浪大师”沈巍真的孤独吗?
情景二:选取学生原创诗歌中相对迷茫悲伤的部分进行修改,引导换一种态度面对孤独。
任务要求:
1.引导学生区别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
2.谈谈古今中外或文艺作品中,还有哪些孤独人物。
教师引导:一个人吃饭,一个看电影,一个人旅行,这不叫孤独,充其量是空虚和寂寞。
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它是一种高贵的思想状态。
流浪大师爆红,可见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寂寞是因为空虚,孤独是因为高远。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
[2]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
[4]游国恩,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作者单位: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