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北;文安县; 太子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摘 要】2009年,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一处面积大、遗物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对采集遗物对比分析,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与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因该时期遗址在廊坊市辖区内发现很少,现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遗址地理位置和概况
该遗址位于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南约200米处,西约1000米为任河大干渠,东1200米为温辛杨干渠。中心坐标北纬38°47′27.6″,东经116°29′51.6″(图一)。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遗址原为高出地表的台地,俗称“南台子”。现地表经平整,地势南部略高。遗址为农田,部分被取土破坏。在遗址西北部取土坑的四壁均暴露有文化层,为灰黑色胶性土,较致密,距地表深20~30厘米,厚30~100厘米。在西壁断面暴露锅底形灰坑1个,深约1.5米。遗址地表遗物主要是陶器残片,另见极少量鹿角器、蚌器等。
二、遗 物
1、陶器,均为残片。
钵 6件。 标本A-001,泥质灰黑陶;敛口,薄圆唇,浅斜弧腹;器表红顶,内壁唇下亦呈红色;口径37.2厘米,残高4.8厘米(图二,1)。标本A-003 , 泥质灰黑陶;敛口,圆尖唇,斜收腹;唇下呈黑色;口径34.6厘米,残高4厘米(图二,2)。标本A-007 ,泥质灰黑陶;敛口,薄圆唇,斜收腹;唇下器表饰一周黑彩带,黑彩带下部呈红色;口径38.6厘米,残高4.8厘米(图二,3)。标本A-008 ,泥质灰黑陶;直口,薄圆唇,斜腹;唇下器表饰一周黑彩带,黑彩带下部呈红色;口径38.4厘米,残高7.2厘米(图二,4)。标本A-009 ,泥质灰陶;微敛口,圆唇;唇下器表饰一周黑彩带,黑彩带下部呈红色;口径33厘米,残高4.6厘米(图二,5)。标本A-010 ,泥质灰陶;直口,圆尖唇,斜弧腹;器表呈杏红色,唇下饰一周宽黑彩带;口径33厘米,残高5.5厘米(图二,6)。
碗 2件。标本A-005,泥质灰陶。直口,薄圆唇,斜直腹;器表呈杏红色,内壁唇下亦呈红色。口径25.2厘米,残高6.4厘米(图二,7)。
罐 4件。标本A-014,夹砂灰陶;直口,圆尖唇,短直颈,平肩;器表饰细划纹;手制;口径14.6厘米,残高4.4厘米(图二,8)。标本B-002 , 夹砂黑褐陶;卷沿,侈口,方唇,溜肩;沿部器表饰划纹;手制,器表素面;口径16.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三,2)。
壶 5件。标本B-004,泥质红陶。直口,方唇,直颈;颈部器表饰凹弦纹一周,捏饰一横系,唇面弦纹一周,内壁唇下饰三周凹弦纹。口径22.5厘米,残高5.8厘米(图三,4)。
盆 1件。标本A-016,夹蚌红陶。直口,方唇,浅腹,斜直壁,平底。素面。口径46厘米,底径37厘米,高6.4厘米(图二,9)。
鬲 2件,均为夹砂灰褐陶。标本B-001,侈口,方唇,短直颈;器表上腹部饰绳纹;口径15.4厘米,残高6.4厘米(图三,1)。标本B-003,口径17厘米,残高4.4厘米(图三,3)。
2、工具
石斧 1件。2011年复查时征集。标本G-004,整体近长方形,琢磨兼制,单面磨光。窄平顶,两侧面近平,表面有刮擦痕,双面弧刃,刃部有使用疤痕。长21厘米,宽5.7~7.2厘米,最厚4厘米(图四,1)。
蚌刀 1件,残。标本G-003,整体近长方形,两侧加工成直边。残长4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
鹿角器 2件。器身未经整体修磨。标本G-001,主枝有砍斫痕,上部握磨处光滑,侧枝外侧为光滑平面,残长17.5厘米(图四,2)。标本G-002,主枝一端为斜面,未经修磨,有使用后的光滑面,器身有握磨痕,残长17厘米(图四,3)。
三、结 语
太子务遗址面积较大,地表、文化层包含物较丰富,采集遗物有陶器、角器、石器、蚌器几类,其中陶器包括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夹砂陶、夹蚌陶等,可辨器型有钵、碗、罐、壶、盆、鬲等。比对周边同时期遗存,泥质红顶钵、彩陶钵与正定南杨庄遗址二期[1]出土的泥质红顶钵、彩陶钵近似,罐、鬲与冀南豫北后岗二期类型 [2]相似。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廊坊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近太行,北为燕山山脉,地貌除少许山前洪积平原外,绝大部分为低洼的河流冲积平原。目前,廊坊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广阳区北旺遗址[3]、三河市孟各庄遗址[4]、三河市刘白塔遗址[5]等,其中,北旺遗址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7600年,属北福地文化一期。文安县自古地势低洼,此次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和龙山时期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廊坊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资料,为研究海河水系南支大清河、子牙河流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文化分布与交流的关系,以及全新世中期以来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河流迁徙、地貌形态及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遗址调查得到了孙氏乡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在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刘化成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一并感谢。
调查人员:李明琴、袁青梅、张新平
绘 图:李明琴
执 笔:李明琴、徐 艳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3]刘化成,陈卓然:《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10年1期。
[4]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考古》1983年5期。
[5]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三河县刘白塔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1995年8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摘 要】2009年,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一处面积大、遗物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对采集遗物对比分析,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与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因该时期遗址在廊坊市辖区内发现很少,现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遗址地理位置和概况
该遗址位于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南约200米处,西约1000米为任河大干渠,东1200米为温辛杨干渠。中心坐标北纬38°47′27.6″,东经116°29′51.6″(图一)。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遗址原为高出地表的台地,俗称“南台子”。现地表经平整,地势南部略高。遗址为农田,部分被取土破坏。在遗址西北部取土坑的四壁均暴露有文化层,为灰黑色胶性土,较致密,距地表深20~30厘米,厚30~100厘米。在西壁断面暴露锅底形灰坑1个,深约1.5米。遗址地表遗物主要是陶器残片,另见极少量鹿角器、蚌器等。
二、遗 物
1、陶器,均为残片。
钵 6件。 标本A-001,泥质灰黑陶;敛口,薄圆唇,浅斜弧腹;器表红顶,内壁唇下亦呈红色;口径37.2厘米,残高4.8厘米(图二,1)。标本A-003 , 泥质灰黑陶;敛口,圆尖唇,斜收腹;唇下呈黑色;口径34.6厘米,残高4厘米(图二,2)。标本A-007 ,泥质灰黑陶;敛口,薄圆唇,斜收腹;唇下器表饰一周黑彩带,黑彩带下部呈红色;口径38.6厘米,残高4.8厘米(图二,3)。标本A-008 ,泥质灰黑陶;直口,薄圆唇,斜腹;唇下器表饰一周黑彩带,黑彩带下部呈红色;口径38.4厘米,残高7.2厘米(图二,4)。标本A-009 ,泥质灰陶;微敛口,圆唇;唇下器表饰一周黑彩带,黑彩带下部呈红色;口径33厘米,残高4.6厘米(图二,5)。标本A-010 ,泥质灰陶;直口,圆尖唇,斜弧腹;器表呈杏红色,唇下饰一周宽黑彩带;口径33厘米,残高5.5厘米(图二,6)。
碗 2件。标本A-005,泥质灰陶。直口,薄圆唇,斜直腹;器表呈杏红色,内壁唇下亦呈红色。口径25.2厘米,残高6.4厘米(图二,7)。
罐 4件。标本A-014,夹砂灰陶;直口,圆尖唇,短直颈,平肩;器表饰细划纹;手制;口径14.6厘米,残高4.4厘米(图二,8)。标本B-002 , 夹砂黑褐陶;卷沿,侈口,方唇,溜肩;沿部器表饰划纹;手制,器表素面;口径16.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三,2)。
壶 5件。标本B-004,泥质红陶。直口,方唇,直颈;颈部器表饰凹弦纹一周,捏饰一横系,唇面弦纹一周,内壁唇下饰三周凹弦纹。口径22.5厘米,残高5.8厘米(图三,4)。
盆 1件。标本A-016,夹蚌红陶。直口,方唇,浅腹,斜直壁,平底。素面。口径46厘米,底径37厘米,高6.4厘米(图二,9)。
鬲 2件,均为夹砂灰褐陶。标本B-001,侈口,方唇,短直颈;器表上腹部饰绳纹;口径15.4厘米,残高6.4厘米(图三,1)。标本B-003,口径17厘米,残高4.4厘米(图三,3)。
2、工具
石斧 1件。2011年复查时征集。标本G-004,整体近长方形,琢磨兼制,单面磨光。窄平顶,两侧面近平,表面有刮擦痕,双面弧刃,刃部有使用疤痕。长21厘米,宽5.7~7.2厘米,最厚4厘米(图四,1)。
蚌刀 1件,残。标本G-003,整体近长方形,两侧加工成直边。残长4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
鹿角器 2件。器身未经整体修磨。标本G-001,主枝有砍斫痕,上部握磨处光滑,侧枝外侧为光滑平面,残长17.5厘米(图四,2)。标本G-002,主枝一端为斜面,未经修磨,有使用后的光滑面,器身有握磨痕,残长17厘米(图四,3)。
三、结 语
太子务遗址面积较大,地表、文化层包含物较丰富,采集遗物有陶器、角器、石器、蚌器几类,其中陶器包括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夹砂陶、夹蚌陶等,可辨器型有钵、碗、罐、壶、盆、鬲等。比对周边同时期遗存,泥质红顶钵、彩陶钵与正定南杨庄遗址二期[1]出土的泥质红顶钵、彩陶钵近似,罐、鬲与冀南豫北后岗二期类型 [2]相似。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廊坊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近太行,北为燕山山脉,地貌除少许山前洪积平原外,绝大部分为低洼的河流冲积平原。目前,廊坊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广阳区北旺遗址[3]、三河市孟各庄遗址[4]、三河市刘白塔遗址[5]等,其中,北旺遗址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7600年,属北福地文化一期。文安县自古地势低洼,此次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和龙山时期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廊坊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资料,为研究海河水系南支大清河、子牙河流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文化分布与交流的关系,以及全新世中期以来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河流迁徙、地貌形态及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遗址调查得到了孙氏乡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在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刘化成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一并感谢。
调查人员:李明琴、袁青梅、张新平
绘 图:李明琴
执 笔:李明琴、徐 艳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3]刘化成,陈卓然:《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10年1期。
[4]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考古》1983年5期。
[5]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三河县刘白塔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1995年8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