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该遵循课标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实践,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
一、倡导自主实践,培养审美情趣
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倡导自主实践,让学生与课文对话交流,使其情感得以熏陶。
如教学《家》一课,教师结合诗歌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想象读诗环节中,伴随柔和的音乐,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意境——蓝天万里,白云朵朵,小鸟欢唱,鱼儿畅游……学生在阅读中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并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形成语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倡导自主实践,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思考。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学生就“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句话如何朗读争论起来,有的说这句话应该重读,有的却认为应该读得有气无力,并且都作了范读。教师没有立即组织评价,而是请两位同学谈谈各自的理解:一位说,蚂蚁这么勤劳,值得大家学习,所以要读重一些,引起大家注意;另一位说,夏天太热了,蚂蚁却在搬粮食,都快累坏了,所以这句话应该读得轻一些,显得有气无力。对于这种独特思考,当教师的不应扼杀。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的也不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三、倡导自主实践,启迪心灵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
为此,在教完《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蚂蚁太勤劳了;有的说,蝈蝈骂蚂蚁是傻瓜,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大傻瓜;有的说,蝈蝈明年不会再偷懒了,他们会向蚂蚁学习……针对这些独特感受,请学生回文朗读,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
四、倡导自主实践,引导自我展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是阅读中师生互动和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师应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所有学生的乐园。
如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中小青蛙与啄木鸟、蜜蜂、水牛和青蛙妈妈之间的对话时,教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有的自己朗读,有的找上几个小伙伴分角色朗读;有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练读,那逼真的形象挺吸引人的;还有的干脆上台请老师扮演青蛙妈妈一起表演……这时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五、倡导自主实践,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作为“孩子们通向未来成功之路”的关键设计师和引路人的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想象。
如教完《雨点》一课,教师利用春天野外的美景,开放阅读课堂,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中,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自己当当小诗人。面对着春风轻拂、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雨点落在果园里,桃花变红了;有的说,雨点落在池塘里,青蛙醒来了;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滑滑梯呢……多么鲜活的一幅画!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孩子们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畅所欲言,增强了参与积极性,发挥了想象力。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表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实践,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过程。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东新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一、倡导自主实践,培养审美情趣
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倡导自主实践,让学生与课文对话交流,使其情感得以熏陶。
如教学《家》一课,教师结合诗歌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想象读诗环节中,伴随柔和的音乐,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意境——蓝天万里,白云朵朵,小鸟欢唱,鱼儿畅游……学生在阅读中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并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形成语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倡导自主实践,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思考。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学生就“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句话如何朗读争论起来,有的说这句话应该重读,有的却认为应该读得有气无力,并且都作了范读。教师没有立即组织评价,而是请两位同学谈谈各自的理解:一位说,蚂蚁这么勤劳,值得大家学习,所以要读重一些,引起大家注意;另一位说,夏天太热了,蚂蚁却在搬粮食,都快累坏了,所以这句话应该读得轻一些,显得有气无力。对于这种独特思考,当教师的不应扼杀。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的也不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三、倡导自主实践,启迪心灵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
为此,在教完《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蚂蚁太勤劳了;有的说,蝈蝈骂蚂蚁是傻瓜,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大傻瓜;有的说,蝈蝈明年不会再偷懒了,他们会向蚂蚁学习……针对这些独特感受,请学生回文朗读,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
四、倡导自主实践,引导自我展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是阅读中师生互动和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师应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所有学生的乐园。
如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中小青蛙与啄木鸟、蜜蜂、水牛和青蛙妈妈之间的对话时,教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有的自己朗读,有的找上几个小伙伴分角色朗读;有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练读,那逼真的形象挺吸引人的;还有的干脆上台请老师扮演青蛙妈妈一起表演……这时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五、倡导自主实践,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作为“孩子们通向未来成功之路”的关键设计师和引路人的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想象。
如教完《雨点》一课,教师利用春天野外的美景,开放阅读课堂,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中,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自己当当小诗人。面对着春风轻拂、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雨点落在果园里,桃花变红了;有的说,雨点落在池塘里,青蛙醒来了;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滑滑梯呢……多么鲜活的一幅画!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孩子们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畅所欲言,增强了参与积极性,发挥了想象力。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表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实践,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过程。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东新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