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打造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on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非常重视对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以此打造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体验。
  关键词: 数学资源 有效利用 课堂教学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确实,现在代数学要求我们以数学的眼光看待我们生存的世界,孩子们不仅仅是生搬硬套地运用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要先在大脑中对所学知识有个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课本上和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让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放松。
  一、 情景描述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页内容。
  2.学习目标:通过“综合与实践”栏目,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πd=2πr。
  3.教学难点:在学生不了解圆周长计算方式的情况下,怎样引导学生顺利找到圆周长与直径或者半径的数量关系,从而切入π的数值,让学生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评析:通过了解课堂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内容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 课堂设计
  1.准备教学道具。类似圆形,且可直观看到,容易测量,例如乒乓球、弹珠(小于乒乓球)、校园的树木等。辅助工具:卡尺、细绳、直尺。
  2.课堂导入。课堂开始老师拿出乒乓球提问学生道具的形状,把球的圆形形状引入学生思维,当学生不约而同讲出乒乓球圆形的形状后,问孩子们校园里大树的树干是不是也具有圆的特征。之后提出实践问题: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好奇心,把课本中理论性强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可以直观考究的案例,通过学生实践,找出应该得到的结果,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三、分析研究
  让学生掀开书本,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思考与圆的周长大小相关的数值。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道具,如乒乓球、弹珠(小于乒乓球)、卡尺和直尺。
  1.让学生参与测量乒乓球和弹珠周长的实践中,利用白纸一张,将乒乓球和弹珠分别在白纸上滚动一周,然后分别用直尺测量出乒乓球和弹珠滚动的直线距离。得到结果乒乓球滚动的长度肯定大于弹珠滚动的长度,问学生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乒乓球的滚动长度比弹珠滚动的长度更长,引导孩子往球的大小(也就是圆的大小)方向思考, 得出直径的大小决定圆的周长的大小。
  2.然后用卡尺分别卡住乒乓球和弹珠,分别得出两者直径或者计算出半径的数值。将数值列进书上表格中,让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或者圆的半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圆的周长大约是圆直径的3倍多,是圆的半径的2倍多。从而引出圆周率π的准确数值:π=3.14.
  3.带领学生到校园大树下,让学生用细绳围绕大树绕一周,然后用直尺测量出来大树树干横截面的周长,提问学生大树树干横截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此时学生会自动根据测量乒乓球和弹珠的周长及直径推算大树树干横截面的直径和半径。
  4.学生回到教师,让学生计算自己大腿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让每个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深刻理解圆的周长与直接或者半径的关系,熟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2πr。
  评析:数学具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原理,逻辑的缜密会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疲劳,所以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老师如果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原理探究中,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空洞的理论和公式不宜被小学生理解。我们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更为直观接触到数学内容,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挖掘公式之间的潜在关系,学生对此类课堂内容的记忆也会加深甚多。
  四、课堂总结
  优秀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设计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特别是在小学时代,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索能力及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特点很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和开发。
  1.转变老师角色。本节课老师从以往的教育者变身为引导者,一步步“诱导”学生往课堂内容方面靠拢,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找出数学内容,进而又引导学生参与温习,即计算自己大腿的直径,加深学生的理解。
  2.直观化教学。本节课如果单纯利用教科书上面的圆形图形等解释或者按照课本测量,收不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前准备相关道具,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3.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测量乒乓球、弹珠、树干横截面、自己大腿周长都让学生深入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在实践中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数学课堂可以丰富多彩。通过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常规数学的公式或空洞的理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得以验证的,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自我实现欲望,学习效率自然较高。
  4.逻辑教学,注重数学教学理念。逻辑是贯穿数学的始终,是数学的精神所在,本节课很好地利用了逻辑教学理念,通过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有疑问变为确认。在课堂中老师很好地运用了学生心理学,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投学生所好,把数学知识融入实践生活,达到数学思维软着陆的境界。
其他文献
摘 要: 班级环境创设能够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的全面性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论述班级环境创设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出发,指出了当前班级环境创设中幼儿自主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引导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班级环境 环境创设  一、班级环境创设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
摘 要: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的散文,学习此文,感受文章的内容美与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老师抛出主问题,集中提问,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赏析美的活动,细细品味文字,进行表达,完成一场美的盛宴。主问题能带动整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显,解决问题较为透彻。  关键词: 《云南的歌会》主问题 集中教学 课堂寻美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
生活是物理教学的源泉也是物理教学的归宿。物理教学生活化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构生活化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是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汲生活之水,耕生活沃土,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教学的重心和可行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例,彰显物理知识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深入,初中物理新教材发生根本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教材中融入
摘 要: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小,心智发展不成熟,以及对学习认识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错误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具体方法对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首先理析了“错误资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错误资源”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错误资源 应用策略  当前,在小学低年级数学
摘 要: 作者以广州中高考总人数11万左右的数据、中科院少年班为例,同时引用多领域顶尖学者观点共同论证教育起跑线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教育起跑线 正确性 广州中高考  如今,很多家长依然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者希望孩子可以拔得头筹。有增无减的热度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学生减负何时才能成为现实?》的文章,称需要改变现行升学制度,均衡教育资源,减负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依笔者看来,现行的
摘 要: 基于亚洲英语语料库Chinese ELF子库对母语为汉语者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句法特征进行研究,从中找出90条非标准用法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归类及定性分析,揭示四种母语为汉语者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句法特征,分别为:(1)同一句子中各小句动词时态不一致;(2)句子缺少主语或宾语;(3)主语后接重复其语义的代词;(4)附加疑问句简化并趋于一致。虽然这些样本为非标准用法,但均未引起误解或交际中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动机、体育活动参与和形式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该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普通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改革提供了参考、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体育参与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是高职学生接触的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最
在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闪耀了千年的璀璨明星,她就是宋代著名女文学家李清照。易安居士凭借温婉柔情、别具一格的风格,凝练传神、隽永深刻的语言,在作品中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时而柔情万种,时而大气磅礴,通过独特的手法,优美的语言,以景传情,寓情于景,使得她的词作无不精致巧妙,独具一格。  一、语言通俗优美,词工巧锤炼又清新自然  文学和雕刻、绘画、音乐等其他领域一样,都是艺术作品的
一、教学目标及立意  有关“明治维新”的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的:“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显然,课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走向世界的日本》是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八单元第四课,人教版教科书以“走向世界”为线索,从近代化角度将本课分为
传统美术课堂模式,课堂分为两大板块,前半节教师示范、讲授,后半节由学生绘画或制作,这种“教师讲授—学生制作”的课堂模式实际就是“灌输—接受”。这种课堂模式单一呆板,严重阻碍学生发展,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够融洽,更谈不上课堂能“活”了。如何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呢?关键在于如何引发课堂教学的“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愿意干感兴趣的、喜欢做的事。教师要不断变换花样,让他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