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一阶段的高中生是青春激扬的,是风华正茂的。由于网络对新时代的学生所造成的冲击,使得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去学习稍显枯燥的语文课程。又因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打消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寻找到一种新的能够引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务之急。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自然也包括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与“微时代”的双重影响下,“微课”已经成了教师们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
  一、引人入胜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总是缺少兴趣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照本宣科,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另外,由于高中学习任务繁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选择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而这一切都是由语文课堂上枯燥的学习内容导致的。如果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大胆创新,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选择在课堂上运用微课教学,根据当节语文课所要教的内容和学生喜好,选择一些短小的视频来辅助学生学习,那么学生的兴趣将会被有效激发出来,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将会大幅提高,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而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于优美文学的欣赏早已融进了我们的骨子里。讲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可以在授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将学生引进江南雨中小巷那空幽的意境之中;在教授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电视剧《红楼梦》中对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大观园的繁华与勾心斗角。五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文章,我们可以一一通过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这些文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课前预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一能力不仅仅可以运用在普通课堂学习上,甚至在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也将会有很大的用处,可以说是受益终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微课就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微课中预设情景,提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自行预习。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更容易讲授所要讲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我们把微课预习提前制作好放在班级电脑中,供学生在闲暇之时播放或下载。比起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微课预习提出的问题明确具体,以音画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具有针对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用微课布置《沁园春·长沙》预习,可以让学生诵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等,回忆毛泽东生平,感受当时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点。用微课布置《记念刘和珍君》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感受一下当时中国的黑暗,体会鲁迅文章的特点。
  三、答疑解惑
  由于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这些文章即使是一些专门教授语文的高中教师也很难懂,遑论对于语文没有丝毫研究的高中生。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困难,然而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个别课文中出现了一些令学生很难理解的疑难问题时,我们可以在教授这篇文章之前,制作微课,为学生答疑解惑。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尾中有一句话“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句话就令学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惦着江南”?我们可以在教授这篇文章之前,制作微课,阐明作者“惦着江南”的原因,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创造条件。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令学生很难理解的,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拿来主义”具体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制作微课,通过介绍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深入领略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
  在网络的冲击下,学生的心情变得浮躁,不再如过去那般可以沉下心来细细地研究一篇文章,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正在课堂上逐渐丧失它的魅力,高中生也正在逐渐对语文这一学科失去兴趣,因此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重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已经刻不容缓。而微课作为网络时代与“微时代”共同影响下的产物,这一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由于这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人们对这一模式的认识还很浅,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一些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希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25211)
其他文献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文学艺术。古诗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当前的古诗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亟待改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何谓“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认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需要通过“智趣”的教学模式来破解,在“乐教乐学”的良好氛围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在此,笔者将择取三个角度浅析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智趣”元素。  一、通过诵读开发学生想象力  将“智趣”元素应用于朗诵,具体体现为使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波动,从而主动感受作品中寄托的思绪,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领会作品主旨的目的。  笔者曾经在高中叙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用提问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用提问促进多维度研究。提问忌讳不清不楚,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提问忌讳匹配不合适,简单问题训练优等生没有价值,难度较大问题难坏学困生;提问忌讳放而不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提问忌讳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成为教师“独角戏”。  一、忌不清不楚,问题切口模糊不清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活动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教师根据教材文本设计
如今的各层次教育机构均展现出了多媒体技术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情形况,这是一个好现象,这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要。它依现代教育理念的执行标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教育媒体相联系的策略,目标明确地对教育信息加以阐释,能够将多种感官功能的优势利用起来,能够促进教育成果走向最优化状态。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来讲,则因为同时具有较强的人文功能和工具功能,因此更需要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理论创新。接受美学理论是新课改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理论,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渠道,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呢?  一、 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基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谈谈高中课文《项链》的阅读教学。  师:故事中的
随着智能变电站推广建设,二次系统引入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过程层交换机等智能组件,二次设备种类及数量繁多,一些传统的检修手段已不再适用.如何有效地管理监测二次设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