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误读”的鲁菜
作为一名商人,刘杰的商务宴请非常多,但他很少选择鲁菜馆作为宴请招待地。“我是山东人,但你让我说鲁菜的代表菜是什么?我就知道一道‘九转大肠’,而且我就吃过一次,黑糊糊,黏糊糊的,并不好吃。”
黑糊糊,黏糊糊,咸糊糊——这三个“糊糊”是不少人对鲁菜的第一印象。
鲁菜大师李志刚对这“三糊糊”的评价非常愤怒。“他们根本不懂鲁菜的内涵,吃过一些二把刀做出来的鲁菜,就认为这是鲁菜的代表了。”
实际上,无论是从食材、工艺还是仪礼上来说,在四大菜系中,鲁菜都是最为讲究的。
鲁味斋的创始人王瑞麟老爷子告诉记者:“从食材、用料,到工艺,鲁菜都相当考究,甚至连跑堂上菜的小二都需要很深的功底。食材上讲,我们说的小雏鸡,春天生,过了秋天就不能吃了。”
“现在哪儿还有正宗的鲁菜啊”,王瑞麟痛心疾首,“现在有些饭店做的菜简直就是瞎胡闹,比如爆双脆,现在的饭店多用腰花和鸡胗,严格来说,应该用腰花和肚尖来制作”。
复杂的工艺,让鲁菜在这个快餐时代,逐渐脱离了大众。
比如说,芹菜炒肉丝,一道看似简单的鲁菜,却别有深意,肉丝要切的长短粗细一样,而且在过油炒的时候需要用铁筷子翻炒,以免肉丝断开,随后还要将芹菜用100 ℃的开水“过”一下,鲁菜大师王兴兰告诉记者,“即使是这样鲁菜中比较简单的菜,如今能做到原汁原味的厨师也不是很多。”
“其实真正的鲁菜,对于厨师的刀功要求非常高,而且在色香味上有着严格要求。”据王兴兰介绍,在传统的鲁菜中,曾经有一道“油爆鱼芹”,要求厨师要以精湛的刀功去掉鱼头鱼尾,并从中取出鱼骨,在切鱼肉的过程中,刀不能切断鱼皮,“完全做出来之后,这道菜吃起来没有鱼刺,没有鱼头鱼尾,味道非常好。”然而如今能够做这道菜的厨师,也不多了:“跟我差不多年纪的鲁菜厨师可能会做,年轻人估计连见都没见过。”
“过去许多人坐火车来济南,就为吃上一口聚丰德。点上一个糖醋鱼,一个奶汤豆腐。说起这个奶汤豆腐,过去的师傅出锅时撇一勺辣椒油浇上,又香又入味。但菜里还是乳白一片,不见一点红。这是专门调制的白辣椒油。现在普通的鲁菜师傅会吗?这是鲁菜的基本功啊。”王瑞麟这样告诉记者。
鲁菜大师颜景祥曾对记者讲述自己在燕喜堂做学徒的日子。“那时候,学徒得3年才能出徒,一开始只能做拉水车、拉风箱、送外卖、择菜洗菜这些粗活,第二年学发干货,第三年才能“站墩子”切菜。俗话说“七分刀工,三分做法”,我那会儿练得手腕都发肿,学鲁莱就得先练扎实的基本功,要不就不会走远。”
“我刚到燕喜堂时,看到柜子里满满的海参、鱼翅等干货,像扇子大的鱼肚能发到六七厘米厚,鱼翅、海参都是顶级的,而现在有些饭店用的海参像豆虫一样……”
失传的美食家
高杰是一名房地产从业者,作为一个80后的济南人,他告诉记者虽然对鲁菜有很深的情感,但对传统鲁菜的记忆并不是很深刻。“现在市面上吃到的鲁菜基本上以创新融合菜为主。也有一些隐于市非常地道的私房莱馆,却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吃到的。”
高杰的看法印证了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在大众化餐饮市场上,传统鲁菜的味觉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而除此之外,失传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有那些视美食为生命的老饕们。
“美食家少了,挑剔的食客少了,厨师们也就开始应付事儿,这对于鲁菜的传承是一种伤害。”王兴兰曾听师父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济南还没解放,一个食客在师父所在的饭馆吃饭,点了一个爆炒腰花,结果当时厨师偷懒,少颠了几下就把菜出锅了,结果食客尝了一口就发觉味道不对,立刻叫掌柜的来理论,把掌柜的吓得够呛。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人们对于美食的要求是什么。”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菜品的要求不是高,而是快:“现在大家去饭店吃饭,都希望自己点菜之后能快点上菜,至于菜的口味,大家的要求反而不是很多,所以说很多要求现做的菜,结果厨师干脆就提前做好,或者做个半成品,等客人点的时候,稍微加热一下就端上桌了。”
近年来,王兴兰每次去饭店吃饭,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点一份醋溜土豆丝,结果发现土豆丝是用擦丝器擦出来的。“有时候我就找领班理论,但是结果大多是给我把菜退掉,或者换一个,有的人还觉得我有毛病,太挑剔。”
这种来自于食客的“宽容”,也使得如今的厨师们越来越懒,王兴兰曾与不少厨师有过交流,发现如今大部分鲁莱的厨师们,喜欢烹饪一些鲍鱼、海参、鱼翅等高档菜品,而对于考究厨师技巧的普通菜系,却没有多大的兴趣。
对于这种宽容,王瑞麟也感觉有些无可奈何,“过去下次馆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儿。现在各色各样的饮食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想吃什么出门就能吃。‘用’饭店的人多了,‘吃’饭店的人少了。”
齐鲁文化与标准化
商业综合体的时代,一些好的餐馆能带动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兴盛。
高杰告诉记者:“济南人的消费习惯非常固执,有多少‘看起来很好’的房产项目在济南就是没有市场。因为几家人气爆棚的餐厅而带动整个商场、商圈发展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所以,选择什么样的餐馆进驻商场,对一个商业综合体来说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时尚的、好玩的、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餐馆就成了商场的首选。比如,鼎好餐饮集团的大厂房星座主题餐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家餐厅赢得了年轻人的热捧。
更值得一提的是,创始人韩震不单从菜式上进行了创新,最新鲜的内部众筹模式也纳入了其运营管理之道。
在创新上同样取得成功的还有闫府私房菜,其创始人“闫腰子”花了四年的时间成功把个人品牌转型成一个企业品牌,开启了它的产业化之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闫府私房菜的成功重在四个围度的把控。第一点是要垂直架构,定位细分,并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第二点就是最重要的产品,产品是永恒的中心;第三个围度在于社会化营销,又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甚至于成立自媒体;最后一点是近来大行其道的粉丝经济。拥有鲁菜的经典传承,加上创新思维和各种营销手段,新式鲁菜馆已经打通线上线下铺天盖地而来。
标准化也是鲁菜品牌创新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早在2009年,鲁菜就已经启动了标准化工作,中央厨房制就在不少餐饮企业得以推广。
中央厨房也叫中央配送中心,是指对分店实行统一采购、选菜、切菜、调料,然后将配好的食材和料包做成半成品用冷藏车配送,到达分店后,只需要做一些简单加工就好。中央厨房并非起源于鲁菜,目前已被当作山东将餐饮业标准化从管理环节延伸至菜品加工环节,进一步提升餐饮业工业化程度的新手段。
王兴兰从传承的角度出发,对将标准化用于鲁菜的做法非常赞同:“在以前的烹制方法中,常会出现‘少许’、‘适量’这类模糊字眼,对鲁菜技艺的传承是个不利因素。近年来,一些老字号鲁菜馆逐渐式微,鲁菜品质参差不齐,与此不无关系。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标准化,每道菜用料多少、调料加多少,都能用天平称、用尺量,客人到哪里都能吃到同样正宗的口味。”她还提出,越是高端的菜品,越需要以标准化维持其品质。
作为一名商人,刘杰的商务宴请非常多,但他很少选择鲁菜馆作为宴请招待地。“我是山东人,但你让我说鲁菜的代表菜是什么?我就知道一道‘九转大肠’,而且我就吃过一次,黑糊糊,黏糊糊的,并不好吃。”
黑糊糊,黏糊糊,咸糊糊——这三个“糊糊”是不少人对鲁菜的第一印象。
鲁菜大师李志刚对这“三糊糊”的评价非常愤怒。“他们根本不懂鲁菜的内涵,吃过一些二把刀做出来的鲁菜,就认为这是鲁菜的代表了。”
实际上,无论是从食材、工艺还是仪礼上来说,在四大菜系中,鲁菜都是最为讲究的。
鲁味斋的创始人王瑞麟老爷子告诉记者:“从食材、用料,到工艺,鲁菜都相当考究,甚至连跑堂上菜的小二都需要很深的功底。食材上讲,我们说的小雏鸡,春天生,过了秋天就不能吃了。”
“现在哪儿还有正宗的鲁菜啊”,王瑞麟痛心疾首,“现在有些饭店做的菜简直就是瞎胡闹,比如爆双脆,现在的饭店多用腰花和鸡胗,严格来说,应该用腰花和肚尖来制作”。
复杂的工艺,让鲁菜在这个快餐时代,逐渐脱离了大众。
比如说,芹菜炒肉丝,一道看似简单的鲁菜,却别有深意,肉丝要切的长短粗细一样,而且在过油炒的时候需要用铁筷子翻炒,以免肉丝断开,随后还要将芹菜用100 ℃的开水“过”一下,鲁菜大师王兴兰告诉记者,“即使是这样鲁菜中比较简单的菜,如今能做到原汁原味的厨师也不是很多。”
“其实真正的鲁菜,对于厨师的刀功要求非常高,而且在色香味上有着严格要求。”据王兴兰介绍,在传统的鲁菜中,曾经有一道“油爆鱼芹”,要求厨师要以精湛的刀功去掉鱼头鱼尾,并从中取出鱼骨,在切鱼肉的过程中,刀不能切断鱼皮,“完全做出来之后,这道菜吃起来没有鱼刺,没有鱼头鱼尾,味道非常好。”然而如今能够做这道菜的厨师,也不多了:“跟我差不多年纪的鲁菜厨师可能会做,年轻人估计连见都没见过。”
“过去许多人坐火车来济南,就为吃上一口聚丰德。点上一个糖醋鱼,一个奶汤豆腐。说起这个奶汤豆腐,过去的师傅出锅时撇一勺辣椒油浇上,又香又入味。但菜里还是乳白一片,不见一点红。这是专门调制的白辣椒油。现在普通的鲁菜师傅会吗?这是鲁菜的基本功啊。”王瑞麟这样告诉记者。
鲁菜大师颜景祥曾对记者讲述自己在燕喜堂做学徒的日子。“那时候,学徒得3年才能出徒,一开始只能做拉水车、拉风箱、送外卖、择菜洗菜这些粗活,第二年学发干货,第三年才能“站墩子”切菜。俗话说“七分刀工,三分做法”,我那会儿练得手腕都发肿,学鲁莱就得先练扎实的基本功,要不就不会走远。”
“我刚到燕喜堂时,看到柜子里满满的海参、鱼翅等干货,像扇子大的鱼肚能发到六七厘米厚,鱼翅、海参都是顶级的,而现在有些饭店用的海参像豆虫一样……”
失传的美食家
高杰是一名房地产从业者,作为一个80后的济南人,他告诉记者虽然对鲁菜有很深的情感,但对传统鲁菜的记忆并不是很深刻。“现在市面上吃到的鲁菜基本上以创新融合菜为主。也有一些隐于市非常地道的私房莱馆,却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吃到的。”
高杰的看法印证了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在大众化餐饮市场上,传统鲁菜的味觉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而除此之外,失传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有那些视美食为生命的老饕们。
“美食家少了,挑剔的食客少了,厨师们也就开始应付事儿,这对于鲁菜的传承是一种伤害。”王兴兰曾听师父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济南还没解放,一个食客在师父所在的饭馆吃饭,点了一个爆炒腰花,结果当时厨师偷懒,少颠了几下就把菜出锅了,结果食客尝了一口就发觉味道不对,立刻叫掌柜的来理论,把掌柜的吓得够呛。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人们对于美食的要求是什么。”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菜品的要求不是高,而是快:“现在大家去饭店吃饭,都希望自己点菜之后能快点上菜,至于菜的口味,大家的要求反而不是很多,所以说很多要求现做的菜,结果厨师干脆就提前做好,或者做个半成品,等客人点的时候,稍微加热一下就端上桌了。”
近年来,王兴兰每次去饭店吃饭,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点一份醋溜土豆丝,结果发现土豆丝是用擦丝器擦出来的。“有时候我就找领班理论,但是结果大多是给我把菜退掉,或者换一个,有的人还觉得我有毛病,太挑剔。”
这种来自于食客的“宽容”,也使得如今的厨师们越来越懒,王兴兰曾与不少厨师有过交流,发现如今大部分鲁莱的厨师们,喜欢烹饪一些鲍鱼、海参、鱼翅等高档菜品,而对于考究厨师技巧的普通菜系,却没有多大的兴趣。
对于这种宽容,王瑞麟也感觉有些无可奈何,“过去下次馆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儿。现在各色各样的饮食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想吃什么出门就能吃。‘用’饭店的人多了,‘吃’饭店的人少了。”
齐鲁文化与标准化
商业综合体的时代,一些好的餐馆能带动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兴盛。
高杰告诉记者:“济南人的消费习惯非常固执,有多少‘看起来很好’的房产项目在济南就是没有市场。因为几家人气爆棚的餐厅而带动整个商场、商圈发展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所以,选择什么样的餐馆进驻商场,对一个商业综合体来说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时尚的、好玩的、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餐馆就成了商场的首选。比如,鼎好餐饮集团的大厂房星座主题餐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家餐厅赢得了年轻人的热捧。
更值得一提的是,创始人韩震不单从菜式上进行了创新,最新鲜的内部众筹模式也纳入了其运营管理之道。
在创新上同样取得成功的还有闫府私房菜,其创始人“闫腰子”花了四年的时间成功把个人品牌转型成一个企业品牌,开启了它的产业化之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闫府私房菜的成功重在四个围度的把控。第一点是要垂直架构,定位细分,并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第二点就是最重要的产品,产品是永恒的中心;第三个围度在于社会化营销,又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甚至于成立自媒体;最后一点是近来大行其道的粉丝经济。拥有鲁菜的经典传承,加上创新思维和各种营销手段,新式鲁菜馆已经打通线上线下铺天盖地而来。
标准化也是鲁菜品牌创新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早在2009年,鲁菜就已经启动了标准化工作,中央厨房制就在不少餐饮企业得以推广。
中央厨房也叫中央配送中心,是指对分店实行统一采购、选菜、切菜、调料,然后将配好的食材和料包做成半成品用冷藏车配送,到达分店后,只需要做一些简单加工就好。中央厨房并非起源于鲁菜,目前已被当作山东将餐饮业标准化从管理环节延伸至菜品加工环节,进一步提升餐饮业工业化程度的新手段。
王兴兰从传承的角度出发,对将标准化用于鲁菜的做法非常赞同:“在以前的烹制方法中,常会出现‘少许’、‘适量’这类模糊字眼,对鲁菜技艺的传承是个不利因素。近年来,一些老字号鲁菜馆逐渐式微,鲁菜品质参差不齐,与此不无关系。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标准化,每道菜用料多少、调料加多少,都能用天平称、用尺量,客人到哪里都能吃到同样正宗的口味。”她还提出,越是高端的菜品,越需要以标准化维持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