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75-02
摘 要 云南藏区主要指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带,位于云南省西北缘,外与西藏、四川两省区交界,内与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过渡地带,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到近代更为活跃,联系与纽带作用也更加重要。
关键词 云南藏区 西藏 物资贸易
云南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又称迪庆高原,这一地区主要居民为藏族,属于藏文化体系,拥有藏族特点。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滇、藏、川三省交界处,是高原同内地各民族交流的前沿,因而形成了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辛亥革命后的最初几年,受全国及云南地方军政影响,云南藏区出现了新的生机。民国中甸地方政府还能够协调、领导和组织地方土司、僧民及商界,废除了清朝弊政、兴建实业、杜绝鸦片、兴办学校,保卫了西南边疆。但是,随着国内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云南藏区社会出现了两大不安宁因素:一是来自四川的土匪,二是地方土司的纷争和混战。同时民国政府在云南藏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这一时期云南藏区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受到很大限制,但还在缓慢发展中。
一、1921-1934年间的贸易
从1921-1934年中甸入藏输入和输出商品贸易表中,可以直观的分析出当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态。当时中甸输入西藏的物品主要是茶叶、沙盐、布匹、红糖,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需求量较大的茶叶和沙盐。还有像布匹之类进行加工过的手工业品,已不局限于初级的农牧产品。这些商品不全是迪庆高原产出的,比如沙盐主要由川滇边境运来,布匹主要是大理、丽江所供,茶叶则是通过茶马古道由西双版纳、思茅等地输入。这说明当时迪庆高原与云南各地及内地间保持着多样的交流,具有货物集散功能。
从西藏运往中甸的物资有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引进的毛皮、药材等,这些已不完全是生活必需品,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迪庆藏区的生活水平是高于青藏高原的,而这种差异的出现又与迪庆交通纽带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吸收外界多元文化分不开。在表中所显示的十余年间,货物进出量并没有大的变化,处于很稳定的状态。这说明,这一时期中甸及西藏社会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之下。云南藏区和西藏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相互依附关系,尽管经济在曲折中缓慢发展,但物资贸易却是维系这种缓慢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1934-1937年间的贸易
随着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中央政治措施加强,土匪的减少,中甸与西藏的进出商品贸易有所发展。1934年到1937年云南藏区的商业贸易变化明显,不管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输入产品中除了日常生活必需品外,还有纸、铁器、卷香、哈达等文化、生产、祭祀、宗教用品,从侧面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输出产品虽然还基本限于皮毛、山货、药材、土产方面,但是分类更为细致,仅表中统计的皮毛一项就多达九种,表明西藏在对内地越来越多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自己的资源,以应付商品输出,积极进行物资交流。从数量上看,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价值总体上都有所增加。同时,在计量单位上也有所改进,比如将不太確定的驮改为固定通用的石、斤等,这样就便于统计和度量,是生产力进步和文化交流互进的表现。
三、结语
云南藏区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历史作用。一方面,同整个青藏高原上的古羌人及其后裔,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经济类型的族体;另一方面,又同内地各民族,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青海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迪庆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藏族及其先民同祖国内地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同内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前缘和跳板,充分显现出青藏高原及其居民同祖国内地自古即为一体的、且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8.
[2][清]赵尔巽.清史稿•地理志.中华书局.1977.8.
[3]张雪慧,王恒杰.从几份档案中看滇藏经济贸易_兼谈对云南藏区社会经济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藏学.1989(1).
摘 要 云南藏区主要指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带,位于云南省西北缘,外与西藏、四川两省区交界,内与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过渡地带,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到近代更为活跃,联系与纽带作用也更加重要。
关键词 云南藏区 西藏 物资贸易
云南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又称迪庆高原,这一地区主要居民为藏族,属于藏文化体系,拥有藏族特点。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滇、藏、川三省交界处,是高原同内地各民族交流的前沿,因而形成了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辛亥革命后的最初几年,受全国及云南地方军政影响,云南藏区出现了新的生机。民国中甸地方政府还能够协调、领导和组织地方土司、僧民及商界,废除了清朝弊政、兴建实业、杜绝鸦片、兴办学校,保卫了西南边疆。但是,随着国内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云南藏区社会出现了两大不安宁因素:一是来自四川的土匪,二是地方土司的纷争和混战。同时民国政府在云南藏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这一时期云南藏区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受到很大限制,但还在缓慢发展中。
一、1921-1934年间的贸易
从1921-1934年中甸入藏输入和输出商品贸易表中,可以直观的分析出当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态。当时中甸输入西藏的物品主要是茶叶、沙盐、布匹、红糖,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需求量较大的茶叶和沙盐。还有像布匹之类进行加工过的手工业品,已不局限于初级的农牧产品。这些商品不全是迪庆高原产出的,比如沙盐主要由川滇边境运来,布匹主要是大理、丽江所供,茶叶则是通过茶马古道由西双版纳、思茅等地输入。这说明当时迪庆高原与云南各地及内地间保持着多样的交流,具有货物集散功能。
从西藏运往中甸的物资有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引进的毛皮、药材等,这些已不完全是生活必需品,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迪庆藏区的生活水平是高于青藏高原的,而这种差异的出现又与迪庆交通纽带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吸收外界多元文化分不开。在表中所显示的十余年间,货物进出量并没有大的变化,处于很稳定的状态。这说明,这一时期中甸及西藏社会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之下。云南藏区和西藏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相互依附关系,尽管经济在曲折中缓慢发展,但物资贸易却是维系这种缓慢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1934-1937年间的贸易
随着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中央政治措施加强,土匪的减少,中甸与西藏的进出商品贸易有所发展。1934年到1937年云南藏区的商业贸易变化明显,不管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输入产品中除了日常生活必需品外,还有纸、铁器、卷香、哈达等文化、生产、祭祀、宗教用品,从侧面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输出产品虽然还基本限于皮毛、山货、药材、土产方面,但是分类更为细致,仅表中统计的皮毛一项就多达九种,表明西藏在对内地越来越多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自己的资源,以应付商品输出,积极进行物资交流。从数量上看,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价值总体上都有所增加。同时,在计量单位上也有所改进,比如将不太確定的驮改为固定通用的石、斤等,这样就便于统计和度量,是生产力进步和文化交流互进的表现。
三、结语
云南藏区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历史作用。一方面,同整个青藏高原上的古羌人及其后裔,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经济类型的族体;另一方面,又同内地各民族,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青海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迪庆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藏族及其先民同祖国内地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同内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前缘和跳板,充分显现出青藏高原及其居民同祖国内地自古即为一体的、且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8.
[2][清]赵尔巽.清史稿•地理志.中华书局.1977.8.
[3]张雪慧,王恒杰.从几份档案中看滇藏经济贸易_兼谈对云南藏区社会经济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藏学.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