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
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4 4 4 4 4=(),3 3 3=(),2 2 2 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得出了答案,而此时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用乘法口诀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浓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顺利达到了学习目的。
2.创设情境,提供思维空间
2.1铺垫型情境。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2认知冲突型情境。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2.3思维策略型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应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3.引旧思新,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埋下了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的思路,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障碍。
其实,数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之间关系,以旧知识为依托,推导出新知识,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4.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1数学学习应该着眼于学以致用,教学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计:“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你们的手指头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老师问他代表什么,学生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苹果’吗?”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迫切想知道用什么数表示半个苹果。因此,引出对一种新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应,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感官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拼图”游戏中,让学生把几个同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拼成的图形各式各样。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5.注重总结分析,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合理运用好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及数学探索能力,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遇到问题能按一定方向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运用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
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4 4 4 4 4=(),3 3 3=(),2 2 2 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得出了答案,而此时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用乘法口诀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浓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顺利达到了学习目的。
2.创设情境,提供思维空间
2.1铺垫型情境。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2认知冲突型情境。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2.3思维策略型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应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3.引旧思新,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埋下了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的思路,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障碍。
其实,数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之间关系,以旧知识为依托,推导出新知识,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4.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1数学学习应该着眼于学以致用,教学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计:“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你们的手指头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老师问他代表什么,学生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苹果’吗?”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迫切想知道用什么数表示半个苹果。因此,引出对一种新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应,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感官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拼图”游戏中,让学生把几个同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拼成的图形各式各样。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5.注重总结分析,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合理运用好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及数学探索能力,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遇到问题能按一定方向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运用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