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22-01
21世纪不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这两方面包含了数学中最重要的能力属性,具备了数学核心素养的人,毫无疑问即是真正的数学人才。笔者任职小学数学教师多年,对此还算有一些个人的经验和心得,现分享如下,还望能够有所借鉴。
一、揭示数学美,培养核心素养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是比较枯燥的,其实不然,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就是数学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剑桥大学数学家高德菲·哈罗德·哈代的《为数学辩护》,就以一个数学家的角度驳斥了大众对于数学的偏见和误解,他认为数学家就像画家与诗人一样是模式的创造者。数学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教师要在教学时,给学生揭示数学的美,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只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美学的启迪,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或多或少讲述一些课本知识之外的东西,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学生揭示数学的美,比如费马定理,即假如一个质数除以4余1——例如41——那么这个质数一定能表达为两个平方数的加和。例如41就是4的平方加上5的平方。无论这个质数多大都无所谓,只要除以4余1就一定符合费马定理。再比如,在讲到比例的时候,给学生讲一讲“黄金比例”的知识,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黄金比例的事物给学生看。
通过揭示数学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为日后走上数学这条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
一是学科与生活融合,小学的数学尚不涉及太过深奥的数学知识,数学定理,其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切换到现实中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教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时,可以在教室里模拟在超市买东西付钱、找钱的场景。数学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在纸上写写算算,只会做题的人,而是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这也是数学的核心素养。
二是学科间融合,每一个学科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需要站位更高,在课程的视角下,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比如,许多数学实验课和一些实践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历时一周到一月不等的时间,凸显了多门学科的融合统整,不是经历了一、两节的课堂生活,而是真实体验了有规划的课程生活,全方位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素养的真正提升。
三、综合评价重在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更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信心的确立,还要启发数学思考,积累经验。因此,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用多元的标准架构评价框架。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回顾与反思,引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用“我们学了什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的,和原来的知识结构有什么关系,学习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等这些反思性问题,把指导学生反思融入到整体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整节课都正襟危坐听老师讲课,或是在本上写写算算,难免会使小学生陷入乏味之中,降低学习的兴趣。动手实践符合小学生天性爱动的生理特点,在动手实践中能够避免单纯的思维活动带来的枯燥与乏味,增添课堂教学的乐趣,从而实现趣味教学。而且,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很多知识单靠脑力无法解决,不过通过动手实践,整个思维过程能够逐渐清晰起来。既动脑,也动手,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
哪怕是學生看会了,也可以要求动手写一遍甚至几遍。当手中的笔落到纸上,将这个计算过程,或者论述过程在上面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也得以显现,这样更容易暴露学生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而“照方抓药”,完善这些缺陷与不足。而且,动手在纸上写能够减少失误,就像我们说话时,总会有些不合时宜的话脱口而出,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话写在纸上,在写的过程中,脑子也在飞速的转动,这句话是否合适,如此一来,写在纸上的话就比直接说出去的话要好听多了。另外,能手算的尽量别用计算器。计算器这东西的确方便,但会有依赖性。不仅让你的计算能力下降,而且减少了你的思维锻炼的机会。
总而言之,单纯地强调一节课的好坏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是太过片面的,只有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作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建构起自己完整的课程认知、课程情意、课程反思、课程行为,做到“人课”合一,方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以“高观点”视角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展开丰盈的学习过程,深刻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不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这两方面包含了数学中最重要的能力属性,具备了数学核心素养的人,毫无疑问即是真正的数学人才。笔者任职小学数学教师多年,对此还算有一些个人的经验和心得,现分享如下,还望能够有所借鉴。
一、揭示数学美,培养核心素养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是比较枯燥的,其实不然,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就是数学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剑桥大学数学家高德菲·哈罗德·哈代的《为数学辩护》,就以一个数学家的角度驳斥了大众对于数学的偏见和误解,他认为数学家就像画家与诗人一样是模式的创造者。数学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教师要在教学时,给学生揭示数学的美,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只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美学的启迪,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或多或少讲述一些课本知识之外的东西,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学生揭示数学的美,比如费马定理,即假如一个质数除以4余1——例如41——那么这个质数一定能表达为两个平方数的加和。例如41就是4的平方加上5的平方。无论这个质数多大都无所谓,只要除以4余1就一定符合费马定理。再比如,在讲到比例的时候,给学生讲一讲“黄金比例”的知识,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黄金比例的事物给学生看。
通过揭示数学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为日后走上数学这条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
一是学科与生活融合,小学的数学尚不涉及太过深奥的数学知识,数学定理,其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切换到现实中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教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时,可以在教室里模拟在超市买东西付钱、找钱的场景。数学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在纸上写写算算,只会做题的人,而是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这也是数学的核心素养。
二是学科间融合,每一个学科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需要站位更高,在课程的视角下,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比如,许多数学实验课和一些实践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历时一周到一月不等的时间,凸显了多门学科的融合统整,不是经历了一、两节的课堂生活,而是真实体验了有规划的课程生活,全方位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素养的真正提升。
三、综合评价重在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更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信心的确立,还要启发数学思考,积累经验。因此,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用多元的标准架构评价框架。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回顾与反思,引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用“我们学了什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的,和原来的知识结构有什么关系,学习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等这些反思性问题,把指导学生反思融入到整体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整节课都正襟危坐听老师讲课,或是在本上写写算算,难免会使小学生陷入乏味之中,降低学习的兴趣。动手实践符合小学生天性爱动的生理特点,在动手实践中能够避免单纯的思维活动带来的枯燥与乏味,增添课堂教学的乐趣,从而实现趣味教学。而且,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很多知识单靠脑力无法解决,不过通过动手实践,整个思维过程能够逐渐清晰起来。既动脑,也动手,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
哪怕是學生看会了,也可以要求动手写一遍甚至几遍。当手中的笔落到纸上,将这个计算过程,或者论述过程在上面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也得以显现,这样更容易暴露学生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而“照方抓药”,完善这些缺陷与不足。而且,动手在纸上写能够减少失误,就像我们说话时,总会有些不合时宜的话脱口而出,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话写在纸上,在写的过程中,脑子也在飞速的转动,这句话是否合适,如此一来,写在纸上的话就比直接说出去的话要好听多了。另外,能手算的尽量别用计算器。计算器这东西的确方便,但会有依赖性。不仅让你的计算能力下降,而且减少了你的思维锻炼的机会。
总而言之,单纯地强调一节课的好坏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是太过片面的,只有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作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建构起自己完整的课程认知、课程情意、课程反思、课程行为,做到“人课”合一,方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以“高观点”视角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展开丰盈的学习过程,深刻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