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将赏识教育应用于高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利于使高职生建立强大的学习自信,使学生自觉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且能一直以高标准、高要求来管理与约束自我。可以说,有效的赏识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善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将从抓准赏识教育的时机、把握赏识教育的力度、补充批评教育三个角度来分析赏识教育在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校 赏识教育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96-01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便是以赏识为主的教育活动,即教师应从宽容、尊重、激励等角度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与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马斯洛就人们的内心需求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出发,指出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得到他人尊重与赞美的精神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整个社会普遍进入小康家庭,高职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优渥,所以高职生并不会为生理需求而苦恼。这个生活环境使得高职生更看重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促使学生智力发育与人格完善的直接负责人,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表现。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教师也应该以赏识教育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鲜花与掌声中成长。
一、抓准赏识教育的时机
多数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时通常会以表扬、赞美为主,但是如果教师滥用赞美之词,那么高职生也会对教师赏识产生疲劳,并不利于发挥赏识教育的引导功效。在管理学生时,教师应在学生取得重大进步或做出突出改变,亦或者是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与不认可时实施赏识教育,以“饥饿营销”策略抓住赏识教育的时机。
就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性格内向、腼腆,十分不善于展示自我。不管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学生都像是一个“隐形人”一样,毫无存在感,而这也让这名学生时刻感到自卑,不相信自己。在组织学生接受自我管理培训时,笔者发现这个学生的表现十分令人惊喜,因为这个学生有坚强的学习毅力与决心,而且总害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所以这个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很强。于是,笔者便重点表扬了这个学生约束自我、管理個人行为的具体表现,认真肯定了这个学生的优点与努力。笔者的赏识令这个学生十分惊讶,也十分感动,而这个学生也向笔者保证他会继续努力,严格遵守学校与班级的规章制度。
二、把握赏识教育的力度
每个高职生的生长环境与受教环境决定着赏识教育的方式与力度,某一种赏识教育可能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作用,却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个高职生都能产生激励作用。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应灵活调整赏识教育的力度,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纪律感,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规范行为。
通常情况下,笔者会根据学生取得进步与成就的大小灵活调整赏识教育的实施力度。比如,如果学生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了课堂学习纪律,还主动完成了课后作业练习任务,那么笔者便会以课堂口头表扬为主,使学生继续坚持好的学习做法。但是,如果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学校所组织的社团活动产生了某个创新型的想法,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与发展前景所提出的创业计划等,笔者便会大力赞扬,毫不吝惜地表达自己对高职生的欣赏之意。
三、补充批评教育
虽然赏识教育是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的基本手段,但是如果只有表扬没有批评,那么部分学生便可能迷失自我,产生骄傲、自满等错误心理,根本不能正确认识到个人的行为错误。为此,教师在以赏识教育管理学生时,也应适当以批评教育作为补充,帮助高职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良好的批评教育同样会激发高职生的内在学习潜能,使其为改正自己的错误主动反思、努力奋斗。为此,教师应保证批评教育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将延时批评教育与及时赏识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就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号召力很强,深受其他同学喜欢。但是,这个学生的玩乐心思很重,时常出现旷课、迟到等行为问题。由于这个学生所组织的课外娱乐活动十分有趣,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愿与这个学生一同参与,这就导致本班学生的时间纪律意识涣散,并不利于教师管理学生。于是,笔者严肃批评了这些学生,向其说明了旷课与迟到的严重后果,希望他们及时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错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我会时刻注意自己的措辞与态度,既要让学生意识到笔者对时间纪律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要避免学生产生笔者专门针对他们的错误心理。当学生逐渐改变了问题行为之后,笔者也会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上课时间表,以量化数据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
总而言之,赏识教育是改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措施,它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坚定学生实现成功与进步的信心。为此,高职教师应分析赏识教育的实施原则与组织方式,主动以赏识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娟.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07):104-105.
[2]谭向荣.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应用价值[J].现代妇女(下旬),2015(01):146.
【关键词】高职学校 赏识教育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96-01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便是以赏识为主的教育活动,即教师应从宽容、尊重、激励等角度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与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马斯洛就人们的内心需求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出发,指出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得到他人尊重与赞美的精神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整个社会普遍进入小康家庭,高职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优渥,所以高职生并不会为生理需求而苦恼。这个生活环境使得高职生更看重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促使学生智力发育与人格完善的直接负责人,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表现。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教师也应该以赏识教育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鲜花与掌声中成长。
一、抓准赏识教育的时机
多数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时通常会以表扬、赞美为主,但是如果教师滥用赞美之词,那么高职生也会对教师赏识产生疲劳,并不利于发挥赏识教育的引导功效。在管理学生时,教师应在学生取得重大进步或做出突出改变,亦或者是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与不认可时实施赏识教育,以“饥饿营销”策略抓住赏识教育的时机。
就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性格内向、腼腆,十分不善于展示自我。不管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学生都像是一个“隐形人”一样,毫无存在感,而这也让这名学生时刻感到自卑,不相信自己。在组织学生接受自我管理培训时,笔者发现这个学生的表现十分令人惊喜,因为这个学生有坚强的学习毅力与决心,而且总害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所以这个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很强。于是,笔者便重点表扬了这个学生约束自我、管理個人行为的具体表现,认真肯定了这个学生的优点与努力。笔者的赏识令这个学生十分惊讶,也十分感动,而这个学生也向笔者保证他会继续努力,严格遵守学校与班级的规章制度。
二、把握赏识教育的力度
每个高职生的生长环境与受教环境决定着赏识教育的方式与力度,某一种赏识教育可能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作用,却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个高职生都能产生激励作用。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应灵活调整赏识教育的力度,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纪律感,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规范行为。
通常情况下,笔者会根据学生取得进步与成就的大小灵活调整赏识教育的实施力度。比如,如果学生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了课堂学习纪律,还主动完成了课后作业练习任务,那么笔者便会以课堂口头表扬为主,使学生继续坚持好的学习做法。但是,如果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学校所组织的社团活动产生了某个创新型的想法,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与发展前景所提出的创业计划等,笔者便会大力赞扬,毫不吝惜地表达自己对高职生的欣赏之意。
三、补充批评教育
虽然赏识教育是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的基本手段,但是如果只有表扬没有批评,那么部分学生便可能迷失自我,产生骄傲、自满等错误心理,根本不能正确认识到个人的行为错误。为此,教师在以赏识教育管理学生时,也应适当以批评教育作为补充,帮助高职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良好的批评教育同样会激发高职生的内在学习潜能,使其为改正自己的错误主动反思、努力奋斗。为此,教师应保证批评教育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将延时批评教育与及时赏识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就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号召力很强,深受其他同学喜欢。但是,这个学生的玩乐心思很重,时常出现旷课、迟到等行为问题。由于这个学生所组织的课外娱乐活动十分有趣,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愿与这个学生一同参与,这就导致本班学生的时间纪律意识涣散,并不利于教师管理学生。于是,笔者严肃批评了这些学生,向其说明了旷课与迟到的严重后果,希望他们及时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错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我会时刻注意自己的措辞与态度,既要让学生意识到笔者对时间纪律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要避免学生产生笔者专门针对他们的错误心理。当学生逐渐改变了问题行为之后,笔者也会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上课时间表,以量化数据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
总而言之,赏识教育是改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措施,它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坚定学生实现成功与进步的信心。为此,高职教师应分析赏识教育的实施原则与组织方式,主动以赏识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娟.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07):104-105.
[2]谭向荣.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应用价值[J].现代妇女(下旬),2015(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