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心樵:激扬绘画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俞心樵素昧平生,在此我却想叫他一声“老俞!”
  因为读他的诗歌,看他的画,像与老同学老朋友酒酣时的交谈,他的思想和情怀,令我心有戚戚,他属于生于1960年代、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兼而有之的“我们那一代”。
  “我们那一代”的诗歌与绘画,往往带有一种东西,叫“激扬”。
  何为“激扬”?一是他的诗歌或绘画,貌似个体的抒发,却传递了对社会、对时代的关切和责任;二是他的作品,常常像夜海里的航标灯,给了一些迷失者以方向。
  老俞的个人经历,度娘那里一查便知,他胸有丘壑,却比常人更多苦难和曲折。痛苦和煎熬折磨了他,却也成就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更深入也更深刻;成就了他的诗歌和绘画里,有着真真切切、刻骨铭心的悲喜哀乐。尤其,前不久他在北京举办的个展,让人惊叹,是画,又不纯粹是画,它们“与众不同”,含有一种沉甸甸的精神。
  这一点,是我在以往认识的纯画家身上,很少见到的。
  以往我熟悉的画家,是一些相对简单的人,经过学院派训练,擅长于自我情绪的表达,以娴熟的技艺,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的具象或非具象。这也正常,一流的绘画作品,自然应该是艺术家个体真性情的流露,带有饱满情绪,否则,缺乏真情实感,艺术很可能沦为色彩或构图或线条或装置或影像的“游戏”,导致情感苍白,手法机械,毫无生命力。
  而俞心樵呢,尽管我尚未看到他的原作,只收到北京朋友所发的微信图片,但读出了几点意味:他的绘画比较主观,构图擅于变形,天生敏锐于色彩,也有个人情绪的表达,但是,从《盲文系列》《背景系列》《手稿系列》等系列作品,让人意识到,他在个人情绪方面又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他没有利用绘画工具去肆意地宣泄个体彼时彼刻的心情,而是冷静地、机智地将“小我”的情绪,融入到众人共同遇到的“宏大问题”上,融入到有关政治、社会、道德、文化等思考上。他的绘画,透露着个人经验与社会体制的碰撞,却又在“怎么说”“说什么”等等方面,表现得含蓄、优雅、得体,思想没有游离于绘画形式。
  基于这些观察,我想,俞心樵是当代绘画界一位少有的思想者。你认为他的作品属于意象绘画也好,属于观念绘画也罢,他对当代艺术史的贡献,在于作品不仅有审美价值,也有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他的作品通过描绘日光、月光、星光,远山、苍海、长天,以及盲文、手稿等等,营造了静谧、明朗、温暖的意境,也由这些凝聚成思想和观念,直抵人心最深处,促使人们静静地思考,或从心里、脑海里升华一种精神力量。
  毕加索说:“每个人都想了解艺术。为什么不去试着了解鸟的歌唱呢?”
  是啊,俞心樵值得你去了解,而你若想更多更深地读懂他,不妨先上网查阅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思想和态度,他的诗歌或其他文字。基于这些,回头再看他的画,你会恍悟许多。
  1993年,俞心樵在上海和杭州热情地呐喊并推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二十多年来,理想之路依旧艰难而遥远,他却孜孜不倦。他是以自己的烛火,照亮着他人的长旅。
  记住他的诗歌《墓志铭》吧,他曾这样写道:
  在我的祖国/只有你还没有读过我的诗/只有你未曾爱过我/当你知道我葬身何處/请选择最美丽的春天/走最光明的道路/来向我认错……
其他文献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科学家发现,大脑中可能确实存在一种促进长期忠诚热爱的化学物质:后叶催产素,它可能奠定了人们爱慕、信任和对伴侣长期忠诚的物质基础。  催产素?男人的大脑里也有吗?这个素难道不是女人怀孕才会有吗?怀孕在我看来一定是忠诚的最崇高表现!  先不谈人的。生物学家苏卡特和汤姆英赛尔比较了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草原野鼠和“雌雄乱交”的山地老鼠的神经学区别,发现前者大脑中后叶催产素的密度远高
期刊
11月12日,中国嘉德2016年北京秋拍举槌。这意味着2016秋拍第二轮,也就是北京第一轮秋拍正式落槌。那么,与10月初的香港第一轮秋拍相比,这次北京的第一轮秋拍传递了什么信号?今年春拍前,笔者就预言中国艺术市场将触底反弹,而这一轮北京秋拍尤其是其主将中国嘉德的战绩则表明,中国嘉德今年春拍上演的艺术市场的反弹行情,在今年秋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乍暖还寒”:嘉德北京秋拍确认反弹行情  支撑这
期刊
与徐文华先生见过两次,一次在黄浦江边的世博酒店公寓,一次在淮海中路新式里弄深处。两次的约聚点都有“地标”意味,前者能鸟瞰黄浦江,后者洋溢着昔日的租界情调。  在两个地标处,听老先生温文尔雅、不疾不徐地谈论绘画经历、艺术见解,并赏读他的作品,我真切感到,先生是横跨东西方文明,致力中西融合的“实践派”,他运用油彩这种源自西方的普世语言,孜孜以求的是画出东方意境和神韵,已达到了相当高度。他言谈举止掩不住
期刊
在温暖冬日的阳光下打字时,乌镇戏剧节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看过的戏,感动余味还在心头,更让我留恋的,却是戏剧节间,这江南小镇充满可能的撩人姿态——巷尾随处可见的表演者,让你恍惚于现实与梦境;吃个民宿饭旁边桌就能撞上的名人脸,让你目睹男神女神的日常逗逼;一个故事,一场戏之间,让你感受到这世上的另一个我,另一种可能的生活。  姿态的融合与调换  今年是乌镇戏剧节的第四年,这意味着孟京辉、黄磊、田沁鑫、赖声
期刊
英海珍从景德镇来到上海,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此行是与她的先生章业大联手举办一场为期一周的《传承文化,青花之美——瓷画品鉴会》。出乎她所料的是,除了大型的艺术瓷瓶以外,由她手制的一款看似普通的青花盖碗,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即便海珍已经回景德镇有些日子了,还是有不少人慕名前来。一方面想看到展出的大器,另一方面,是想买到她手制的那款青花盖碗。”刚落座喝茶,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
期刊
2016年10月中旬,丁曦林与张永旭,两个60后,运用社交工具——微信,围绕着艺术和生活,进行了看似散漫、无主题变奏式的对话。透过这些即兴而有趣的长篇对话,我们不难享受到其间闪耀出的一些有意思的“火花”,包括张永旭对20多年绘画生涯的回顾、主张和态度,以及丁曦林站在圈子外,对艺术家成长途中细致入微的观察。现将他们的对话,原汁原味地整理如下。  丁曦林:永旭老兄,13日我专程去北京,不料与你“失之交
期刊
在很多人的眼中,拍卖机构的存在就像是为了在艺术品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两座桥梁,一曰“提供”,二曰“信任”,确保热爱艺术并重视艺术价值的人群能够顺利且安全地滿足其需求。因此一直以来,艺术品的品质、公司的信誉度都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但在近几年来,艺术品拍卖机构逐渐开始走向了上市的资本道路,这引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议论,其背后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上市究竟是好是坏?……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几位圈内资深人士,
期刊
耳濡目染,感叹父亲的巧手天工  1994年出生于苏州的陈冠丞,是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之子,也是中国仿古铜炉(宣德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自童年起的记忆,就是以厂为家,与铜炉为伴。  据陈冠丞介绍,自己家中祖上三代都是铜匠,父亲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如何敲打、铸造铜器等一系列基本功。但真正接触宣德炉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始挖掘、并研究这个自明代起就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
期刊
科技,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儿,似乎所有房地产活动中都要求有科技元素,但如何将科技元素切切实实的运用到活动中,融为一体而不突兀却又贯穿始终于活动相匹配呢?2016年金秋10月,当太德邂逅葛洲坝,一场用科技、用创意打造的史无前例,最不像房地产发布会的发布会轰动业内外!  契合品牌主张与调性的“外壳”  作为中国葛洲坝地产首次对市场输出的品牌战略发布会,从什么角度切入、用什么手段去包装、通过哪些有效渠道进
期刊
在惯有的想象中,设计师这一职业所代表的往往是雷厉风行,个性张扬,甚至还会有那么些许的“不好相处”,但这些在黄颖的身上全都被颠覆了,温婉安静的她说起话来柔声细语,谈起过往的经历亦非常谦虚低调,对待任何事物似乎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淡定。而这恰恰也成为她的独到之处,令我们对她产生了好奇。从业20余年,黄颖见证了设计界的风格变迁,领略过创业的不易,了解到了市场的山重水复,而依旧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待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