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成人,再成才”这已经是当今社会的共识。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当自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受益终生,坏习惯贻害无穷。
谈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愿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经典片段:十多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洁;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了当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何培养幼儿的好习惯,首先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如此。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父母就能走进孩子内心,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点滴细节抓起。幼儿的教育不是一两次的简单说教所能解决的,而是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教师、家长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转化为幼儿自身自觉的行为,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起先是我们养成习惯,后来是习惯养成我们”。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的。
家长和老师在和幼儿相处、互动时,要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量变引起质变,幼儿往往在细小的过错中,逐渐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的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用两只小脚四处乱蹬,大哭大叫;有的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幼儿园一己之力就能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耳濡目染地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养成好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基。 (上接第37页) 验?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理念,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习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的技术学习习惯的形成,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路,有偏差应当给予纠正,有进步及时表扬。对学生上课时的积极发言、学生积极地构思、认真地试验,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教师的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做准备。
4、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学生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基础性、通用性、广泛性、先进性和可迁移性是本课程的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材中就有很多图片和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同时结合生活的技术趣事,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力争从教学设计中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即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比如在学习《技术与设计1》第三单元“设计的一般原则”时,引导学生就他们使用的“新型笔”和“新型桌椅”的重新设计问题并加以引导。我们都知道这两个事物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例子,以此为题目,可充分刺激大家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时,引导学生就学校准备召开运动进行流程设计,引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鼓励“头脑风暴法”的使用。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也是如此。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2]《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谈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愿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经典片段:十多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洁;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了当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何培养幼儿的好习惯,首先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如此。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父母就能走进孩子内心,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点滴细节抓起。幼儿的教育不是一两次的简单说教所能解决的,而是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教师、家长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转化为幼儿自身自觉的行为,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起先是我们养成习惯,后来是习惯养成我们”。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的。
家长和老师在和幼儿相处、互动时,要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量变引起质变,幼儿往往在细小的过错中,逐渐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的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用两只小脚四处乱蹬,大哭大叫;有的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幼儿园一己之力就能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耳濡目染地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养成好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基。 (上接第37页) 验?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理念,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习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的技术学习习惯的形成,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路,有偏差应当给予纠正,有进步及时表扬。对学生上课时的积极发言、学生积极地构思、认真地试验,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教师的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做准备。
4、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学生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基础性、通用性、广泛性、先进性和可迁移性是本课程的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材中就有很多图片和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同时结合生活的技术趣事,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力争从教学设计中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即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比如在学习《技术与设计1》第三单元“设计的一般原则”时,引导学生就他们使用的“新型笔”和“新型桌椅”的重新设计问题并加以引导。我们都知道这两个事物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例子,以此为题目,可充分刺激大家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时,引导学生就学校准备召开运动进行流程设计,引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鼓励“头脑风暴法”的使用。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也是如此。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2]《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