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那些事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高考”也封卷


  现在高考有严格的弥封制度,每场考试结束便弥封答题卡,以防出现人为舞弊现象。实际上,这种弥封制度在古代“高考”时就已经有了。
  考卷弥封制度始于宋。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即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确定所录取的试卷后才拆开。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试卷副本,让考官评阅副本。此种做法,把考卷弥封制度推向了更为严格的境地。

唐代“高考”专设“少年班”


  如今,每年的高考几乎都会传出低龄高分的考生被重点院校破格录取的消息。有的高校还开设了“少年班”,专门网罗“神童”加以重点培养。然而,对“神童”实行特别培养并非今人的创举,大量史料表明,我国古代对“神童”的培养也格外重视。
  早在汉代,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考试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少不更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代,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卷,全部通过。为此,宋孝宗特地封她为“孺人”。
  元代也曾规定,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录取”到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古代“高考”也重视“素质教育”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举考试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官厚祿。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然后才能确定“名次”。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考察他们,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殿试的好处是,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尽可能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古代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


  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要想获得参试的资格,必须过六关:首先参加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由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殿试”的入场券。可见,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古代“高考”状元知多少


  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史上第一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几百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三年的傅善祥。
其他文献
2020年1月26日,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比恩·布莱恩特在加州一起坠机事故中身亡,年仅41岁。作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球员,科比在其20年的职业生涯中共获得33643分。20年间,科比为NBA留下过无数的经典瞬间,生涯单场最高得分为81分。成就其伟大的除了赛场上的优异表现,科比不放弃、不退缩、不逃避的“曼巴精神”更令他成为不少人的偶像。  1998年2月8日,第48届NBA
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继续撰写政法笔记,因为这已经坚持了三年。  2010年,新闻“井喷”的一年。涟漪09年重庆打黑的余波,从坐了十一年冤狱的赵作海重返家乡到南京的换偶教授“聚众淫乱”,从跌倒的山西煤官到辽宁的“土地奶奶”也疯狂,我们的生活永远不缺喧嚣。除了热闹,我们还需要什么?  混乱秩序之下的残酷事实日渐被娱乐式的调侃所遮掩,理性与批判的声音在冷僻的角落里声嘶力竭,取而代之的是非诚勿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中国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那时的一些留学生“深造”后回国,受到尊重便自认学富五车,殊不知自己漂洋过海,也只是空学了一堆文化糟粕。纨绔子弟一副优柔寡断、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社会上人们则是一副或崇洋媚外,或顽固不化、迂腐不堪的末世脸,再加上当时那灰蒙蒙、阴沉沉的天,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亟待冲破的围城。  《围城》成功塑造了方鸿渐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看不起博士学位,
很多学生认为,一篇文章只要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就可算得上一篇好文章,可以获得高分。他们不愿意在语言上精雕细琢,写出的语言粗糙,甚至低幼化、口水化,而这已经成为很多高中生作文的通病。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明确规定,一篇好作文应该做到有文采,即指文章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做到文质兼美。语言自然流畅、内容丰赡的文章,可以使读者身心愉悦;语言枯燥呆板、内容乏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以少年儿童的视角来完整呈现新中国70年伟大变化的书。一个固执而深情的老人带着秘密从海外归来,寻找家族传人“昊水庆”,引出一个叛逆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任性小男孩,和一个善良勤劳勇敢的职业女性妈妈。他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充满趣味和思索的寻觅之旅。故事通过新中国建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等远去的年代和今天新时代的时空对比,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感
近年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4亿。网络文学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普及以前,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只有可怜的4本,远低于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国。网络文学出现后,国人人均阅读量得到了提升。  但是,综览网络文学作品,我发现优质作品很少,大部分作品受众群体只限于所谓“圈内人”,能在各大文学奖上获奖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思辨,作为一种求真的思维品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的推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他们的文字具有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辉?下面我将通过一道作文题,具体阐述思辨性作文的四个升格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这句话给了你哪些启发和思考?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
我们阅读名家作品,不仅能从中汲取思想的养料,加深对人生的理解,还能以其为写作的标杆,补己之短。从名家作品中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技巧,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技艺不断攀升。  读名家作品时,我们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并用心揣摩,学习借鉴。借鉴点一捕捉瞬间,工笔描摹  有道是“文章最忌随人后”,名家们不写“复制”的文章。即便是同样的题材,他们也会比常人写得新鲜有趣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具有极强的捕捉瞬间画面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这是文明与文化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根据定义,我们发现文明和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失去了读诗、写诗的能力。人们沉浸于日常事务或是娱乐中,却忘记了“诗意”是什么。对此,有人表示痛惜,有人视作理所当然,有人努力寻找诗歌。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阅读这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