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允许孩犯很“傻”的错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
  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才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孩子的行为没有
  
  绝对化的对错我们强烈希望
  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
  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种东西是对的,其它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比如说,“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不会尊重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它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很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
  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的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甚至和幼儿园小朋友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
  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
  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
  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十白,其实是自己被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其他文献
农历新年过后,装修工地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今年的装修旺季比往年提前了将近一个月。这个月我们装修设计服务中心的客服们也去了好些业主家的工地跟踪服务,遇到了两个比较特别的案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跟踪工地一:杨先生家开工交底注意点多  业主情况说明:  杨先生是两套房子的男主人,年纪大约50开外,是个笑眯眯又非常细心的一家之主。因为2012年世博会的动迁,分到两套位于闵行区博爱家园的两室一厅。他是
期刊
“新房买好了,选装修公司真的就难倒我了”  我是70年代初生之人,之前有过多次装修经验。这次新房子定下来装修又把我难住了,因为一旦装修好以后不满意想改就难了,前前后后跑了好多家装修公司,装修广告满天飞、装修优惠团团转,对装修公司就一个感觉——心里更没底。  翻开每期必买的《建材与装修情报》,看到杂志编辑部的装修设计服务中心,专门为我们业主排忧解难。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跟他们联系了,我把自己的困惑告
期刊
能打架的孩子都是在家挨打的孩子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知道什么叫爱。10岁之前,我基本上不太认识我的父母。我一岁半就被送进保育院,和小朋友们在起。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每次需要别人指给我,那个正在和别人聊天的人是你爸爸,这个刚走过去的女人是你妈妈。所以我的性格中有粗暴的面,我可以说你这样对待我,我就这样对待你,但惟独对
期刊
15岁的少女小梅从小性格孤僻,从年级就开始离家出走,至今已经多达数百次。最多的一年有80次左右,几乎每隔几天就出走  次。父亲老胡说,他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了女儿,还是阻止不住女儿往外跑的脚步。女儿曾经被拐卖  小梅看上去很清秀,也很乖巧,让人想像不出她经常离家出走。父亲老胡看上去憨厚老实,为女儿小梅的事愁眉不展。  老胡说,小梅还没上学的时候就爱离家出走,跑出去就不回家,他经常满世界地找她。上学
期刊
儿子欧欧说:“在国际象棋全国决赛中,一个来自北领地的孩子,我很快就下赢了他,但在他的下局,他下赢了他的对手,我也好开心他赢了。”  我能想像,这个北领地的孩子失败时的痛苦表情是如何在刺痛欧欧。我很想对欧欧说:你内心里有很强的同情和慈悲之心,这可能会让你下棋时不够冷和狠,但也许能让你做人更快乐更丰满些。但我没说,现在传达这个信息似乎太早。  我记得在洲际决赛里,当一个男孩子坐在欧欧对面,我就知道这盘
期刊
不少朋友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孩子总是闲不住,他可能有多动症吧?”“孩子为什么总是抢人东西、打人、抓人?”“孩子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每次让他看会儿书,他看不了两分钟就开始玩这个玩那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真的是种问题行为吗?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在他语言能力发展起来之前,是处在“手快于心”的阶段的,所以他会像蒙特梭利描述的那样,“借双手探索世界”,因为他的双手是他“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所
期刊
秦勒是女儿从小的好朋友。从多小算起呢?应该是3岁吧,进个幼儿园,上一个小学,一路手拉手长到了7岁。  去幼儿园接女儿,还没走到后院的游戏场,总是有老师笑眯眯地抢先过来告诉我:“和泰勒起玩呢!”有些老师还会举起两根手指,交叉下,形象地说:“密不可分。”于是,我快走几步,远远望去,总能看到女儿小小的身影和这个叫泰勒的男孩儿在  起。他们或是蹲在沙坑边玩儿沙,或是挤坐在个秋千架子上荡秋千。有时,孩子们在
期刊
2010年夏天,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和  家心理咨询中心联手组建了个教学团队,开始在北京安惠里小学试行性教育课程。  2010年底,历时三年制定出来的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草案在45所中小学中开始了新轮试点。  东直门中学作为最早的试点之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其中8到10个课时涉及青春期的性教育。为孩子讲课的老师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陈萱。  陈萱给孩子们上课时编了个案例:高二文理分班,1
期刊
我的两个孩子相差近7岁,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碰到各类问题时,正好让我有机会思“前”想“后”,以“大”比“小”,分析两个宝宝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表现,找出问题的源头。  最近我发现  个有趣的现象,当我向孩子发出同样的指令时,两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外面天气很冷,我让大家穿上外套准备出发。大儿子会说:“妈妈,真得很冷,快多穿点。”而小儿子好像没听见我说什么,直接开门跑出去,等发现外面很冷,才跑回来找
期刊
画者:14岁,初二男生  男孩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我的咨询室的。来找我的原因是,男孩在语文课上没有背会课文,被老师惩罚,拒绝去学校,已经有十几天了。  父母没有进来,等在外面。我注意到,坐在我面前的男孩,右脸上有块馒头大小的像是胎记的东西,他不停地眨着眼睛,神情紧张。  我了解到,男孩的妈妈是老师,爸爸是转业军人,他是家中独子,从小跟爸爸随军在四个不同的城市住过,还因此两次转学。  男孩不爱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