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人为本,超越“教材”,把课备活;深入教学反思行为、效果。更新教育观念,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更新观念 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 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
教育实践证明:构建高效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判断高效课堂与否的标准为: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高效课堂要达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新教育观念,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共识。下面是我对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请予以批评指正。
第一、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应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结果是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可是提的问题太多,有些问题根本不着边际,但学生往往兴趣很浓,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目前我采用的方法是:对班级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篇课文先学后教,通过预习,由每个学习小组提问,能在小组内解决的最好,组长负责把“有份量的”问题,筛选出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并把记录情况作为对学生课堂表现、考核学习小组的依据。老师主要是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努力,促成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让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思维碰撞”中进行。
第三、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破定势,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不安老套路出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或辩论,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挖掘难点,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 巧妙运用评价“杠杆”,引导学生深刻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都要进行评价,语言或多或少,内容或简或繁。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老师对有创新意识的发言或见解较为深刻的发言,当给予很高的评价,带领同学用掌声鼓励一下,让学生品尝到创新思维的甜头。
第四、以人为本,用活“教材”,
在新课改理念的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更应考虑怎样学,怎样组织课堂。考虑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等。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转运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学生厌学,教师失去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我们要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关注时事,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设计弹性化教案,大胆作出预设,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第五、深入反思教学行为、效果
教师应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课堂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其次通过巧设疑问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后,在备课环节上,于备“教什么”的同时,多思考“怎么教”。当然,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实际,如针对学生情况,每篇课文教学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最好不由学生归纳,那样既耗时,又不一定全面。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沿袭传统的做法,由老师来归纳传授给学生,并适时进行巩固,效果会更好些。
参考文献:
【1】杜丽娟.《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J].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6-13.
关键词:更新观念 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 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
教育实践证明:构建高效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判断高效课堂与否的标准为: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高效课堂要达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新教育观念,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共识。下面是我对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请予以批评指正。
第一、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应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结果是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可是提的问题太多,有些问题根本不着边际,但学生往往兴趣很浓,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目前我采用的方法是:对班级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篇课文先学后教,通过预习,由每个学习小组提问,能在小组内解决的最好,组长负责把“有份量的”问题,筛选出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并把记录情况作为对学生课堂表现、考核学习小组的依据。老师主要是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努力,促成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让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思维碰撞”中进行。
第三、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破定势,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不安老套路出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或辩论,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挖掘难点,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 巧妙运用评价“杠杆”,引导学生深刻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都要进行评价,语言或多或少,内容或简或繁。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老师对有创新意识的发言或见解较为深刻的发言,当给予很高的评价,带领同学用掌声鼓励一下,让学生品尝到创新思维的甜头。
第四、以人为本,用活“教材”,
在新课改理念的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更应考虑怎样学,怎样组织课堂。考虑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等。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转运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学生厌学,教师失去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我们要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关注时事,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设计弹性化教案,大胆作出预设,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第五、深入反思教学行为、效果
教师应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课堂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其次通过巧设疑问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后,在备课环节上,于备“教什么”的同时,多思考“怎么教”。当然,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实际,如针对学生情况,每篇课文教学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最好不由学生归纳,那样既耗时,又不一定全面。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沿袭传统的做法,由老师来归纳传授给学生,并适时进行巩固,效果会更好些。
参考文献:
【1】杜丽娟.《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J].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