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西天池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山峦,宛如一片琉璃。每到春天,天池被浓郁的花香笼罩,奔跑于四周的梅花鹿更是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千顷关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重要的关隘之一,而那条如今布满青苔的吴越古道更是见证了千年前那场血雨腥风。
千年古刹龙兴寺内,黄櫱禅师曾在此研习佛法,并开创了禅风临济宗,其思想对后来的禅宗有着深远的影响。
某首歌里有一句著名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淌在地球表面的一颗眼泪。这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将高山湖泊那洗去凡尘的孤独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那里,仿佛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天空,因此人们赋予了高山湖泊一个唯美的名字:天池。
在中国,大多数的天池都出现在海拔数千米的崇山峻岭,比如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等。然而在浙江省西部,却有一处天池位于海拔仅千米的山峰之上。在那里,宁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山峦、野花……风起之时,碧波荡漾,迷人至极。因为这个天池地处浙江西部,所以被人们称为“浙西天池”。
千顷山顶那一汪碧水
野花在绽放,小鹿在奔跑
浙西天池的具体位置是在浙江省临安市境内的千顷山顶峰。千顷山属于西天目山支脉中的一座山峰,之所以称为“千顷”,是因为山顶面积广阔,有上千顷之大。而这里因为是古火山口,天长日久,峰顶上也就自然形成了这座天然湖泊。浙西天池的面积极为宽阔,达到了56.7万平方米,水最深处约20米,湖水倒映着天色,静谧而美丽,宛如一片琉璃。偶有飞鸟掠过,优雅的弧线划破水面,给这片宁静的天地带来丝丝生气,正如宋朝著名诗人章槱在此游玩时写下的诗句:一池春水应江潮,中起沙鸥数尺高。谁说风云远朝市,乱山深处亦波涛。
浙西天池呈椭圆状,池中有小岛3座,分别取名为钵盂山、木鱼山和笔架山,颇有佛家禅意。岛上遍布野花香草,晴日里,池水越发清澈幽蓝,倒映着绵绵厚厚的白云,云随风飘,忽而映在水面,忽而跑上小岛,待沾得一身花香后,又飘回水面静静地停在那里,如梦如幻。钵盂山上还有一座别致的小亭,乘船到此可到亭内小坐,在花香弥漫中静静地欣赏这动人的湖光山色,别有一番情趣。
在当地,天池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龙池。据当地传说,西海龙王的二太子曾因犯下天条被贬到此,从此每逢雨季,千顷山上空总是风云际会,恍若白龙飞腾,“龙池”之名由此而来。天池周围是相连的山峦,其中有两座高峰,分别是乐利峰与照君崖。乐利峰巍峨挺拔在天池的东北面。据《昌化县志》记载,晴日里登上乐利峰顶极目远眺,向东是一马平川的绿野,向西是雄伟壮丽的古城墙,北面和南面则峰峦奇秀、茂林拥翠,使人豁然开朗。
天池最美的季节是春天。经过三、四月桃花、梨花、杏花的铺垫,整座千顷山早已春意盎然。到了五月,满山遍野更是缀满无数美丽的野花,有映山红、小果蔷薇、绣球菊、红楼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不过再怎么锦上添花,天池仍是一尘不染。是的,在这里鲜花即是红尘。
除了有鲜花作伴,天池四周也是珍稀野生动物梅花鹿的栖息地。这些可爱的精灵常常出没于草丛中,一阵风吹过,长长的草木弯下腰,这时便能寻见它们的身影。你若走近这些梅花鹿,悠然吃着草的它们并不在意你是否靠近,可当你伸手想要触碰时,它们会轻盈一跃,又迅速消失在草丛里。要是幸运,小鹿不会溜开,它会抬起头望着你,当你的手快要摸到它的头时,它会小心地缩下脖子,眯着眼睛,然后顺从地任你抚摸,而后又缓缓睁开眼望着你,黑黑的眼睛极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柔软而纯净,如同天池的水一样,将你的心灵彻底洗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千顷关
吴越古道上曾经的血雨腥风
在距天池约400米的地方,有一座由两块巨大的花岗岩构成的石门,石门高近4米,可容两人并行通过,石门上雕刻有“千顷关”的字迹,这便是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浙北三关”的千顷关。
千顷关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重要的关隘之一,但如今,这里只依稀地留存着一段城墙,述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千顷关后面是一条长长的山石小径,一头连着临安,一头直达安徽省宁国市,这便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吴越古道。古道崎岖,少有人走,可在五代十国时期,这条山径却是人来人往。当时临安属吴越国边境,而千顷山对面的宁国则是淮南国土,于是这条狭长的古道便成了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两国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913年,吴越国国王钱鏐(liú)趁杨行密(唐末著名军事家、五代十国吴国的奠基人)去世之际,派兵攻打淮南,他命令3个儿子率领5万大军悄悄进攻常州,不想杨行密的部将徐温早已料到此举,棋高一招地在吴越古道上设下埋伏,当吴越大军一字排开缓缓经过时,徐温军突然杀出,箭镞乱飞……这次战役吴越军队惨败,三王子被俘。钱鏐连忙以联姻方式表示修好,出嫁女儿换回被俘的王子。此后两国虽然罢兵,但吴越国在千顷山依山修筑了许多城墙和关隘,从此,临安与宁国的通商和往来也一度被阻隔了数十年。
时间冷却了战争的惨烈,当吴越、淮南之间的恩怨俱成过往后,城墙和古道也只作为一个地标、一处景点、一段遗迹而存在。今天,凡到天池来旅游的人,都会走到刻有“千顷关”的石门前拍照留念。而总长35公里的吴越古道上,那些曾挑着各种货物往来的商客、手拿竹简云游四方的书生、身披铠甲的将士,他们的身影渐渐隐去,只留下一路上的溪水叮咚,野花芬芳……
千年古刹龙兴寺
一生悟道的黄櫱禅师
浙西天池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佛门圣地。在天池北面,有一座古刹名为“龙兴寺”,龙兴寺的前身是“慈云寺”,始建于南梁初年,唐代的崇惠禅师和黄櫱(niè)禅师都曾在此建寺修行。
唐朝中叶,唐代宗推崇道教。那时长安太清宫的道士史华在东明观前架刀成梯与佛教僧人论法,一时间佛教众徒无人敢上前应对。在慈云寺研修佛经的崇惠禅师听说此事后,千里迢迢赶到长安与史华辩经,并赢得论战。一旁观战的代宗对年轻的崇惠禅师心生喜爱,赐予紫袈裟,将其封为“护国三藏”,慈云寺也由此改名为“龙兴寺”。
80年后,黄櫱禅师来到这里。黄櫱禅师又名黄櫱希运,相传他年轻时求学若渴,四处拜访名师。关于黄櫱禅师学习的传说有很多,有一则渡河的故事非常有趣。相传有一次他到天台山拜谒贤师,途中遇到一名小乘佛教的僧人,两人结伴而行,黄櫱禅师一路上向僧人谈论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当两人来到一条河边,河水湍急,僧人便提出让黄櫱禅师背自己过河,黄櫱禅师心生气愤地说:“各人渡各人的”,说完跳进河里泅水而过,僧人也跟着跳进了河里。到了对岸,僧人意味深长地对黄櫱禅师说:“人生就像渡河,你口口声声说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批评小乘佛教只顾自己修行,可真到危难时刻,你不也是只求自保吗?”说完哈哈大笑,扬长而去。这件事对黄櫱禅师的触动极大,也对他后来研习佛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公元841年,唐武宗继位,随后掀起了一场废佛运动,黄櫱禅师从此隐居在龙兴寺著书立说,写下了《宛陵录》和《传心法要》。后来武宗驾崩,宣宗继位,黄櫱禅师便立即带领信徒扩建龙兴寺。因龙兴寺紧靠天池,传说重修庙宇时,凿刻房梁的木屑纷纷飘落进天池,化作了一条条鲜活的鱼儿。
僧人以庙为家,对黄櫱禅师来说,龙兴寺便是他的家。但尽管清修多年,他仍然十分惦记自己的母亲。50岁那年,他云游之际忍不住回乡探望。母亲因思念儿子早已哭瞎了双眼,为了能打听儿子的消息,母亲在家门外摆了一个茶铺招待过往的僧人。黄櫱禅师来到茶铺,他没有告诉母亲自己就是她朝思夜想的儿子。为了让母亲宽心,喝茶之际他向母亲讲述了佛陀出家的故事。见过母亲后,黄櫱禅师准备继续云游,谁知出门时邻居认出了他并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知道后几近疯狂,便紧追了出去,一直追到河边。
此时黄櫱禅师已乘船到了河对岸,母亲情急之下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可不幸溺水身亡。悲痛的黄櫱禅师因此写下“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的偈语。此后他继续在龙兴寺研习佛法,并开创了禅风临济宗,临济宗的思想对后来的禅宗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龙兴寺早已颓塌,只留有一片遗迹,与天池中那些木屑化成的小鱼一同诉说着佛家的禅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千顷关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重要的关隘之一,而那条如今布满青苔的吴越古道更是见证了千年前那场血雨腥风。
千年古刹龙兴寺内,黄櫱禅师曾在此研习佛法,并开创了禅风临济宗,其思想对后来的禅宗有着深远的影响。
某首歌里有一句著名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淌在地球表面的一颗眼泪。这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将高山湖泊那洗去凡尘的孤独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那里,仿佛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天空,因此人们赋予了高山湖泊一个唯美的名字:天池。
在中国,大多数的天池都出现在海拔数千米的崇山峻岭,比如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等。然而在浙江省西部,却有一处天池位于海拔仅千米的山峰之上。在那里,宁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山峦、野花……风起之时,碧波荡漾,迷人至极。因为这个天池地处浙江西部,所以被人们称为“浙西天池”。
千顷山顶那一汪碧水
野花在绽放,小鹿在奔跑
浙西天池的具体位置是在浙江省临安市境内的千顷山顶峰。千顷山属于西天目山支脉中的一座山峰,之所以称为“千顷”,是因为山顶面积广阔,有上千顷之大。而这里因为是古火山口,天长日久,峰顶上也就自然形成了这座天然湖泊。浙西天池的面积极为宽阔,达到了56.7万平方米,水最深处约20米,湖水倒映着天色,静谧而美丽,宛如一片琉璃。偶有飞鸟掠过,优雅的弧线划破水面,给这片宁静的天地带来丝丝生气,正如宋朝著名诗人章槱在此游玩时写下的诗句:一池春水应江潮,中起沙鸥数尺高。谁说风云远朝市,乱山深处亦波涛。
浙西天池呈椭圆状,池中有小岛3座,分别取名为钵盂山、木鱼山和笔架山,颇有佛家禅意。岛上遍布野花香草,晴日里,池水越发清澈幽蓝,倒映着绵绵厚厚的白云,云随风飘,忽而映在水面,忽而跑上小岛,待沾得一身花香后,又飘回水面静静地停在那里,如梦如幻。钵盂山上还有一座别致的小亭,乘船到此可到亭内小坐,在花香弥漫中静静地欣赏这动人的湖光山色,别有一番情趣。
在当地,天池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龙池。据当地传说,西海龙王的二太子曾因犯下天条被贬到此,从此每逢雨季,千顷山上空总是风云际会,恍若白龙飞腾,“龙池”之名由此而来。天池周围是相连的山峦,其中有两座高峰,分别是乐利峰与照君崖。乐利峰巍峨挺拔在天池的东北面。据《昌化县志》记载,晴日里登上乐利峰顶极目远眺,向东是一马平川的绿野,向西是雄伟壮丽的古城墙,北面和南面则峰峦奇秀、茂林拥翠,使人豁然开朗。
天池最美的季节是春天。经过三、四月桃花、梨花、杏花的铺垫,整座千顷山早已春意盎然。到了五月,满山遍野更是缀满无数美丽的野花,有映山红、小果蔷薇、绣球菊、红楼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不过再怎么锦上添花,天池仍是一尘不染。是的,在这里鲜花即是红尘。
除了有鲜花作伴,天池四周也是珍稀野生动物梅花鹿的栖息地。这些可爱的精灵常常出没于草丛中,一阵风吹过,长长的草木弯下腰,这时便能寻见它们的身影。你若走近这些梅花鹿,悠然吃着草的它们并不在意你是否靠近,可当你伸手想要触碰时,它们会轻盈一跃,又迅速消失在草丛里。要是幸运,小鹿不会溜开,它会抬起头望着你,当你的手快要摸到它的头时,它会小心地缩下脖子,眯着眼睛,然后顺从地任你抚摸,而后又缓缓睁开眼望着你,黑黑的眼睛极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柔软而纯净,如同天池的水一样,将你的心灵彻底洗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千顷关
吴越古道上曾经的血雨腥风
在距天池约400米的地方,有一座由两块巨大的花岗岩构成的石门,石门高近4米,可容两人并行通过,石门上雕刻有“千顷关”的字迹,这便是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浙北三关”的千顷关。
千顷关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重要的关隘之一,但如今,这里只依稀地留存着一段城墙,述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千顷关后面是一条长长的山石小径,一头连着临安,一头直达安徽省宁国市,这便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吴越古道。古道崎岖,少有人走,可在五代十国时期,这条山径却是人来人往。当时临安属吴越国边境,而千顷山对面的宁国则是淮南国土,于是这条狭长的古道便成了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两国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913年,吴越国国王钱鏐(liú)趁杨行密(唐末著名军事家、五代十国吴国的奠基人)去世之际,派兵攻打淮南,他命令3个儿子率领5万大军悄悄进攻常州,不想杨行密的部将徐温早已料到此举,棋高一招地在吴越古道上设下埋伏,当吴越大军一字排开缓缓经过时,徐温军突然杀出,箭镞乱飞……这次战役吴越军队惨败,三王子被俘。钱鏐连忙以联姻方式表示修好,出嫁女儿换回被俘的王子。此后两国虽然罢兵,但吴越国在千顷山依山修筑了许多城墙和关隘,从此,临安与宁国的通商和往来也一度被阻隔了数十年。
时间冷却了战争的惨烈,当吴越、淮南之间的恩怨俱成过往后,城墙和古道也只作为一个地标、一处景点、一段遗迹而存在。今天,凡到天池来旅游的人,都会走到刻有“千顷关”的石门前拍照留念。而总长35公里的吴越古道上,那些曾挑着各种货物往来的商客、手拿竹简云游四方的书生、身披铠甲的将士,他们的身影渐渐隐去,只留下一路上的溪水叮咚,野花芬芳……
千年古刹龙兴寺
一生悟道的黄櫱禅师
浙西天池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佛门圣地。在天池北面,有一座古刹名为“龙兴寺”,龙兴寺的前身是“慈云寺”,始建于南梁初年,唐代的崇惠禅师和黄櫱(niè)禅师都曾在此建寺修行。
唐朝中叶,唐代宗推崇道教。那时长安太清宫的道士史华在东明观前架刀成梯与佛教僧人论法,一时间佛教众徒无人敢上前应对。在慈云寺研修佛经的崇惠禅师听说此事后,千里迢迢赶到长安与史华辩经,并赢得论战。一旁观战的代宗对年轻的崇惠禅师心生喜爱,赐予紫袈裟,将其封为“护国三藏”,慈云寺也由此改名为“龙兴寺”。
80年后,黄櫱禅师来到这里。黄櫱禅师又名黄櫱希运,相传他年轻时求学若渴,四处拜访名师。关于黄櫱禅师学习的传说有很多,有一则渡河的故事非常有趣。相传有一次他到天台山拜谒贤师,途中遇到一名小乘佛教的僧人,两人结伴而行,黄櫱禅师一路上向僧人谈论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当两人来到一条河边,河水湍急,僧人便提出让黄櫱禅师背自己过河,黄櫱禅师心生气愤地说:“各人渡各人的”,说完跳进河里泅水而过,僧人也跟着跳进了河里。到了对岸,僧人意味深长地对黄櫱禅师说:“人生就像渡河,你口口声声说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批评小乘佛教只顾自己修行,可真到危难时刻,你不也是只求自保吗?”说完哈哈大笑,扬长而去。这件事对黄櫱禅师的触动极大,也对他后来研习佛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公元841年,唐武宗继位,随后掀起了一场废佛运动,黄櫱禅师从此隐居在龙兴寺著书立说,写下了《宛陵录》和《传心法要》。后来武宗驾崩,宣宗继位,黄櫱禅师便立即带领信徒扩建龙兴寺。因龙兴寺紧靠天池,传说重修庙宇时,凿刻房梁的木屑纷纷飘落进天池,化作了一条条鲜活的鱼儿。
僧人以庙为家,对黄櫱禅师来说,龙兴寺便是他的家。但尽管清修多年,他仍然十分惦记自己的母亲。50岁那年,他云游之际忍不住回乡探望。母亲因思念儿子早已哭瞎了双眼,为了能打听儿子的消息,母亲在家门外摆了一个茶铺招待过往的僧人。黄櫱禅师来到茶铺,他没有告诉母亲自己就是她朝思夜想的儿子。为了让母亲宽心,喝茶之际他向母亲讲述了佛陀出家的故事。见过母亲后,黄櫱禅师准备继续云游,谁知出门时邻居认出了他并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知道后几近疯狂,便紧追了出去,一直追到河边。
此时黄櫱禅师已乘船到了河对岸,母亲情急之下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可不幸溺水身亡。悲痛的黄櫱禅师因此写下“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的偈语。此后他继续在龙兴寺研习佛法,并开创了禅风临济宗,临济宗的思想对后来的禅宗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龙兴寺早已颓塌,只留有一片遗迹,与天池中那些木屑化成的小鱼一同诉说着佛家的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