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高三魔鬼之年,每次月考后,你都会回家美美睡上一觉,吃一桌好菜,然后继续学习,而且斗志无穷;上班后,一周高强度工作后,周五晚上会约上三五好友逛街吃饭唱歌拍照,把要减肥的想法完全抛诸脑后,周末再美美地睡上一觉,周一上班又满血复活。这些种种的行为都反映了一个现象:越做自我控制,越会消耗自己有限的意志力。
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
试图通过戒烟、戒酒或者节食来改变自己的人会发现,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自我控制,不让自己屈服于即时的享乐,而这真的很难。有研究表明,我们控制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从科学角度看,如果把这一判断视作一个科学假说,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进一步检验这个假说呢?2000年,心理学家弗赫斯与希瑟顿对此进行了研究。
两位学者认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属于一种资源。他们由此推论:如果我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进行了自我控制从而消耗了资源,由于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就更难以控制自己。以节食者为对象,两位学者对这一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让第一组被试者吃冰激凌,让第二组被试者首先抵抗眼前一盘糖果的诱惑,然后再吃冰激凌。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被试者会比第一组被试者吃更多的冰激凌。
这一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两位学者的推论,而且表明,由于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节食目标是不容易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吃得更多。根据该项研究,我们可以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合理解释。例如,家里有小朋友在上学的家长应该熟悉这样的场景:小朋友放学回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到处寻找零食吃。为什么小朋友此时很难抵抗零食的诱惑呢?这是因为,天性好动的小朋友在学校上课时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以至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被大量消耗。又如,我们在完成了某项需要投入精力的任务(如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后,往往会放纵自己,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如进行一些娱乐活动、饮很多酒等)。这也让笔者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父亲每天上班须花费大量精力处理繁重的案牍工作,结果下班回家后总是控制不住脾气,动辄为一些小事而责骂家人。后来他换了一个较轻松的工作岗位,脾气也随之变好了。
有趣的是,根据该项研究,我们还可以解释,面对他人的反复唠叨,一个态度原本坚定的人为什么也会改变态度。其原因就在于,抗拒被他人说服要耗费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他人的反复唠叨最终会使得一个人的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被大量消耗。其实,不用反复唠叨,只要等他完成了一项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能力的任务后你再去说服他,他就更可能被说服。
2007年,心理学家惠勒等人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中,第一组被试者需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第二组被试者需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而完成困难任务的目的就在于消耗被试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接下来,研究者基于较弱或者较强的理由来说服两组被试者支持毕业考试——被试者原本都强烈反对毕业考试。结果发现,对于第一组被试者来说,较弱的理由是没有说服力的;对于第二组被试者来说,无论是较弱还是较强的理由,均具有相同的说服力。
自我控制能力消耗的生理表现是,我们会因此而感到疲劳,血糖水平也会降低。换言之,实现自我控制是需要能量支持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只有吃饱了才会有精力节食——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此看来,相对于戒烟、戒酒,节食或许要困难得多。
自我控制的阴暗面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带来很多积极结果,例如减少吸烟、酗酒、暴力等问题行为和增加理性经济行为、助人行为。然而,鲜有研究对自我控制可能带来的不良行为进行探究。有研究指出,高自我控制的个体也会因保障个人利益而从事自私行为。
自我控制是对个体行为进行引导以便最大限度实现目标的自我调节工具。而自我控制是否导致不良行为的关键在于个体内在的社会标准和感受到的社会规范压力,当个体感受到较高的社会规范压力,即便从事不良行为会给个体带来较大收益,自我控制也能有效抑制个人冲动,使个体能顾忌他人,减少不良行为。
该理论认为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之所以有许多积极的关联,比如,家庭凝聚力,同理心关怀,并不是因为自我控制直接引起个体的无私行为,而是由于自我控制引发个体进行逻辑思考,并按照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体利益的方式行事。当个人利益与社会规范紧密相关时,个人利益得以最大化实现,从而导致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因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已经内化的社会规范使得个体抑制反社会或自私行为。因此,当社会规范对个体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时,个体将会认为自私或反社会行为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自我控制较高的个体能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当规范性较低时,他们由此产生的行为是自私或反社会的。
那么在相互依赖的社会环境下,例如人类社会,亲社会行为主要是理性的,规范的。尽管如此,在视自私为一种经济理性的行为的情况下,自我控制也导致自私行为。只有当成功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高自我控制的个体才会从事反社会行为,而在此过程中社会规范和社会赞许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赞许反映了个体的一致性水平,获得认可的需要,以及人际敏感性。而社会规范的作用在于当看不到即刻的结果时,对个体行为的引导能力。高社会赞许的个体更加容易接受并遵守规范,相比之下,社会赞许得分较低的个体不承认撒谎,不遵守法律,更关注自己是否得到公平的分配,也会从事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也就是说,当社会赞许降低和社会规范降低时,个体承受的社会压力也会有所下降,导致个体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从事自私行为。在独裁者游戏中通过给被试设定感受到的社会规范压力和社会赞许,在低社会规范压力和社会赞许条件下,个体为了最大化实现个人利益,把较少的金钱分配给他人,而把较多的金錢留给自己。相反,高社会规范压力和社会赞许条件下,迫于遵守社会规范的压力,个体会权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减少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由此可见,社会规范压力和社会赞许水平的高低是自我控制是否导致不良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较小,社会赞许水平较低,即使个体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也难以抵制眼前的利益带来的诱惑。
自我控制是价值选择的过程,而自我控制是否导致不良行为取决于对决策选项评估后的结果。在经济学领域里,通过基本的价值评估方法考察个体行为发现,个体偏爱自己所选的选项,同时给予这些选项较高的价值。自我控制最终结果是一个价值选择评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通过冲动系统和自我控制系统相互斗争最终以某一方的胜利来决定自我控制的成功或失败,冲动系统和自我控制系统仅仅是两个价值评估的输入,在此过程中还同时存在一些其他输入共同参与价值评估的过程。也就是说,价值评估模型认为当个体遇到自我控制困境或冲突时,个体会根据一定数量的价值评估输入来计算每个选择的主观价值,然后基于主观价值的大小,进行最终的选择。
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自我控制有时为何会导致自私行为,研究发现,高自我控制个体在从事不良行为时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结果,且能很巧妙地逃避惩罚,同时,高自我控制的罪犯在从事犯罪时,比低自我控制的罪犯更有“效率”,这是因为当个体面对自我控制还是从事不良行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困境时,个体的自我控制系统对抵制诱惑和从事不良行为实现个人利益两个选项进行价值评估,然后赋予两个选项相对价值,并综合判断两个选项带来的收益,当个体认为自我控制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时,会选择抵制诱惑,反之,则会从事不良行为。而高自我控制的个体因为对危险有更敏锐的嗅觉,往往会有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因此他们通常能较少地受到惩罚,同时能“高效”地从事不良行为。
现实中,不少高度自律标榜“守住底线,坦荡做人”的高管因经济问题、腐败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等频频被曝,按照价值评估模型的观点,这些高管面对诱惑时出现了自我控制困境,并在自我控制系统对两个选项带来的收益进行判断时,虽然知道自己正在违法,但他们最终还是触犯法律。
优秀是一种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会消耗一些血糖。自我控制的动作方式类似于肌肉力量,这两者在使用后会变得虚弱,例如运动后肌肉酸痛,努力实现目标后意志力薄弱,但进行一定时间的休息后,又可以进行补充,并随着多次练习,得到加强。比如我们非常信奉的“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说法。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耐受能力会比普通人强,一个长时间有着学习习惯的人会比不经常学习的人有更好的专注力。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别想连续努力一周,比如早上五点起床读英语,晚上十二点学习办公软件。这些放在学霸的身上或许会实现,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这样的习惯,努力训练,习得了类似肌肉一样的“意志力”。而你却只能以周为单位,每周两次“刻意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你会发觉勉强的状态不见了,你可能也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接下来,你把时间长度适当延伸,继续训练你的“长期努力肌肉”。时间久了以后,你会发现你的意志力、韧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有一点值得注意,经过这样的练习后,你会非常疲惫。也就是说,你经过了长时间的自我控制,血糖会被大量地消耗掉,你必须给你的身体一个正向的反馈,给予自己激励,以达到强化效果。这个正向的反馈可以是一顿美味佳肴,一场旅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表明,当人们长期这样训练后,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经过连续的拼搏,优秀的习惯逐渐就养成了。
此外,控制点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和诱惑时,呈现不同的反应。遇到挫折困难時,内部控制点的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人抵御诱惑能力更强。自控力、意志力、拼搏,有时候就在一瞬间。如果将结果归咎于外因,确实会让我们大脑更舒服点,不再那么焦虑急躁。比如你没有完成这项工作,会把原因归咎于客户太难缠、大环境不好等等。但是当出现过多这样的想法时,其实内心潜意识里已经否定了“长期努力会改变人生”的信念,自然也无法做到“优秀是一种习惯”。
总之,请相信我,过度的自控会消耗你的精力,因为这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大部分行为是以自动化方式进行的,但并不是不可以实现优秀,拼搏的状态是可以持续的,前提是,你需要像运动员那样,长期练习你的“自我控制”肌肉,并学会奖励自己,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并加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