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播系统在国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各种硬件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移动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而这些资源的建构必不可少的就是录播系统的支撑。目前,录播系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文章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录播系统教学方面的文章进行研究,主要从发文时间、期刊载文量、研究内容及其下位变量等进行分析,从设计、应用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录播系统;教学;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86-03
  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黑板或白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合成、压缩、记录和同步提供网络服务,以实现网络直播、点播和后期的集成、编辑。[1]录播系统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也有助于资源的永久记录和保存。笔者认为把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中,对师生来说都是利大于弊,是今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必需品,也是学校应该关注的方向。
  一、研究设计
  为更好了解录播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本研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时间从2004年到2014年年底。分别以设计、应用和评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对录播系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供使用者参考。
  1.研究文献来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的高级检索项中,分别以检索项:“主题”,检索词:“录播系统”并含“教学”,匹配:“精确”的方式进行检索,选择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章,筛掉不符合主题的文献,如论述教学、教育信息化、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文章,删除会议、通知类的文章,最终得到符合文意的学术文献87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进行设计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图表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对文献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理解。
  3.研究内容分析变量
  本研究通过发文时间、样本来源载文数、作者来源,研究主题四个变量,对所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发文时间:在本研究内容中,分析录播系统的发文时间主要了解录播系统的起源、近年来录播系统的发展以及录播系统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视程度。
  样本来源载文数:分析载文量来了解近年录播系统的现状和研究情况,通过所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分析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的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来源:分析作者来源,是为了明确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对录播系统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和有利条件,为以后录播系统在教学中全方面的普及提供借鉴和指导。
  研究内容:录播作为一种录制的方法工具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在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从录播系统的设计、应用、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通过对文章的摘要、关键词或者全文的阅读,抽取每篇文章的关键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全面系统的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当前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发文时间分布
  笔者对文献的年份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在2004和2007年各有一篇文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普及,2008年之后录播系统有了快速发展,之后每年都保持在10篇以上,说明研究者对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关注。这与教育部在高校开展精品课程的项目有一定关系,精品课程的录制必不可少的就是录播系统,随着精品课程如火如荼的开展,录播系统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2.样本来源载文数
  为进一步了解录播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本文主要从《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等期刊载文量进行分析,此类期刊在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编排规范,信誉度较高。
  统计结果表明,关于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布较分散,在笔者所研究的文章中,来自核心期刊的共有24篇,所占比例为27%,其他都为一般刊物。在研读来自不同刊物的文章后,笔者发现录播系统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完善,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设计,解决问题。但一些文章只是片面化的进行录播系统的概述或者从精品课程制作的角度谈录播系统的应用,并没有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为我们以后对录播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考。
  3.作者来源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录播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应用。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录播系统的发展,为更好了解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笔者从地域着手对作者来源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纵坐标代表作者人数)。
  通过分析文章作者的来源,不难看出,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者大都来源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其中来源最多的是江苏省,这与江苏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教育现代化、智能化。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区对录播系统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充分说明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4.研究内容
  笔者对所研究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目前研究者对录播系统的研究大多在设计和应用层面,以及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本文从设计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三个方面对已有录播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1)设计研究
  录播系统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教师能够方便快捷的运用录播系统进行课堂教学的录制。综合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者一般从录播系统的硬件组成和系统组成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从硬件组成方面,录播系统的硬件组成系统可以分为用户操作界面、控制系统、音视频处理及终端编辑四个部分。[2]从系统组成方面,录播系统一般由视音频信号采集系统、摄像跟踪定位系统、智能自动编辑系统和流媒体格式文件生成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3]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围绕四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
  ①对视音频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特点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不同的设计场景。在音频系统设计中,先设计音频采集的拾音话筒,然后是音频信号处理设备,最后设计安装扩声系统。
  ②摄像跟踪系统的设计要根据拍摄的人物进行跟踪定位。对教师进行定位时,由于教师需要书写板书或者在讲台上走动,系统设计应采用自动变焦跟踪拍摄,输出稳定画面,通常采用红外探测技术或超声波探测技术进行跟踪定位;对学生进行定位时,能够自动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拍摄,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无线按钮、有线或无线话筒等方式。[4]
  ③自动编辑系统的设计是按教师讲课时间顺序,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和插入的多媒体课件等内容, 自动生成视频的形式,讲课结束后, 再加上事先设定的片头和片尾资料, 生成一个可随时点播浏览的完整课件资料。
  ④流媒体文件系统设计包括视频和音频,该系统设计的核心功能是对自动编辑好的视音频信号进行编码,生成一个适合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的文件,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为远程教学提供更大的便利。
  (2)应用研究
  各种新的技术应用于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最优化,录播系统也是如此。在所研究的文章中,录播系统应用研究的文章有41篇,所占比例为47%,综合研究的内容,可以发现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录制应用模式、常态化教学、精品课程录制等。
  录播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有智能录制应用模式和手动录制应用模式。[5]智能录制应用模式适合于教师和学生画面相对固定的场景,主要以教师讲授或者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手动录制应用模式不仅能够显示教师画面、学生画面、板书画面的无缝切换,而且显示方式多样,使播出的画面生动形象。
  应用于常态化教学的录播系统多数为全自动智能录播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可以根据录制画面自动调节并录制授课的全过程。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最真实的教学状态。[6]课后,教师可以观看录制视频,总结经验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可以随时复习和巩固知识,不需要他人的帮助。
  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一重要指标项是课程教学录像。[7]精品课程作为示范课、公开课的样例,在录制时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录制过程中尽可能结合情境进行录制;录制结束后要对录制的内容进行剪辑和编辑,保证课程画面清晰,声音流利,内容衔接准确。
  (3)评价研究
  关于录播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评价研究共有18篇,所占比例为21%。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研究者主要对录播系统应用于教学时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录播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和多人观摩。教师可以把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习者交流学习。②有利于实现远程教育和学生课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随时随地学习课堂内容,还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深度学习。③有利于教学的评估和监控。学校领导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看到自己的课堂表现。
  录播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录播系统多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目前,录播系统的开展并不普及,只有在录制精品课程或者微课时才运用相关的系统设备。②录制方式单一,画面单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局限性。教室安装的录像机比较固定,不能很好的跟踪教师和学生的位置。③声音的录制不清晰。教师和学生需要拿着话筒或耳麦讲话,才能把声音录制进去。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在教学应用中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学校在搭建录播系统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特点,建构适合本土化教学的录播系统。其次,给教师开展录播系统使用的相关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录播系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精品课程或微课制作的比赛,提升教师运用录播系统的能力。再者,在运用录播系统进行课堂录制的过程中,应把全自动录播系统和手动录制方式相结合,弥补全自动录播系统的不足,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楚杰. 面向高校教学应用的课堂录播系统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李燕.多媒体录播系统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张飞碧.全自动智能录播系统的架构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8(5):104-108.
  [4]夏宇,陆琴.一种新型的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录播系统在课改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70-74.
  [5]肖刚.智能录播系统在课堂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1(Z2):128-130.
  [6]林厚从.智能录播系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59-62.
  [7]叶惠文,杜炫杰.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09(9):111-114.
  [8]尚华,曹丽.录播系统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以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卓越全自动录播系统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3(3):75-77.
  [9]李宪武. 两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方式比较[J]. 现代教育技术,2009(4):117-119,62.
  [10]吴洋.多媒体教学录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11]宋建功,张冀中.高校课堂录播系统需求差异性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编辑:鲁利瑞)
其他文献
好的习惯能够使人终生受益,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他们之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本文以
数学是小学教学时期的主要科目之一,落实开展专业化的数学教学工作,将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
摘 要:使用计算机辅助音乐实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技术优势,能够帮助师生从事理论研究、音乐课堂改革、音乐创作,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使音乐教学资源重新分配与有效利用。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给更多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提供帮助,文章围绕计算机辅助音乐实践的几个应用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主要讨论用计算机辅助钢琴教学、和声教学、视唱练耳教学,有针对性地挖掘实用软件,探索其在音乐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鼓励法人间相互持股”的政策就已经在部分国有企业间进行试点实施了,初衷是想通过相互持股强化企业间合作,削弱最终控制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该政策实施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时代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上把产业组织形式提升到了非凡高度。应运而生的就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产业技术联盟,随着其发展的浩荡之势,如何提
一九六五年是我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社会主文革命和社会主文建设各个战线上继续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医药卫生战线上出现大好革命形势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课程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基础的差别,给这门课的正常开展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何立足学科和学生基础,利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思想提
摘 要:在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文章通过实践观察和记录,对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转变为设计者、引导者、管理者和辅导者,从单一角色转向多重角色,从单一教学设计转向多维教学设计,从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维、过程评价,从单向师生交互转向多向交互,从单一管理转向多维管理。正确定位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的角色,明确每个角色的具体任务,对有效实施混合学习有着重
摘 要:文章以不同种类的录音教材为例,分别对磁带型录音教材、CD和Mp3录音教材、点读录音教材和语音识别录音教材在交互性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录音教材的数字化、碎片化与交互性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对交互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指令式”交互和语音交互差异进行了讨论。文章最后从课程和教学的角度对录音教材的交互性发展进行小结,提出信息技术在录音教材中的应用应符合课程和教学需求,对未来录音
先烈李大钊同志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钊同志的光辉业迹和崇高思想,广为传颂,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