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习惯浅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在上课前,教师要将精心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的重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温馨提示:如掌握所要预习的知识点;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内容;对于理解不了的问题,用笔记下自己存在的疑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解决那些疑难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听课时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三要”:一要注意学法指导;二要规范使用;三要经常训练。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十字交叉法”来书写化学式,书写规则是: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数价数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再如:学生往往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记忆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教给学生书写记忆化学方程式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结合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为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白色粉末为氧化镁,是生成物,镁和氧气是反应物,反应条件为点燃。二是根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来记忆。三是借助于反应规律来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记忆比较容易。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规范使用,就是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符合规范。如:化学符号中大小写的区分、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教师可以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自行订正,达到掌握的目的。经常训练,就是教师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书写物质时,尽可能用化学式代替名称,做到“名”“实”结合;在描述物质的性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时,尽量用化学用语表达,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就能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三、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学会正确全面的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一般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这样的顺序来观察。
(1)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③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⑤其它,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2)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3)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仪器、装置和操作→反应物→物质的变化→生成物。此外,还要及时、准确地记下每个化学实验现象,不能只记录主要的和显著的现象,而忽略掉次要的和不突出的实验现象,也不能在事后靠回忆来填补。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①实验前:铁丝是银白色金属;②实验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熔融物溅落;③实验后:有黑色固体生成。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课堂中勇于实验探究的习惯
在初三化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让学生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试液为什么变红?”“是什么物质使它变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的认为“可能是别的什么物质引起的”,还有的说“是水的原因” ……这时,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用蓝色石蕊试纸簇成的干燥小花先放到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注意观察,小花没有发生变化;又向另一朵相同的小花上喷水,也无现象发生;再把湿润的小花放到二氧化碳中,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花儿红了”。这时,让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否定了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也否定了水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普遍认为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生成了一种新物质。“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抓住学生的迷惑,立即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醋酸,试液均变成了红色,由此学生马上意识到“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进而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这时,老师赞同地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告诉他们:这种酸是碳酸(H2CO3)。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的把一些实验,放手给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多思考勤反思,培养学生做题后反思和改错的习惯
一般来说,做题后要从三个层次反思:(1)你是怎样做出来或做错的?(2)为什么这样做或错在哪里?(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或这种方法不好在哪里?错解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对学生做错的题教师要让学生及时纠错,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每逢出现错题,就在错题集上将题目抄下,写出错误的解题过程。先用红笔将错误内容标出,然后写上错误原因,是审题不清,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马虎大意,还是不会分析……过一段时间,要进行整理,同类型的错误汇总,看哪部分知识掌握不好,哪种错误较常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尽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教师只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逐步实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甜头,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养成,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就会如虎添翼,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264500山东省乳山市①教学研究中心②实验中学)
一、巧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在上课前,教师要将精心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的重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温馨提示:如掌握所要预习的知识点;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内容;对于理解不了的问题,用笔记下自己存在的疑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解决那些疑难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听课时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三要”:一要注意学法指导;二要规范使用;三要经常训练。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十字交叉法”来书写化学式,书写规则是: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数价数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再如:学生往往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记忆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教给学生书写记忆化学方程式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结合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为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白色粉末为氧化镁,是生成物,镁和氧气是反应物,反应条件为点燃。二是根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来记忆。三是借助于反应规律来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记忆比较容易。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规范使用,就是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符合规范。如:化学符号中大小写的区分、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教师可以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自行订正,达到掌握的目的。经常训练,就是教师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书写物质时,尽可能用化学式代替名称,做到“名”“实”结合;在描述物质的性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时,尽量用化学用语表达,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就能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三、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学会正确全面的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一般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这样的顺序来观察。
(1)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③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⑤其它,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2)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3)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仪器、装置和操作→反应物→物质的变化→生成物。此外,还要及时、准确地记下每个化学实验现象,不能只记录主要的和显著的现象,而忽略掉次要的和不突出的实验现象,也不能在事后靠回忆来填补。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①实验前:铁丝是银白色金属;②实验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熔融物溅落;③实验后:有黑色固体生成。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课堂中勇于实验探究的习惯
在初三化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让学生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试液为什么变红?”“是什么物质使它变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的认为“可能是别的什么物质引起的”,还有的说“是水的原因” ……这时,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用蓝色石蕊试纸簇成的干燥小花先放到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注意观察,小花没有发生变化;又向另一朵相同的小花上喷水,也无现象发生;再把湿润的小花放到二氧化碳中,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花儿红了”。这时,让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否定了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也否定了水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普遍认为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生成了一种新物质。“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抓住学生的迷惑,立即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醋酸,试液均变成了红色,由此学生马上意识到“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进而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这时,老师赞同地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告诉他们:这种酸是碳酸(H2CO3)。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的把一些实验,放手给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多思考勤反思,培养学生做题后反思和改错的习惯
一般来说,做题后要从三个层次反思:(1)你是怎样做出来或做错的?(2)为什么这样做或错在哪里?(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或这种方法不好在哪里?错解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对学生做错的题教师要让学生及时纠错,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每逢出现错题,就在错题集上将题目抄下,写出错误的解题过程。先用红笔将错误内容标出,然后写上错误原因,是审题不清,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马虎大意,还是不会分析……过一段时间,要进行整理,同类型的错误汇总,看哪部分知识掌握不好,哪种错误较常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尽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教师只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逐步实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甜头,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养成,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就会如虎添翼,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264500山东省乳山市①教学研究中心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