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在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语篇出发,以“三问作者”为线索:一问what,即作者的写作内容;二问how,即作者的作品结构、语言特点等;三问why,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完成和作者、作品的深度对话,实现对语篇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深度挖掘,从而落实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阅读课 语篇 三问作者 核心素养
一、立足语篇 走近作者
(一)立足语篇
语篇是阅读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语言和文化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把语篇类型列为课程六要素之一。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语篇意识,立足语篇,从语篇出发,从文章大意到具体结构,从表层含义到深层文化内涵,从语言习得到实践运用,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知识到迁移创新,层层递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朝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稳步迈进。
(二)走近作者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思想交流碰撞并迸发出火花的过程。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语篇和挖掘语篇,阅读前开展“走近语篇、走近作者”活动尤为重要。通过头脑风暴、提问和讨论、游戏、角色表演,图文、音频或影像资料介绍等设计,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语篇,激活已知,填补知识空白,为接下来与作者、语篇的正式对话做好语言方面、话题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准备。
二、找准突破 三问作者
做好读前准备之后,接下来就是阅读教学活动主体部分:以“三问作者”为主线,与作者、语篇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实现语篇的深层挖掘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一问——作者的写作内容
1.从“插图”中寻求答案
作者的写作内容是什么?一图抵万言,插图与语篇密切相关,透露着语篇的主要话题和重要情节,因此,“读图预测”是抓住作者写作内容的一条捷径。在“Sea Stories”(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7:Lesson 3)一课,就有三幅插图,分别描述了文中的主人公打鱼归来、在旋涡中求生、最后被一艘大渔船营救三个场景。学生在阅读正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读图预测”活动,让学生预测文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甚至故事的主要情节等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篇的探究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从“标题”中寻求答案
在英语语篇中,标题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以高度精练的文字展示了文章的主要话题和范围,甚至反映了文章的寓意。例如,模块六Unit 18 Lesson 1,文章标题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标题点明了文章要探讨“美”这个话题,并且告诉我们“美”没有唯一的标准。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从“读标题预测”活动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材料准备和铺垫,降低语篇理解的难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
3.从“首尾段”中寻求答案
在英语语篇中,首段通常开门见山、导入正题、统领全文,或为正文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时间奠定基调,做好铺垫。尾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阅读首尾段”活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作思路和结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从“快速阅读”中寻求答案
快速阅读既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快速阅读要求阅读者以高度的專注力和记忆力,眼和脑高度配合协调完成阅读任务,阅读过程中着眼整体,不能拘泥于文章中个别生词。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专注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二问——作者的作品结构和重点信息
1.从“体裁”中寻求答案
“体裁分析法”是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英语语篇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结构和写作特点。例如,“Sea Stories”一课属于记叙文中的故事类型。它讲述了“我”和两个兄弟从海上打鱼归来遭遇风暴、被卷入旋涡,并最终用勇敢、机智和冷静战胜了旋涡而生还的历险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以“时间”的位移为顺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从“体裁”入手,再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关键词,这样,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了。
2.从“语篇标志词”中寻求答案
语篇标志词是英语语篇连贯关系、行文逻辑的重要体现,常为具有明显语法意义的连词、副词、词组以及不具有明显句法意义的感叹词等,如because,however,first of all,for example等。抓住这些语篇标志词就抓住了作者在组织语篇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分辨和捕捉语篇的写作结构和重要信息,提高阅读精确度、效率和水平,大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Sea Stories”一课中,文章通过about three years ago,one day,all at once,but at that moment,suddenly,but moment after moment passed,but,soon afterwards,then,in the end,now这些标志词把故事的具体情节贯串起来,教师通过活动让学生抓住了这些标志词,就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和故事发展过程。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也具有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3.从“绘制思维导图”中寻求答案
在把握语篇写作结构时,立体化、显性化、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让复杂的语篇内容更加简洁、直观、易懂。在“Sea Stories”一课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绘制一幅以时间变化为顺序的流程图,并在图中每个时间点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文中表示“我”的动作的“动词”和心情的“形容词”。接下来的“知识内化”和“实践运用”教学环节就能以自制的流程图信息为依托而开展。形象直观的流程图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故事的具体情节、写作特点,而且快速地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三问——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
1.从“语言选择”中寻求答案
我手写我心。语言是有“情绪”的,作者的语言选择、使用反映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一课为例,“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非常中庸,似乎看不出作者对美的观点,但是文章最后两段分别用到appreciate,much more important,quickly,easily,truly,certainly等词语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内在美的重视和追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分析鉴赏这些词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从“创作背景”中寻求答案
创作背景包括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其他作品、创作环境和原著等。这个方面的知识在文学性比较高的语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对“创作背景”的深度挖掘,学生能更深刻地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态度,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意识。
3.从“互动探讨”中寻求答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逐步递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以对话、辩论和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探讨。在互动探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藏内容就有了显性表达,不同的思维让他们在探讨过程中对语篇的主题意义形成了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认识。
三、举一反三 迁移创新
在三问作者之后,“迁移创新”环节是让学生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形成的关键一步。例如,在“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一课的迁移创新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团中央要举行全国范围的“最美中学生”评选活动,假如你是评委会的成员,请你为这个活动制定一个“最美中学生”评选标准,并向评委会推荐一个你身边的最美中学生,给出推荐理由。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性思维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活动要从语篇开始,立足语篇,与作者对话,对语篇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再超越语篇,举一反三,迁移创新,以最终实现语言学科工具性和育人功能的双重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阅读课 语篇 三问作者 核心素养
一、立足语篇 走近作者
(一)立足语篇
语篇是阅读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语言和文化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把语篇类型列为课程六要素之一。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语篇意识,立足语篇,从语篇出发,从文章大意到具体结构,从表层含义到深层文化内涵,从语言习得到实践运用,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知识到迁移创新,层层递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朝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稳步迈进。
(二)走近作者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思想交流碰撞并迸发出火花的过程。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语篇和挖掘语篇,阅读前开展“走近语篇、走近作者”活动尤为重要。通过头脑风暴、提问和讨论、游戏、角色表演,图文、音频或影像资料介绍等设计,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语篇,激活已知,填补知识空白,为接下来与作者、语篇的正式对话做好语言方面、话题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准备。
二、找准突破 三问作者
做好读前准备之后,接下来就是阅读教学活动主体部分:以“三问作者”为主线,与作者、语篇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实现语篇的深层挖掘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一问——作者的写作内容
1.从“插图”中寻求答案
作者的写作内容是什么?一图抵万言,插图与语篇密切相关,透露着语篇的主要话题和重要情节,因此,“读图预测”是抓住作者写作内容的一条捷径。在“Sea Stories”(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7:Lesson 3)一课,就有三幅插图,分别描述了文中的主人公打鱼归来、在旋涡中求生、最后被一艘大渔船营救三个场景。学生在阅读正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读图预测”活动,让学生预测文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甚至故事的主要情节等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篇的探究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从“标题”中寻求答案
在英语语篇中,标题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以高度精练的文字展示了文章的主要话题和范围,甚至反映了文章的寓意。例如,模块六Unit 18 Lesson 1,文章标题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标题点明了文章要探讨“美”这个话题,并且告诉我们“美”没有唯一的标准。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从“读标题预测”活动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材料准备和铺垫,降低语篇理解的难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
3.从“首尾段”中寻求答案
在英语语篇中,首段通常开门见山、导入正题、统领全文,或为正文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时间奠定基调,做好铺垫。尾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阅读首尾段”活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作思路和结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从“快速阅读”中寻求答案
快速阅读既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快速阅读要求阅读者以高度的專注力和记忆力,眼和脑高度配合协调完成阅读任务,阅读过程中着眼整体,不能拘泥于文章中个别生词。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专注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二问——作者的作品结构和重点信息
1.从“体裁”中寻求答案
“体裁分析法”是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英语语篇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结构和写作特点。例如,“Sea Stories”一课属于记叙文中的故事类型。它讲述了“我”和两个兄弟从海上打鱼归来遭遇风暴、被卷入旋涡,并最终用勇敢、机智和冷静战胜了旋涡而生还的历险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以“时间”的位移为顺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从“体裁”入手,再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关键词,这样,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了。
2.从“语篇标志词”中寻求答案
语篇标志词是英语语篇连贯关系、行文逻辑的重要体现,常为具有明显语法意义的连词、副词、词组以及不具有明显句法意义的感叹词等,如because,however,first of all,for example等。抓住这些语篇标志词就抓住了作者在组织语篇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分辨和捕捉语篇的写作结构和重要信息,提高阅读精确度、效率和水平,大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Sea Stories”一课中,文章通过about three years ago,one day,all at once,but at that moment,suddenly,but moment after moment passed,but,soon afterwards,then,in the end,now这些标志词把故事的具体情节贯串起来,教师通过活动让学生抓住了这些标志词,就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和故事发展过程。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也具有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3.从“绘制思维导图”中寻求答案
在把握语篇写作结构时,立体化、显性化、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让复杂的语篇内容更加简洁、直观、易懂。在“Sea Stories”一课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绘制一幅以时间变化为顺序的流程图,并在图中每个时间点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文中表示“我”的动作的“动词”和心情的“形容词”。接下来的“知识内化”和“实践运用”教学环节就能以自制的流程图信息为依托而开展。形象直观的流程图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故事的具体情节、写作特点,而且快速地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三问——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
1.从“语言选择”中寻求答案
我手写我心。语言是有“情绪”的,作者的语言选择、使用反映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一课为例,“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非常中庸,似乎看不出作者对美的观点,但是文章最后两段分别用到appreciate,much more important,quickly,easily,truly,certainly等词语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内在美的重视和追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分析鉴赏这些词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从“创作背景”中寻求答案
创作背景包括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其他作品、创作环境和原著等。这个方面的知识在文学性比较高的语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对“创作背景”的深度挖掘,学生能更深刻地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态度,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意识。
3.从“互动探讨”中寻求答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逐步递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以对话、辩论和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探讨。在互动探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藏内容就有了显性表达,不同的思维让他们在探讨过程中对语篇的主题意义形成了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认识。
三、举一反三 迁移创新
在三问作者之后,“迁移创新”环节是让学生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形成的关键一步。例如,在“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一课的迁移创新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团中央要举行全国范围的“最美中学生”评选活动,假如你是评委会的成员,请你为这个活动制定一个“最美中学生”评选标准,并向评委会推荐一个你身边的最美中学生,给出推荐理由。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性思维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活动要从语篇开始,立足语篇,与作者对话,对语篇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再超越语篇,举一反三,迁移创新,以最终实现语言学科工具性和育人功能的双重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