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视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编制的职业兴趣测评工具,包括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测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与适合职业,促使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探索,为教师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视域下,提出了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前提,四年系统进阶路线为主干道,职业规划教育动力闭环为保障机制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新模式,形成一个系统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环境,为学生终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霍兰德职业兴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3-0087-03
  职业兴趣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社会职业兴趣的研究比较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其中,影响比较大并且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要属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直至目前,这一理论仍然可以很好地指导高校的职业规划工作。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可分为六种,即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 [1]。
  在六角形模型图中,六种职业兴趣类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构成了相邻相对或相隔关系,成为相邻关系的职业兴趣类型间关系最密切,相隔次之,相对最远。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式图中包含四大核心假设:首先,大部分个体可以归为六大职业兴趣类型中的一种,但也存在多种职业兴趣类型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上的情况。其次,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不同类型的人组成不同的环境类型。再次,人选择环境,环境也在选择人,人们偏向于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兴趣,能发挥能力、实现价值的环境,同时职业环境也会对个体进行筛选。最后,个人行为是由个性和环境特征交互作用形成的结果。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揭示了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是可预测的,并且提供了可供预测参考的模型,由此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配套设置尚待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有的高校没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课程,而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课,内容上缺乏连贯性。在部门设置上,一般是依托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举办讲座等方式,此类活动集中在就业季,主要目的是解决谋生层面的问题,缺乏四年连贯的指导,而且活动组织较为松散。
  2. 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中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培训,授课方式也较为传统,缺乏实践锻炼。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师本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为“考取学位—毕业—进入高校任职”,缺乏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经历,经历上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导致教授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观念
  1. 明确“职业兴趣”与“兴趣”的关系
  由于高校学生社会经验有限,对自身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帮助大学生探索自身的职业兴趣有助于其职业规划和整体发展 [2],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经常会混淆“职业兴趣”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兴趣”是对某个事物的喜好,而“职业兴趣”除了情绪上的倾向性之外,还强调了“责任感”“毅力”“认可度”等。在“职业兴趣”领域中,个人对职业发展的认可和个人价值实现是保持“职业兴趣”持续而浓厚的重要因素。
  2. 区分“真”兴趣与“假”兴趣
  在职业生涯规划实务中,学生经常误将“喜欢”错认为“兴趣”,进而做出错误的职业规划导致耽误职业发展。有的学生错将“情绪”当“兴趣”,还有学生对某一领域的认识不足,暂时处于“感兴趣”的状况,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或经过实践的检验后,却发现该领域并非自身兴趣领域,这时候会因为发现“假”兴趣情况的存在,产生心理落差,甚至造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混乱。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构建
  (一)前提:树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1. 设置“校内+校外”联动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校内+校外”双师双平台方式。在校内课堂上,教师运用多样方式,打造趣味精品课堂,为学生传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打造线上精品课堂,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共研共享。校外课堂,可以发动学校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的力量,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以此检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认同感或及时对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
  2. 利用霍蘭德职业兴趣理论模型及测试,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
  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基于对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划分,是指导职业选择和制定职业发展计划的有效参考依据 [3]。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量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属于何种兴趣类型,帮助学生对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进行全面评估 [4]。根据测评结果,对于环境与兴趣类型相符合的学生,引导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对于环境与兴趣类型存在一定差距的学生,要引导学生确立如何缩小差距的大目标,并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定时定量完成。
  (二)进阶道路: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框架
  1. 大一:职业兴趣探索期。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显性课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布置校园宣传栏、校园活动等营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隐性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及测试,帮助学生更客观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2. 大二:职业兴趣确定期。大学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即所选择的专业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而仅是可选择范围内最合适的专业。面对兴趣不匹配的情形,可以在明确专业与自身职业兴趣关系的基础上,将专业与职业兴趣相结合,在增强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养职业兴趣。
  3. 大三:职业兴趣稳定期。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验证自身职业兴趣,高校可以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校内也可举办学生学术论坛、设置学生管理岗位以及多样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深入了解理想职业方向所需条件,及时作出调整和反应,进一步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4. 大四:职业兴趣成长期。通过专题讲座和线上公众号开设心灵树洞的方法,帮助应届毕业生缓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思想准备,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变动性的问题,应将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上升为持续追求的志趣,朝着既定志趣稳健前进。
  (三)保障机制:构建职业规划教育动力闭环
  为了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持续动力,及时复盘经验、调整方向,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中设置保障机制,即通过四年一贯制自测表、成就激励机制和设立职业规划咨询室等方法,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动力闭环。四年一贯职业生涯规划自测表包括个人信息、环境分析、职业兴趣分析、专业学习分析、个人特质剖析、职业生涯目标、学期目标、学期复盘和改进措施九个方面。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学生需要填写前七项,学期结束的时候填写最后两项,学院统一收集并对学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后,做出总体安排。同时设立职业生涯咨询室,为对职业生涯困惑学生提供一个及时求助的场所,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迷茫的困境,积极投入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立足于兴趣、升华为志趣。既要契合自我需求,又要承担国家、社会责任。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指导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新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反馈中完善。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自我需求、明晰兴趣志向,提高专业认同感,将兴趣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职业兴趣与自我追求相融合,助力高校培养有目标、有动力、有冲劲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王英英. 情景化的职业兴趣测量方法及效度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 冯嘉慧. 美國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 马琦. 自我状态的测量及其与主要霍兰德职业类型的关系[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4] 姚爱贞. 大学生职业兴趣类型结构与测量工具的编制[D]. 郑州:郑州大学,2016.
  (荐稿人:史成泽,宁夏工商职业院校财会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新时期下高校基层统战工作面临了很多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本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精准定位,深入分析了高校基层统战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系统研究做好高校基
为了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高校应加强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借此来更好地服务大学的文化育人建设工作.对此需要
民办本科高校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而与其最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教师。在此背景下,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立足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支既能传授基础日语理论知识,又能培养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日语教师队伍,成为日语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日语专业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调查,分析该校日语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并对建设双师型日语专业教师队伍作出初步定位,提出可行性建设方案,以期对今后日语专业发展及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辅导员要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就需要以责任、担当为己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拓宽视野,从书本中学习,向有经验的
摘要:为应对工业4.0时代对工科人才的新要求,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满足当代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未来发展需求。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进行一番新的思考。各地方工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对院校的相关课程进行完善和创新,旨在以新工科为指引方向,培育更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各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建设高等院校教师聘任机制,不只是构建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然而,从目前改革实施状况来看,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高校忽略培养与聘任的关系、改革力度较弱、思想认识出现偏差。现有的人事机制及决策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高等院校应主动迎合现代化大学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教师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培养机制及流动机制。本文
摘 要:随着社会审美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社会对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逐步向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过渡。然而,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普遍落后,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本文基于OBE概念,分析其在高职艺术通识教育中的适用性。此外,还指出了高职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包括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等。最后,从课程目标、教学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社会进入发展新常态,高校在育人模式上也在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的基本模式及实施方式也应随之进行改革.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应将党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保证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更为重视.这不仅是基于职业院校的特征,更是现阶段社会人才需求的主要趋势.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
高职院校学生支部在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党员以及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为此,本文提出成立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