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教师如何依据课标实施教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这些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导入新课做起。精心设计好每节历史课的“导语”,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趣味导入中饱含学习激情,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首要环节。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于文艺作品和历史事实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进入新课教学前,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就可以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导入新课的环节:利用电脑在投影仪上展示京剧中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画像,请学生猜二人谁的年龄大,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诸葛亮的年龄要比周瑜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后面“活动与探究”栏目的一段文字: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周瑜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阅读之后,同学们很快得出了答案: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很多学生都深感意外。这时,笔者指出其实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与历史上的三国并不完全一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还原真实的三国鼎立的面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于中外历史与现实之中
历史课堂学习的是过去了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又无法演示、实验。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切手段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就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带着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体验。所以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时间隧道,走进中外历史,还原历史,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创设历史情境可选用歌曲、视频资料、图片、历史故事等。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笔者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旋律、凄惨的歌词,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中了。
三、联系生活,伴随学生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之中
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导入新课时若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如在导入《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的学习时,笔者首先对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班上2006年有没有过了两次生日的学生。学生们互相探询,感到不可思议,一年中一个人怎么可能过上两次生日呢,没人举手来回答。看到无人应答,教者告诉学生:2006年老师就过了两次生日,我是农历七月出生的,2006年适逢农历的闰七月,因此就有了两次生日。你们想要了解农历、闰月的知识,学了今天这节课,就能解开谜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
四、复习竞赛,推动学生迅速进入到适合学习的亢奋状态之中
复习巩固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式,但如果在形式上不求创新,就很容易使这种“开场白”显得枯燥、乏味。笔者在运用复习式导入新课时,常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一比,赛一赛的状态中,学生会带着不愿落后的劲头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如课本中介绍科技文化史时,均安排了两课时,在讲述第二课之前,笔者事先将上节课的内容写在纸上,同时指名学习小组的成员上黑板默写、测试,将成绩当场公布,评选出优胜的学习小组,对落后的小组进行鼓励,希望他们在下次的竞赛中创造出佳绩。用这种方式,既“温故”又为“知新”作了准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他们都盼望着下一次竞赛的到来。
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便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积极的思维将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于文艺作品和历史事实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进入新课教学前,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就可以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导入新课的环节:利用电脑在投影仪上展示京剧中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画像,请学生猜二人谁的年龄大,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诸葛亮的年龄要比周瑜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后面“活动与探究”栏目的一段文字: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周瑜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阅读之后,同学们很快得出了答案: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很多学生都深感意外。这时,笔者指出其实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与历史上的三国并不完全一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还原真实的三国鼎立的面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于中外历史与现实之中
历史课堂学习的是过去了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又无法演示、实验。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切手段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就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带着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体验。所以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时间隧道,走进中外历史,还原历史,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创设历史情境可选用歌曲、视频资料、图片、历史故事等。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笔者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旋律、凄惨的歌词,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中了。
三、联系生活,伴随学生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之中
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导入新课时若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如在导入《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的学习时,笔者首先对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班上2006年有没有过了两次生日的学生。学生们互相探询,感到不可思议,一年中一个人怎么可能过上两次生日呢,没人举手来回答。看到无人应答,教者告诉学生:2006年老师就过了两次生日,我是农历七月出生的,2006年适逢农历的闰七月,因此就有了两次生日。你们想要了解农历、闰月的知识,学了今天这节课,就能解开谜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
四、复习竞赛,推动学生迅速进入到适合学习的亢奋状态之中
复习巩固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式,但如果在形式上不求创新,就很容易使这种“开场白”显得枯燥、乏味。笔者在运用复习式导入新课时,常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一比,赛一赛的状态中,学生会带着不愿落后的劲头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如课本中介绍科技文化史时,均安排了两课时,在讲述第二课之前,笔者事先将上节课的内容写在纸上,同时指名学习小组的成员上黑板默写、测试,将成绩当场公布,评选出优胜的学习小组,对落后的小组进行鼓励,希望他们在下次的竞赛中创造出佳绩。用这种方式,既“温故”又为“知新”作了准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他们都盼望着下一次竞赛的到来。
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便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积极的思维将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