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课文留有空白处,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空白,补充形象的画面和真实可感的资源,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强化内心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补在课文导入时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时,我借助一个刘绍棠的故事导入:一次,南开大学请刘绍棠去作报告。当刘绍棠讲到:“每个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有个女学生听后说:“刘老师,我不同意。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绍棠微笑着对这位女同学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上面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疮的照片?”女同学迷惑不解地问:“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多么难看呀,我怎么会去拍这样的照片呢?”“漂亮的小姐啊,你不在长疮时去拍照片,这说明你会选择适合的时机去拍照,那么写文章也一样,选择适合的内容来写。”那位漂亮的女学生脸红了:“我明白了,刘老师。”故事讲完,我随即说:“今天我们就跟随刘绍棠去认识他小学时候的老师。”
每个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永远不会厌烦的也是听故事。这个幽默有趣的故事,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写作的技巧,也让孩子们对刘绍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二、补在写作背景处
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有必要将学生不熟悉的写作背景资料搬上课堂。
四年级上册《江雪》这首诗中,老渔翁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来江上钓鱼呢?此时引出学生对柳宗元写诗背景的研读:“柳宗元33岁的时候,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进行了反对宦官专权的革新,可是革新失败了。于失败当年被贬到偏远的永州,过着“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的屈辱生活。十年之后,又被改派到更加偏远的柳州,柳宗元再一次受到了排斥和打击。这首小诗就是他在柳州时写的。”通过写作背景的补白,让学生认识了一个有内涵的不屈不挠,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抗争的柳宗元,更让学生了解了柳宗元在坚持,在等待,他相信冬天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他孤傲执着坚定地认为:“人生路上多磨难,但只要坚持,就会等到春暖花开。”
新课程提倡开发教材,教师应重视文章写作背景的讲解,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石。
三、补在课文空白处
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文本中的情节空白,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中,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教学时,我问学生:“你关注了文中哪些词语?”学生找出了“每天”、“详详细细”、“长期”等词,接着,我就采用了补充情境的方式看图引读:狂风暴雨中-(生接读)莫泊桑站在门口,详详细细地把看到的情景都记录下来;身体虚弱时-(生接读)莫泊桑站在门口,详详细细地把看到的情景都记录下来;心情灰暗时-(生接读)莫泊桑站在门口,详详细细地把看到的情景都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勤学苦练”。最后还补充了一些著名人物的事例:因为勤学苦练,郑板桥穿透了“书法”这块顽石;因为勤学苦练,梅兰芳弥补了不足,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因为勤学苦练,贝多芬在无声世界里谱写了最美乐章……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四、补在课文结尾处
课文学习结束后,遵循着原文的思路作适当的延伸,有利于学生对人物性格更准确的把握,全文旨意更透彻的理解。
教学《月光启蒙》快结束时,我适时补充了一段延伸内容: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她患了老年痴呆症。而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这份爱,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那月光下的启蒙……读完时,我已泪流满面,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轻轻抽泣,感动至极。
在课文结尾处补充课程资源,可以是故事的后续发展,也可以是同类课文的补充阅读,它能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抓住文本适当补充课程资源,让学生诠释,放飞他们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让解读变得饱满,同时也有效促成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内涵。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江苏】
一、补在课文导入时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时,我借助一个刘绍棠的故事导入:一次,南开大学请刘绍棠去作报告。当刘绍棠讲到:“每个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有个女学生听后说:“刘老师,我不同意。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绍棠微笑着对这位女同学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上面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疮的照片?”女同学迷惑不解地问:“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多么难看呀,我怎么会去拍这样的照片呢?”“漂亮的小姐啊,你不在长疮时去拍照片,这说明你会选择适合的时机去拍照,那么写文章也一样,选择适合的内容来写。”那位漂亮的女学生脸红了:“我明白了,刘老师。”故事讲完,我随即说:“今天我们就跟随刘绍棠去认识他小学时候的老师。”
每个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永远不会厌烦的也是听故事。这个幽默有趣的故事,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写作的技巧,也让孩子们对刘绍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二、补在写作背景处
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有必要将学生不熟悉的写作背景资料搬上课堂。
四年级上册《江雪》这首诗中,老渔翁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来江上钓鱼呢?此时引出学生对柳宗元写诗背景的研读:“柳宗元33岁的时候,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进行了反对宦官专权的革新,可是革新失败了。于失败当年被贬到偏远的永州,过着“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的屈辱生活。十年之后,又被改派到更加偏远的柳州,柳宗元再一次受到了排斥和打击。这首小诗就是他在柳州时写的。”通过写作背景的补白,让学生认识了一个有内涵的不屈不挠,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抗争的柳宗元,更让学生了解了柳宗元在坚持,在等待,他相信冬天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他孤傲执着坚定地认为:“人生路上多磨难,但只要坚持,就会等到春暖花开。”
新课程提倡开发教材,教师应重视文章写作背景的讲解,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石。
三、补在课文空白处
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文本中的情节空白,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中,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教学时,我问学生:“你关注了文中哪些词语?”学生找出了“每天”、“详详细细”、“长期”等词,接着,我就采用了补充情境的方式看图引读:狂风暴雨中-(生接读)莫泊桑站在门口,详详细细地把看到的情景都记录下来;身体虚弱时-(生接读)莫泊桑站在门口,详详细细地把看到的情景都记录下来;心情灰暗时-(生接读)莫泊桑站在门口,详详细细地把看到的情景都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勤学苦练”。最后还补充了一些著名人物的事例:因为勤学苦练,郑板桥穿透了“书法”这块顽石;因为勤学苦练,梅兰芳弥补了不足,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因为勤学苦练,贝多芬在无声世界里谱写了最美乐章……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四、补在课文结尾处
课文学习结束后,遵循着原文的思路作适当的延伸,有利于学生对人物性格更准确的把握,全文旨意更透彻的理解。
教学《月光启蒙》快结束时,我适时补充了一段延伸内容: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她患了老年痴呆症。而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这份爱,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那月光下的启蒙……读完时,我已泪流满面,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轻轻抽泣,感动至极。
在课文结尾处补充课程资源,可以是故事的后续发展,也可以是同类课文的补充阅读,它能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抓住文本适当补充课程资源,让学生诠释,放飞他们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让解读变得饱满,同时也有效促成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内涵。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