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出集聚发展的势头。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發展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物流产业 集聚发展 实践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占GDP的6.9%,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趋势正在生动呈现。由于物流产业的特殊性,其集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楚。
1.1物流产业集聚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物流业涉及领域广泛,物流企业布局具有集中和分散的属性,这就决定了物流产业在集聚的主体形态上必然会存在合理的分散,不可能想当然地将所有企业都集中在一个空间之内。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人为分割物流产业链行为,从而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物流现象。
1.2物流产业集聚的载体界定不清。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是物流园区。国家颁布了《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但是各地区对物流园区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对园区规划建设的条件、等级、界定的原则、标准和依据亟待澄清。这种状况使各地区在推动物流产业集聚的实践中难以对产业集聚规模和状态进行科学的评判。
2.对物流产业集聚的规律把握不够。
2.1缺乏对物流产业集聚条件的研判。物流产业集聚是以物流企业集群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现象,它的形成必须具备支撑产业集群的资源禀赋,也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物流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物流基础设施支撑系统、物流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等因素是制约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条件。由于对物流产业集聚的条件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多物流园区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甚至荒废。
2.2缺乏供应链发展思维。物流产业集聚的直接诱因是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实践中应该充分融入供应链理念,充分考虑到产、供、销企业构成的网链关系,科学预测“物”的流量、流向和流速等有关物流量的因素。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政府规划建设的物流产业集聚区没有自然形成的物流节点繁荣,就是这个原因。
3.对物流产业发展的状况掌握不准确。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物流产业统计分析体系,统计范围不明确,统计指标不健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物流产业的真实状况,导致物流产业研究和政府决策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导致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针对性,最终难以落地生根。
4.政府对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力量不强。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为了发展经济各级政府把物流产业摆在了重要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力量不足。政府在打破阻碍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行政壁垒等方面的能力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政府在规划方面失误频频;在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很难落地。
二、国外物流产业发展实践分析
国外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发端于1965年的日本,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也有10多年的时间,他们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政府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从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情况可知,政府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明确、协调能力强的作用,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和集聚发展。日本政府注重规划优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直接而深入地推进了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美国政府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为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提倡发展第三方物流,促成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合理化和一体化发展,激励法人和自然人投资物流园区,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德国实行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入园企业自主经营,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物流集聚发展。
2.科学规划,地区协调。科学规划是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和地区协调的重要保障。日本奉行“规划优先”政策,采取“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在整体规划的约束下,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不同功能、产业差异和地理环境制定地区规划,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物流产业集聚格局;德国政府在联邦层面实施整体规划,层层落实,实现了本国物流产业有序集聚发展。
3.交通和产业基础是物流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交通是物流的“血管”,产业是物流的“血液”,没有优良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饱满的产业需求,无从谈论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德国在规划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的时候,以生产力和产业布局为基础,统筹考虑物流园区与交通干线、主枢纽的匹配度以及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并将物流集聚区确定在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与交通运输网络融为一体,便于实现多式联运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日本和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供给准备。
4.供应链发展是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的充分扩展是物流产业集聚的直接动因。美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变化,积极推行供应链管理思想,促成了walMart、Dell、Ciseo、IBM、MaDonald等成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本国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集聚发展;德国依托本国制造业基础,提供面向整个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产业集聚。
5.广泛深入运用信息技术、标准化和新技术。信息是物流的“灵魂”,标准化是物流一体化的基础,新技术是物流改革创新的源泉。日本的物流产业集聚过程就是信息化过程,也是物流标准化过程,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促使了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效率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德国的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几乎都建立了高度畅通、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业务无缝集成。
6.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各国均汇聚了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自然人的力量,协同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美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实行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和自然人为主体的管理、建设和运营模式;德国和日本都采用政府主导规划与建设,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与运营模式。 三、国内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分析
1.我国香港特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特点。香港特区物流产业高度发达,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香港特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根据自身特点,善于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重视建设基础设施、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培养专业人才, 立足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构建物流体系,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2.天津滨海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模式。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鲜明特色在于以供应链管理的思维,依托产业基础,构建物流运作体系,实现了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采购、生产、销售、国际、回收和废弃的一体化、全方位物流服务;为流通企业提高采购、仓储与库存控制、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活动;利用与供应链上各企业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优势,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采购、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和货款回收等物流服务;实施农产品采购、生产支持、冷链管理、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
3.上海浦东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上海浦东新区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实现了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实现路径
借鉴国内外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践经验,解决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可以选择以下路径。
1.采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主体、协调一致的管理、建设和运营模式。政府协调、推进能力强,有利于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行业企业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资源,熟悉市场规律,运行机制灵活。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物流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遵循经济、产业、市场和人文社会发展规律,以供应链思维统领规划原则,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集聚与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衔接;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需求相匹配;物流产业集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步推进。
3.建设公共共享资源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和系列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操作流程,实现物流的一体化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4.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发展共生互动。
4.1物流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从区域制造业发展实际出发,深化制造资源和物流资源的整合,推行制造业“主辅分离”,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为制造企业量身打造专业的、一体化的和一站式的物流服务,形成以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为核心的供应链发展模式。
4.2物流产业集聚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各地依托本区域商贸流通业的特点,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模式的同时,研究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兴商贸流通业态的特征和需求,重构新型的商流和物流的融合机制,形成服务生产、方便消费的商贸物流产业集聚。
4.3物流集聚区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围绕现代农产品基地,加快形成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农业产业物流集聚区,为实现种、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服务。
5.物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坚持以“园”兴“城”,以“城”促“园”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物流园区的生产、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完善,优化投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進物流企业集群成长,构造物流产业链,使其成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扩散源、区域经济的“传送带”。实现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物流园区和城镇资源的高度整合,完美契合,良性互动的成长机制。
6.创新政策,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物流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府要从财政、金融、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研究、实施有利于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打破阻碍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
7.强化人才支撑。物流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成长周期长,培养成本高。政府和行业企业要构建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加大用人、留人、育人力度,建立懂专业,会管理、能实干、善创新的物流产业化人才团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J].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网站www.drri.gov.cn,2009.8.
[2]耿鹏旭,杨爱荣,张佳卿.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2012,6.
[3]郑海涛. 产业集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10.
[4]王艳玲.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5]林恺化,赵莹,江国逊.区域性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4(33).
作者简介:舒维霖(1959—),男,汉族,四川富顺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资与管理;任友德(1973—),男,四川南充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级经济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服务经济。
关键词:物流产业 集聚发展 实践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占GDP的6.9%,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趋势正在生动呈现。由于物流产业的特殊性,其集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楚。
1.1物流产业集聚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物流业涉及领域广泛,物流企业布局具有集中和分散的属性,这就决定了物流产业在集聚的主体形态上必然会存在合理的分散,不可能想当然地将所有企业都集中在一个空间之内。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人为分割物流产业链行为,从而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物流现象。
1.2物流产业集聚的载体界定不清。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是物流园区。国家颁布了《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但是各地区对物流园区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对园区规划建设的条件、等级、界定的原则、标准和依据亟待澄清。这种状况使各地区在推动物流产业集聚的实践中难以对产业集聚规模和状态进行科学的评判。
2.对物流产业集聚的规律把握不够。
2.1缺乏对物流产业集聚条件的研判。物流产业集聚是以物流企业集群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现象,它的形成必须具备支撑产业集群的资源禀赋,也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物流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物流基础设施支撑系统、物流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等因素是制约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条件。由于对物流产业集聚的条件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多物流园区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甚至荒废。
2.2缺乏供应链发展思维。物流产业集聚的直接诱因是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实践中应该充分融入供应链理念,充分考虑到产、供、销企业构成的网链关系,科学预测“物”的流量、流向和流速等有关物流量的因素。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政府规划建设的物流产业集聚区没有自然形成的物流节点繁荣,就是这个原因。
3.对物流产业发展的状况掌握不准确。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物流产业统计分析体系,统计范围不明确,统计指标不健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物流产业的真实状况,导致物流产业研究和政府决策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导致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针对性,最终难以落地生根。
4.政府对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力量不强。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为了发展经济各级政府把物流产业摆在了重要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力量不足。政府在打破阻碍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行政壁垒等方面的能力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政府在规划方面失误频频;在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很难落地。
二、国外物流产业发展实践分析
国外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发端于1965年的日本,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也有10多年的时间,他们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政府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从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情况可知,政府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明确、协调能力强的作用,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和集聚发展。日本政府注重规划优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直接而深入地推进了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美国政府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为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提倡发展第三方物流,促成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合理化和一体化发展,激励法人和自然人投资物流园区,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德国实行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入园企业自主经营,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物流集聚发展。
2.科学规划,地区协调。科学规划是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和地区协调的重要保障。日本奉行“规划优先”政策,采取“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在整体规划的约束下,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不同功能、产业差异和地理环境制定地区规划,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物流产业集聚格局;德国政府在联邦层面实施整体规划,层层落实,实现了本国物流产业有序集聚发展。
3.交通和产业基础是物流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交通是物流的“血管”,产业是物流的“血液”,没有优良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饱满的产业需求,无从谈论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德国在规划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的时候,以生产力和产业布局为基础,统筹考虑物流园区与交通干线、主枢纽的匹配度以及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并将物流集聚区确定在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与交通运输网络融为一体,便于实现多式联运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日本和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供给准备。
4.供应链发展是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的充分扩展是物流产业集聚的直接动因。美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变化,积极推行供应链管理思想,促成了walMart、Dell、Ciseo、IBM、MaDonald等成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本国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集聚发展;德国依托本国制造业基础,提供面向整个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产业集聚。
5.广泛深入运用信息技术、标准化和新技术。信息是物流的“灵魂”,标准化是物流一体化的基础,新技术是物流改革创新的源泉。日本的物流产业集聚过程就是信息化过程,也是物流标准化过程,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促使了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效率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德国的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几乎都建立了高度畅通、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业务无缝集成。
6.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各国均汇聚了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自然人的力量,协同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美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实行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和自然人为主体的管理、建设和运营模式;德国和日本都采用政府主导规划与建设,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与运营模式。 三、国内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分析
1.我国香港特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特点。香港特区物流产业高度发达,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香港特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根据自身特点,善于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重视建设基础设施、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培养专业人才, 立足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构建物流体系,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2.天津滨海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模式。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鲜明特色在于以供应链管理的思维,依托产业基础,构建物流运作体系,实现了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采购、生产、销售、国际、回收和废弃的一体化、全方位物流服务;为流通企业提高采购、仓储与库存控制、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活动;利用与供应链上各企业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优势,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采购、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和货款回收等物流服务;实施农产品采购、生产支持、冷链管理、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
3.上海浦东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践。上海浦东新区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实现了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实现路径
借鉴国内外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践经验,解决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可以选择以下路径。
1.采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主体、协调一致的管理、建设和运营模式。政府协调、推进能力强,有利于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行业企业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资源,熟悉市场规律,运行机制灵活。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物流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遵循经济、产业、市场和人文社会发展规律,以供应链思维统领规划原则,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集聚与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衔接;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需求相匹配;物流产业集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步推进。
3.建设公共共享资源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和系列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操作流程,实现物流的一体化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4.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发展共生互动。
4.1物流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从区域制造业发展实际出发,深化制造资源和物流资源的整合,推行制造业“主辅分离”,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为制造企业量身打造专业的、一体化的和一站式的物流服务,形成以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为核心的供应链发展模式。
4.2物流产业集聚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各地依托本区域商贸流通业的特点,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模式的同时,研究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兴商贸流通业态的特征和需求,重构新型的商流和物流的融合机制,形成服务生产、方便消费的商贸物流产业集聚。
4.3物流集聚区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围绕现代农产品基地,加快形成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农业产业物流集聚区,为实现种、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服务。
5.物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坚持以“园”兴“城”,以“城”促“园”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物流园区的生产、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完善,优化投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進物流企业集群成长,构造物流产业链,使其成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扩散源、区域经济的“传送带”。实现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物流园区和城镇资源的高度整合,完美契合,良性互动的成长机制。
6.创新政策,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物流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府要从财政、金融、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研究、实施有利于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打破阻碍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
7.强化人才支撑。物流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成长周期长,培养成本高。政府和行业企业要构建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加大用人、留人、育人力度,建立懂专业,会管理、能实干、善创新的物流产业化人才团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J].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网站www.drri.gov.cn,2009.8.
[2]耿鹏旭,杨爱荣,张佳卿.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2012,6.
[3]郑海涛. 产业集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10.
[4]王艳玲.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5]林恺化,赵莹,江国逊.区域性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4(33).
作者简介:舒维霖(1959—),男,汉族,四川富顺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资与管理;任友德(1973—),男,四川南充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级经济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服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