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艺术“中介人”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hem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国伟教授,意大利利贝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他监制与指导过的多类艺术作品(戏剧、展览、艺术节)达七十余项,曾在亚、美、欧多国自创自演多部独角剧。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后,林教授每年都会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2017年,林教授出版了著作《我是艺管人》。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MA in Cultural Management)主办的2018年“靠边站”(Along the Edge)艺术节,自4月18日起在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举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艺术节的主要策划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林国伟教授。
  林國伟教授出差刚抵达住处后不久,便接受了我们的视频采访。即便隔着电脑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亲切和可爱。他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做好艺术节背后的文化艺术“中介人”。


林国伟


林国伟教授讲课

● -杨一舞 ○ -林国伟


  ● 作为曾经在亚、美、欧各国表演过的艺术家,您是如何看待艺术管理这个行业的?为何会再选择艺术管理这一行业呢?
  ○ 在新加坡时我创建了自己的剧团,并以艺术总监的身份,从表演艺术走进了艺术管理行业。剧团里会有很多不同的戏,而演独角戏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个兴趣。也许和很多人一样,在还是一名艺术工作者的时候,我未曾想过艺术管理,当时的新加坡也并没有艺术管理这个思维或是学科。对于艺术管理,我第一是不了解它,第二是不认可它。当时我认为,艺术为何需要被管理呢?作为一名艺术家,如果需要表达,通过艺术去表达就行了。
  创团时我很年轻,认为有个剧团便可以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在团队运营了两三年后,一些弊端便逐渐开始浮现了,财政和人事方面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那时,我才发现剧团缺少有效的计划和总结,我们也开始思考整个剧团的方向和未来,最后慢慢领悟到,要创一个团并把它“撑”起来,不能单单只靠“艺术”,“管理”也很重要。后来也是机缘巧合,我报读了艺术管理的硕士课程,从而有了这个转化。
  ● 现在,谈到“艺术管理”,您最先会想到哪三个词?
  ○ 一,中介人。二,担当。三,观众拓展。
  ● 您刚刚提到了“中介人”,而您在讲座中也多次提及了“中介人”一词。您曾提到“艺术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是做一位中介人”,也与何庆基教授联合编辑了《中介位置》一书。那,么您是如何定义“中介”这个词的呢?


林国伟

  ○ “中介”,其实是以“mediation”这个英语单词作为开始的。把单词翻译成中文,可以解释为中介人、中间人,含有“做介绍”的含义。但是“mediation”同时也有“调解”的意思。我认为艺术管理中的“中介人”,在某些时候是要去做“调解”和“批判”的,这个意义也是更深远的。
  同时,中介是一个让更多人接触到艺术、进行“文化行动”的角色。很多时候,大家会在艺术管理上走入一些管理的“陷阱”,对盈利有过大的要求。的确,经济利益很重要,但艺术本身与钱并没有很大关系,它更需要的是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艺术水平的提升也是对人的“文化资本”的创造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一个人即使在金钱上并不富裕,但是文化资本充足,也一定是受人尊重的。这也是“中介人”要做的工作,不只是让一小部分人受益,而是要让更多人能够走近艺术,反之就与“文化行动”的意义背道而驰了。
  ● “中介人”具体是成为哪些关系之间的中介呢?
  ○ 任何艺术的持有者,比如艺术家、观众、赞助商、投资者、政府等等。
  我们身为中介人、调解人,就是与上述艺术的持有者有一个沟通的渠道,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调解。这不仅仅是一个介绍,而是我们要在对他们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思考什么是最利于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是最益于文化趋势长远发展的,再来给予他们这些专业的知识。
  ● “中介人”一词的概念,是更多地适用于香港本地还是能广泛适合于国内外呢?
  ○ 我觉得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艺术的社会价值、社会功能以及对于人们文化修养的提升,在任何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 您觉得我们作为艺术管理系的学生,该如何让自己去成为一个合适的“中介人”?
  ○ 有四个方向很关键,是我觉得任何艺管人都要有的,但是它们却和是否能获得经济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一,要了解艺术,尤其是你想要管理、参与的那一块,在知识上,要对这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和走向有一定的认识;第二,要懂得管理,特别是在如何管理一个公司或机构的财务、人事以及营销推广的方面;第三,要参与实践,作为学生,要多抓紧机会去各地进行实践,去对整个圈子和场域有所了解;第四,要思考研究,想一直走在最前端,就不能缺少对新的可能的思考和研究,这样艺术管理才会不断发展,我们才能看见艺术管理的未来。
  ●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其在挑选“文化管理”专业的学生时,会更加注重哪一方面的考量?
  ○ 主要有我上述的四个方面,当然我们也会按照那四点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对艺术有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对艺术有担当和抱负的人来进行艺术管理的学习和工作。所以我们也会通过一个与学生的视频面试来了解这些方面。   ● 您对于艺术教育活动有哪些看法?
  ○ 艺术教育是一个很深远的东西,也需要很多的思考。我们知道正式的艺术教育是在艺术院校中进行的,如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家的。而另一种非正式的艺术教育则是在普通学校里进行的。在做这类艺术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有持续性。很多团体把艺术带入学校只是为了回应政策,而不是真正用心地去教育推广。这使得学生自己也能觉得接触到的并不是用心完成的艺术,更严重的则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质疑,使他未来都对艺术失去了兴趣。我们希望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升文化修养、美学欣赏以及艺术认知等方面,那么我们就需要经常回到学校,了解学生是如何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再从浅到深地刺激他们的思维。艺术教育应该是一项长久的重任。
  艺术教育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首先由艺术管理人提出来的,然后他们再聚集各类艺术家一起进行策划和创作。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做了很多年艺术教育的地方,比如新加坡、香港等,至今也没有一些充分的凭证可以指出,这些表演团体曾经去过的学校、所遍及到的这些人,现在是否都变成了观众,显然这样的艺术教育在做法中便存在了一些问题。作为艺术管理的学习、研究或工作者,需要对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拥有较强的敏感度。
  ● 您在香港几乎每年都会带领您的研究生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那你们是如何选题的呢?


2017“思前想后”艺术节

  ○ 首先艺术和时代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传统艺术之所以称作传统,也是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迁。我更认为艺术应该回应当下,回应现在所发生的事情,这同时也是对现在的一个记录。这和各国博物馆中的艺术品是一个道理,“记录当下,也就是记录历史”。所以,即使如今我们要呈现一些较为传统的艺术内容,我认为它也必须结合当下的语境,与观众进行联系。这样来说,选题就并不是很难。通常我们会先观察香港当下有什么值得探讨的议题,从而确定下对于艺术节最重要的一点:理念。理念即你要通过这个艺术节传达的核心,也是对当下议题的一个回应。你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围绕这个理念,传递给参与艺术节的人一些不同的思考。
  理念一旦定下来,许多有关场地、剧目、作品等的事项就会变得很清晰了。以2017年的艺术节为例,我们以“思前想后”为核心理念,来探讨一些香港以前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一些很多人已经忽略、忘记的共同回忆。在有了这样一个理念后,我们把它引申出来,马上就可以看到,什么节目是对的。比如,因为香港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保育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粤剧类的节目我们就不太会去做了。场地方面,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地方,反而一些小而密集的地方更易于让观众和艺术有一个直接的接触,同时这样一个理念也会带给参与者一些对被忽略的文化的反思和思考。
  ● 在这样的艺术节中,它的经营模式是否也与其理念相关?
  ○ 肯定是的。从一个营销的角度来讲,音乐剧节目的营销产品是音乐剧本身,那艺术节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活动,它的营销产品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理念”就是其主要的产品。因为营销就是要和产品做对接,所以“理念”肯定会影响到整个营销做法。比如说在艺术节中,更多的是想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那么整个宣传和营销就不会做得太正式,而是会采用更多有机的创意,使它变得更为轻松。
  ● 每年艺术节的目标观众是?
  ○ 艺术节是和香港息息相关的,而即使是那些正与香港朝夕相处着的香港人,似乎也缺少了一份对于当地文化更为认真与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更多的香港人来接触它。艺术节的举办地设在深水,作为香港一个比较老旧的区,居住着很多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当地居民。艺术节想让这里的居民能够离艺术更近,同时也能够让其他来参与艺术节的观众走进这个区。
  艺术节每年都会有一个募款活动,以观众个人的形式购买多余的演出票,赠送给那些因为经济受限而没有机会走进剧院,却又对艺术表演充满兴趣的人来剧场观看演出。艺术节的活动除去演出是售票的以外,其他的如展览、讲座、工作坊、电影放映等基本都是免费的。


林國伟

  ● 在结合了香港的社会文化后,艺术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怎么样的?
  ○ 当然对于其他艺术节来说,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但因为这个艺术节有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功能在内,所以并不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考虑到表演艺术家为艺术节投入了许多精力筹备,我们会把演出百分之百的收入交给各个艺术家们。只要艺术家们能够在最后得到相应的报酬,其他都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到社会效益。由于艺术节每年都会在同一个区举办,我们便有了与当地的居民更多、更好的接触机会。我们发现,很多当地的参与者在节目结束后,还会继续热情地讨论演出的内容,也不断有本地居民再次参与这个艺术节。至少我觉得对于这个社区和这里的人来说,他们因为我们而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艺术,这是令我们非常自豪的。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林国伟教授谈及最多的一词便是“思考”。行成于思,从艺术家到艺术管理者再到研究者,林国伟教授也通过对自己经历的讲述,让我们学习和体会到他是如何理解艺术管理,又是如何作为一名艺管人、中介人去不断思考与付诸实践的。
其他文献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谁都不会忘记收音机给人带来的快乐,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那个年代尤其如此。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第一批上海产的美多牌收音机问世,其价格不菲,一般的家庭不敢问鼎。我生长在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是磁器口(重庆一古镇)红星电影院的经理,家里拥有一台上海美多牌66B-1型收音机,这也是我家唯一值钱的物件。  记得有一天,父亲兴冲冲抱回一台收音机,它包装简陋,仅用一般的纸壳子包住。父亲一边拆卸
期刊
第61届格莱美奖项揭晓  北京时间2月11日上午(美国时间2月10日晚),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行了“第6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格莱美音乐奖是美国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年度大型音乐评奖活动,也是每年美国音乐界的最大盛会。  今年格莱美共设84个奖项,授予了30个不同领域的个人和团体。其中古典音乐类颁出“最佳管弦乐演奏”“最佳古典音乐工程专辑”“最佳古典器乐独奏”“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最佳室内乐
期刊
2018年11月,巴黎北方剧院带着由十三个人组成的表演团队,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音乐戏剧《茶花女》。这些年来,巴黎北方剧院一直致力于创作“类歌剧”形式的舞台作品,这部2016年首演于巴黎的作品脱胎于鼎鼎有名的威尔第歌剧,其深化戏剧质感的改编又致敬了弗朗西斯科·玛丽亚·皮亚韦(Francesco Maria Piave)创作于1852年的《茶花女》母体戏剧版本。  但即使当你带着“音乐戏剧”的概念走进
期刊
当你聆听莫扎特时,是否会被他的幽默诙谐打动?是否会震撼于《唐璜》中描写魔鬼的黑暗?抑或是被他充满歌唱性的旋律所吸引?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莫扎特的一面。当你聆听他的《安魂曲》时,是否又会为他精湛的复调技巧而惊叹?甚至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如此准确的赋格,并不像随时会灵光乍现的莫扎特的风格。但是,当你听到这张唱片,欣赏过那些贯穿莫扎特创作生涯的复调作品,你一定会明白,这也是莫扎特。  本期附片中既有莫扎
期刊
歌剧已经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人说歌剧代表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文化符号,日益面临观众老龄化的局面是不可避免和无法逆转的,即使在歌剧发源地欧美国家也是这样。  真的如此吗?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男中音歌唱家施恒导演的意大利喜歌剧《爱之甘醇》近日在上海首演,带给了年轻观众焕然一新的舞台体验。一直被认为是“阳春白雪”的西洋经典歌剧,经过施恒的改编,高潮不断,精彩纷呈,在轻松愉悦和诙谐幽默的气氛中引来
期刊
指挥中的韦尔瑟-莫斯特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这次访华之旅,实在是跟中国乐迷一个久违了的会面。  1987年,乐团在时任音乐总监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的带领下,首次在台北演出;其后的1998年,乐团首次踏足上海及北京。至今,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已逾二十年未涉足大中华地区。这次乐团在庆祝成立百年后再度来华,并在多达七个城市举行十一场演出,其间亦会首次踏足南京、武汉、深圳及澳
期刊
一提到小提琴,映入许多乐迷脑海中的就是身穿严肃正装的演奏家正襟危坐演奏的形象了。的确,小提琴从诞生之初,一直属于贵族的艺术。无论是常年出现在沙龙供上流社会娱乐的小型室内乐,还是在高档音乐厅上演的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小提琴一直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这也奠定了小提琴在大众心中高高在上的、庄重的基调。因此,充满民间风俗与活力的舞蹈与小提琴结合,无疑是对小提琴的一种颠覆,而当下炙手可热的美女小提琴演奏家林赛·
期刊
2018年10月27日,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与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的音乐会。在演出前,我们采访了乐团经理米歇尔·索瓦(Michel Sowa)与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on)。一个乐团:世界上第一个以“Camerata”命名的室内乐团  “卡梅拉塔”(Camerata)原有室内乐队和室内合唱团之意,特指那些人数不多却配合默契、音色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即兴伴奏似乎很神奇。没有乐谱却弹奏得行云流水,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享受。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01乐谱手稿《罗伯
期刊
规划音乐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旅程。循着古典音乐穿越历史的微光,喜不自禁地聆听时空那头的回响。古典音乐之旅本质上还是“思想的遨游”,演奏者和观众同时踏上这奇异的想象之旅,享受音乐,惠及心灵。  在2018乐季结束之后,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跨年乐季。2018/19乐季的计划起讫时间为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7月6日,苏交将继续以一流的艺术水准,力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