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构”:赴一场思维的奇异旅程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O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有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一文,即出自此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也收录了此文,题为《琥珀》。
  《奇异的琥珀》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其科普小品文“科学与文艺的结晶体”的创作思维与表达特色。上海特级教师高永娟在执教此文时,紧扣文本特色,通过故事“三构”,以“合理想象”“生动推测”,步步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继而看见学生语文思维的提升。
  一、故事推构:发现“奇异的琥珀”的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上,高老师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推测”,并由“推测”一词的意思“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中的“已知”和“未知”,一点一点发现这一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一点一点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 看见“已知”,关注思维的生发点。学生在默读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从文中“爸爸”的话里,可以获得三个已知信息。第一,这是一块琥珀。第二,这一块琥珀里关着两个小东西——一只苍蝇、一只蜘蛛。第三,这是很少见的。再通过对琥珀的进一步“观察”,细细阅读结尾段之后,学生又发现了一个已知信息——它们仍旧好好地趴着,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还原到故事里,以上四个“已知”是作家构想故事的原生点。进入到课堂上,这四个“已知”是高永娟老师引导学生推测未知,发现琥珀奇异的思维生发点。时空相隔的作者和阅读者,通过执教者的组织和引导,此时手里握着同一把发现“奇异”的钥匙。
  2. 推测“未知”,关乎思维的合理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已知“琥珀”,推测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其一,第一个“未知”——一万年。于是,故事如此开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在统编教材里则这样表述: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学生又从“约莫算来”一词,体会到科普小品文用词严谨和准确的特点,也为推测“未知”呈现的整体合理性奠定基础。
  其二,是松脂,一大滴松脂。因为只有一大滴松脂才能同时包裹两个小东西。于是一个一个问题在学生脑海中出现了,形成了一个问题链,一条思维锁。怎么才能有一大滴松脂呢?一大滴的松脂怎么会恰好包裹这两个小东西呢?只有一大滴松脂能困住这两个小东西吗?从这样的问题中,学生积极、合理的思维被激活了,构建故事的关键思维点:一片松树林、火辣辣的太阳、蜘蛛捕蝇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在脑海中一一呈现了。这个连续发问的过程与统编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不谋而合。正如培根所说:“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其三,是关于时间的推移。因为琥珀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森林被淹没了,松脂球被埋没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最终形成了化石。三个时间短语,拉长了故事的时空场,也提供了学生更多天马行空的思维场。
  3. 构成“脑图”,关联思维的完整度。课堂行进到此刻,在以“推测”为读说表达依据的阅读策略推动下,故事的一个个“未知”,一一浮出水面,与之相伴的还有学生逻辑思维的完整度。随之,高老师板书几条线段,学生进行故事概述,把一个个思维点连接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维图。一场思维的奇异旅程,定格在这一张思维导图上。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并没有至此“定格”,确切地说,这才刚刚开始。
  二、故事自构:复述“奇异的琥珀”的形成
  1. 借助“支架”跳出故事,提升表达概括力。在师生共同经历了系统的“问学还原”之后,黑板上呈现了整个故事的思维导图,形成了复述的基本支架。于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借助支架,讲述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在这样的复述中,故事变得简单明了了,学生既不会简单地重复文本语言,也不会偏离文本传达的科普知识。跳出故事,提升的是学生表达的概括力。
  2. 聚焦“奇异”建立联系,提升表达想象力。奇异,是文章的题眼,是儿童阅读的第一兴趣点,也是儿童复述故事时的第一要素,他要跟伙伴说,我给你讲一块“奇异”的琥珀。或者说,我给你讲一块琥珀,它可是很“奇异”的哦!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着“奇异”,将自己的想象力灌注到故事的第3~9自然段中去,聚焦到两只小虫身上,与生活,与文本建立起联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升的是学生表达的想象力。
  三、故事重构:自述“琥珀”的形成
  1. 删除“奇异”,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观课时,本以为在“复述奇异的琥珀的形成”板块之后,课堂就该画上句号了。未曾想,高老师突发奇问:如果作者写的是琥珀的形成,那么哪些内容是可以不用写的?这一问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学生还沉浸在两只小虫的津津乐道中,突然发现这一刻它们都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于是从“琥珀的形成”这个角度出发,考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时刻到来了。学生在重构故事的时候,对两只小虫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思维取舍:关乎两只小虫的内容都不用写,其中一只小虫不用写。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语言和思维共振的过程,是一次文本再创的过程。
  2. 聚焦“琥珀”,发展思维的准确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学生还在为兩只小虫纠结着的时候,高老师话锋一转:如果作者写的是琥珀的形成,那么哪些内容是必须写的?这一问,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回归到科普小品文表达的准确性上,同时把原本简单乏味的“故事了解”,演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重构”。在不经意间,学生也由故事的阅读者,演变成了故事的创作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奇异的琥珀》一课,恰是这样的一个范例。高老师课后说:站在读一类文章的高度,教一篇文章,学可复制的学习经验。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就是在这样日常课堂的一个个语言文字实践的点上,慢慢开始,慢慢形成的。在课堂上,我们看见了渐渐“退去的老师”,也看见了自在“前进的学生”!
  这真是一次思维的奇异之旅啊!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泗洲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福州市洪山小学(以下简称“洪小”)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福建协和附小。现有35个教学班,88名教师。在校的1739名学生中,近80%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子女。学校长期致力于“以德立校,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近年,学校从创新特色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属于洪小特色的办学之路,用爱与智慧打造随迁子女学校发展新模式。  一、谋道理念,优化校园“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2019年9月9日,我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在会议上,我做了一个简短
期刊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推理主要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其中合情推理的形式主要有归纳和类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虽然功效不一,但是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经合情推理发现的结论,通常需要借助演绎推理来诠释证明。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推理素材,凸显教学价值,培养推理能力呢?本文以人教版三上“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教学为例,谈几点实践思考与体会。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会表达,爱上表达,最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精准地为小学语文教学奠定了新基础,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培养丰富语文情怀 内化学生深层素养  语文情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教师授课中的人本之情、教师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之
期刊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就语文学科而言,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都需要思维的支撑,因此,语文教学亟待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多停留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忽略了高品质的深度思维,特别是对多元思维品质的培育。多元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是一种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一个问题(事物)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最优化结论的重要思维方式。小学语文学科多元思维则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学段特点,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有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二年级下学期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写话训练是衔接第二学段习作的重要桥梁。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写话训练呢?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来编排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整合资源,前后联系。那么写话教学是否也能围绕一个专
期刊
【编者按】插图作为课程资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中蕴含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提升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将插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呢?本期专辑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进行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借助教
期刊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有一个大亮点,就是根据年级目标,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渗透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更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备课的一个良好切入点。因此,对于统编版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后练习入手,围绕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制订目标并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依“题”做预习  语文教师基本上在学习新课前都会布置
期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从学习者的现实主观体验和客观发展需要出发,构造出不同的活动情境以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活动主题,并以探究、服务、制作、体验、学习等活动方式逐步深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而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则在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期刊
2019年春节期间,我读完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寄来的清样稿《马文·柯林斯之道》。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她不是学教育的科班教师,但是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却改变了许多贫穷孩子的命运。先后两任美国总统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部长,她却毫不动心地坚守在她一手创办的西区预备学校(Westside Preparatory)。  她曾经公开宣称自己可以改变任何孩子:“给我任何一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班,给我学业不佳排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