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那诗意浓浓的语言、诗化的教学艺术、情意四溢的课堂,让我领略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王崧舟老师没有追求设计上的波澜壮阔,可整堂课却没有一处脱离语文的生发,始终引领着学生咀嚼文本、玩味语言,在扎实的言语训练中,一股浓浓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溢。
【片段一】动笔想象,走近阿炳,体验坎坷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想,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你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如何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个水果摊,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各自写话,用时约5分钟)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大雪纷飞中,双目失明的阿炳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他说了“对不起”,还趴在地上摸索着一个一个地拣水果,但是,凶狠的老板还是对他拳打脚踢。围观的人很多,可没有一个人帮他,只是在一旁起哄、看热闹。
师:留给阿炳的,是人世间的冷漠和屈辱啊!说说你看到的场面,好吗?
……
【赏析】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同时,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育也是感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体验并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则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设新的意境,获得新的感悟。在上述片段中,因阿炳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感悟阿炳坎坷的生活经历时,王老师紧扣“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一句,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想象阿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卖艺的场景画面,并运用语言写下这一教学环节。一阵沉思默想之后,伴随着学生动情的语言,一幅幅活化的感人画面呈现在众人面前。此时时空距离消失,阿炳的坎坷、凄惨就在眼前,就在心中。在文字与画面的转换中,在学生的想象与语言积累的运用实践中,物我交融,一股浓情在课堂漫溢。妙哉!
【片段二】心灵对话,走进阿炳,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只是这首乐曲吗?仅仅只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命运啊!你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师:这是阿炳激愤的倾诉。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我不会低头、不会屈服的,我一定要跟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阿炳倔强的呐喊。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多么不平等啊!
师:你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我虽然很穷,但我有音乐,我爱音乐,这就足够了。
师:如果阿炳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把你当做知音的。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师父啊,你在哪里?我想念你,你来帮帮我吧。
师:这是阿炳在伤心地哭泣啊。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人穷志不能穷,我要努力,我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师:是的,这是支撑阿炳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啊!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呀。(板书:一片情怀)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话的过程,是精神沟通、心灵碰撞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鼓勵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既同情于阿炳的命运悲惨,也感悟到他的顽强与对生命的抗争。此时,王崧舟老师一句“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对话情景,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与其说学生在与文中人物对话,不如说是学生与自我心灵对话。这一过程,在言语实践中,既抒发了情感,又实现了读者与文本人物心灵的相通相融,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动笔想象,走近阿炳,体验坎坷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想,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你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如何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个水果摊,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各自写话,用时约5分钟)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大雪纷飞中,双目失明的阿炳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他说了“对不起”,还趴在地上摸索着一个一个地拣水果,但是,凶狠的老板还是对他拳打脚踢。围观的人很多,可没有一个人帮他,只是在一旁起哄、看热闹。
师:留给阿炳的,是人世间的冷漠和屈辱啊!说说你看到的场面,好吗?
……
【赏析】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同时,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育也是感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体验并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则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设新的意境,获得新的感悟。在上述片段中,因阿炳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感悟阿炳坎坷的生活经历时,王老师紧扣“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一句,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想象阿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卖艺的场景画面,并运用语言写下这一教学环节。一阵沉思默想之后,伴随着学生动情的语言,一幅幅活化的感人画面呈现在众人面前。此时时空距离消失,阿炳的坎坷、凄惨就在眼前,就在心中。在文字与画面的转换中,在学生的想象与语言积累的运用实践中,物我交融,一股浓情在课堂漫溢。妙哉!
【片段二】心灵对话,走进阿炳,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只是这首乐曲吗?仅仅只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命运啊!你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师:这是阿炳激愤的倾诉。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我不会低头、不会屈服的,我一定要跟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阿炳倔强的呐喊。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多么不平等啊!
师:你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我虽然很穷,但我有音乐,我爱音乐,这就足够了。
师:如果阿炳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把你当做知音的。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师父啊,你在哪里?我想念你,你来帮帮我吧。
师:这是阿炳在伤心地哭泣啊。
生:我听到阿炳在说,人穷志不能穷,我要努力,我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师:是的,这是支撑阿炳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啊!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呀。(板书:一片情怀)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话的过程,是精神沟通、心灵碰撞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鼓勵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既同情于阿炳的命运悲惨,也感悟到他的顽强与对生命的抗争。此时,王崧舟老师一句“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对话情景,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与其说学生在与文中人物对话,不如说是学生与自我心灵对话。这一过程,在言语实践中,既抒发了情感,又实现了读者与文本人物心灵的相通相融,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