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休闲研究综述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netgro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国家对休闲的研究已有长达百余年的历史,而中国休闲研究历程至今不过20余年,且对国外休闲相关研究缺乏全面的认识。文章在回溯国外主流休闲概念的前提下,以Webof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5-2018年国外休闲研究领域中3大权威期刊的1149篇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外休闲研究的理论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国外休闲研究具有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范式和方法综合、基础理论体系完善、研究对象复杂等特征。未来中国休闲研究应注重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交叉转型和多元融合,加快本土休闲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构建,强调从休闲的人本价值视角展开研究,加强休闲与旅游相互关系研究等。
  [关键词]休闲;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3-0134-15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3.0016
  引言
  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命状态,渗透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全过程,早在1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劳动力的极大解放,强化了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意识。马克思通过对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考察,在透视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把“休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意蕴统筹在一元论之内,为未来休闲学的诞生奠定了先期基础。1899年,Veblen的《有闲阶级论》被认为是现代休闲研究的开端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国外休闲研究已经成长为涵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成熟研究体系。
  与国外休闲研究繁盛的学术生态不同,中国休闲研究起步较晚,学科体系尚未成型。虽然国内学者对休闲研究已经作过不少有益的总结和反思,但大部分聚焦于休闲经济、女性休闲、深度休闲、休闲制约和休闲政策等特定子领域,少部分涉及国外休闲研究系统综述,时间范围仅限于200l一2005年,跨度较短,具有滞后性,研究方法也局限于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对该领域知识演化历程与研究议题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在如此背景下,重新梳理国外休闲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当前进展,对中国休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外主流休闲概念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ee软件分析法对国外休闲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系统综述国外休闲研究的理论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国休闲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1休闲概念研究
  休闲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亚里士多德的休闲哲学阐释和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解读对国外休闲认知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中叶,伴随西方社会市场化导向的休闲发展方式和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刺激,休闲研究的制度环境和知识氛围发生了变化,文献数量迅速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但发展态势呈现出离心式的多元化,关于休闲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边缘化甚至抛之脑后,出现了严重的研究分化现象。Jackson和Burton认为,分化就是“概念和方法的发展都各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术语前后矛盾,主题各不相连,知识互不融合。Stebbins也指出,休闲概念在学术领域中的模糊性是导致休闲研究分化的原因之一。国外学术界围绕研究分化现象的集中反思与讨论表明,对休闲概念的基础性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际上主流的休闲概念可以发现,国外学者主要从时间、活动、感知体验和生命状态4个维度对休闲的概念进行诠释(表1)。
  2数据和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源自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数据库中SCImago Journal Rank(sJR)认证的三大休闲出版刊物(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Leisure Sciences、Leisure Studies)2005-2018年的全部文献。文献类型选择研究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和綜述(review),最终甄选得到1149篇文献样本。
  2.2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多类分析手段对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以多元、分时、动态的网络图谱表现形式呈现某一知识领域的演进过程和关键信息,可以直观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图景,挖掘某一研究领域中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前沿,具有操作便捷性和信息全面性等优势。本文应用Citespace 4.5软件中的共引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功能对国外休闲研究知识领域与演进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然而,为避免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分析的片面性,本文在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的同时,辅以传统文献阅读方法,对Citespace软件识别的高引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力求从客观数据分析和主观文献研读两方面系统综述国外休闲研究的理论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
  3国外休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3.1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被引的轨迹。在Citespace软件中的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演化历程中,关键节点起到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聚类的效用,其中,引用频次和中心度数值较高的节点是知识图谱中不同时间段过渡的重要节点,因此通过对关键节点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挖掘出知识图谱所表征的核心信息。基于Citespace软件对1149篇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分割设置为2年,节点类型设置为被引参考文献,选择标准设置为每个时间分割中引用频次最高的5%被引参考文献,最后通过Pathfinder算法对知识图谱进行绘制,运算得出共45912个被引参考文献,192个被引文献节点和290条节点连线,并获得时间轴图谱(图1)。每一个引文年轮代表着某一篇文章的引文演进历程,引文年轮的颜色表示对应的引文时间,年轮的大小代表引文出现的频次,年轮越大代表频次越大,因此出现频次较高的文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从图1中可以发现,国外休闲研究的知识基础来源主要是Stebbins、Mannell等社会学家的经典休闲著作,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Glaser于1967年出版的TheDiscovery of GroundTheory,说明了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范式在国外休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休闲研究逐渐进入活跃期,其中,Stebbins于1992年出版的Amateurs,Professionals,and Serious Leisure被引用频次最高(表2)。
  3.2研究热点与趋势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逻辑联系且数量较为集中的期刊文献所共同研究的某一科学问题或主题。关键词是作者对其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章的核心主旨,因此分析某一领域文献关键词的聚合关系,可以揭示该领域学术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已采集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词,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确定休闲研究热点。为更精确反映关键词变化趋势,将时间分割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其余系统参数设置与上一节相匹配,运算得出共95个关键词节点和340条节点连线,获取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图2)。图2中黑色字体代表关键词,圆形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频次高低,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词关系。
  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可以反映出不同时间段休闲研究关键词的发展轨迹。通过观察休闲研究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表征,剔除与休闲关联度较低的关键词,结合软件导出的词频信息表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休闲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表3)。第一阶段:2005-2006年,高频词为体验(experience)、参与(participation)、性别(gender)、游憩(recreation)、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模型(model)、动机(motivation)、种族(race)等。由于休闲学科的交叉属性,早期休闲研究覆盖面较广、研究焦点较为零散,首先是休闲的体验、动机和满意度等心理学研究,其次是性别、种族和文化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定量为主导。第二阶段:2007-2009年,高频词为社区(community)、儿童(children)、女性休闲(women’s leisure)、家庭休闲(family leisure)等。休闲研究逐渐开始关注青年群体,社区和家庭休闲研究也进入活跃期。第三阶段:2010-2013年,高频词为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旅游(tourism)、游憩专业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老年人(older adult)。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游憩专业化(recreationspecialization)以及作为一种重要休闲方式的旅游,成为这一时段的研究热点。同时,对老年人群体的研究关注度呈递增态势。第四阶段:2014-2018年,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高频词。研究方法上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interview)和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开始增多,质性研究方法在休闲研究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重大事件(mega event)、媒体(media)和原真性(authenticity)等新概念初见端倪。中国(china)也成为高频词之一,说明中国案例和学者开始介入国际休闲视野。
  总体来看,国外休闲研究领域整体活跃度较高,研究热点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新兴热点随时间推移不断涌现,从早期的体验、女性和种族等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向健康、旅游和重大事件研究等多元复合研究主题并存转型。其中,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从早期的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导向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此外,深度休闲、游憩专业化、休闲制约等理论框架逐步成熟,其他学科理论不断引入融合。
  4休闲研究理论进展
  基于上文“知识基础”分析,通过系统梳理相关高被引文献发现,深度休闲、游憩专业化和休闲制约在国外休闲研究理论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地方依恋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也逐渐被引入休闲研究中。
  4.1學科内生理论进展
  4.1.1深度休闲
  Stebbins于1982年首次提出深度休闲,将其定义为休闲活动参与者系统地追求业余爱好者、嗜好者(hobbiyst)或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于参与者而言十分有趣和充实,且参与者把这些活动当成事业(career),借此获得和展现特殊的技能、知识及体验,同时界定了仅在深度休闲活动中完全或高度表现的6个特质,包括坚持不懈、休闲生涯、个人努力、持续性益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强烈的认同。深度休闲的概念框架引导了诸多休闲研究工作,被广泛应用于攀岩、冲浪、铁人三项和马拉松[25-28]等要求深度参与的休闲活动。Stebbins进一步提出了随兴休闲(casual leisure)和计划型休闲(project-basedleisure)以填补除深度休闲之外的其他休闲方式的理论缺位,试图通过整合三者,为解释“休闲研究何以统一”提供一条理论通途,即深度休闲观(seriousleisure perspective)。在Stebbins看来,深度休闲观是现代休闲世界的“类型图谱”,可以为“所有休闲活动和体验提供分类和解释”。然而,这一做法也招致了诸多学者的批判和质疑。评论家Puddephatt认为,深度休闲观对休闲活动的描述往往是基于分类,缺乏理论上的丰富性和深度。Veal也指出,深度休闲观只是分类,而非解释。Shen和Yamal在对深度休闲的批判性研究中,提出了“休闲体验特征”理论框架,并指出深度或随兴体验并非单一的存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交织在一起,几乎任何休闲活动都存在深度休闲或随兴休闲参与者,不同的参与者只是在休闲体验连续谱上左右游离罢了。Derom和Taks的研究沿袭了这一观点,他们借助该理论框架分析了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参与者的体验差异发现,国际体育赛事参与者的休闲体验更为深度,国内体育赛事参与者则更为随兴,其研究结论进一步为学者的质疑提供了经验证据,推动了深度休闲理论的良性演替和深化。   4.1.2游憩专业化
  游憩专业化指从一般到专业行为的连续性过程,并通过活动使用的装备、技能和环境偏好来反映专业化的程度。最初游憩专业化理论认为,随游憩参与者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其技能、社交網络、行为偏好、自我认同和心理承诺的水平也会相应呈线性增长。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游憩专业化并非一个单向的线性递增过程,专业化水平受到参与者本身和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35-38]。与深度休闲不同,游憩专业化将“连续体”视为其理论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游憩参与者的涉入程度可以沿着“随兴”到“承诺”(committed)的连续体移动。但Scott的研究发现,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之间存在共通之处。首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依赖于参与者对学会某项活动的“渴望”,以及技能和知识的实际掌握,与Stebbins所描述的“个人努力”相一致;其次,游憩专业化可以依据参与者饱含强烈情感依恋的个人承诺和对“活动值得参与”的信念来衡量,与Stebbins所描述的“强烈的认同”相一致;最后,游憩专业化进程中关于参与阶段、生涯变化及转折点的观点,与Stebbins所描述的“休闲生涯”相一致。在此基础上,Tsaur和Liang深入分析了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的因果关系,指出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呈正相关,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游憩专业化的程度越高。种种迹象表明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Stebbins也意识到了这种概念上的重叠,认为游憩专业化可能更接近于深度休闲的某种表现或结果。由此,Scott呼吁深度休闲应与游憩专业化“联姻”,并进一步概述了游憩专业化对深度休闲的理论反思的4个重要知识贡献,即同一休闲活动的参与者沿着深度性(seriousness)的连续体不断变化;深度性可以被量化;深度性具有渐变(gradations)属性,其连续体并非单向的线性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交替过程;提升深度休闲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4.1.3休闲制约
  Crawford和Godbey认为,休闲制约是限制休闲偏好形成或阻碍休闲参与的诸多因素。一般认为,休闲制约分为3个层次:内在制约,指个体内在心理环境,诸如个性因素、态度和自我实现;人际制约,源自与他人的互动,诸如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结构制约,源自外部环境的因素,诸如机会匮乏或活动成本高。Jackson等进一步扩展了休闲制约理论框架,构建了休闲制约协商模型,认为制约并非是影响休闲参与与否的唯一因素,可以通过协商来抵消制约因素,以促进休闲参与。后续学者应用Jackson的休闲制约协商模型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推动了休闲制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Godbey等在回顾休闲制约理论模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评估了休闲制约理论模型,并指出未来休闲制约研究的可能路径。此外,休闲制约协商理论和深度休闲理论存在共通之处,它们都着眼于个体的休闲追求以获得各种期望的益处,Lyu等通过制约协商和深度休闲两个概念框架探索个人休闲效益实现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制约协商视角中的协商策略和深度休闲视角中的努力,对于实现多样化的休闲效益和发展独特的休闲认同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4.2其他学科理论应用
  地方依恋是个体与特定地点在情感上的联结,个体地方依恋的强度表现在他们理解和体验环境的方式。休闲视域中的地方依恋研究更多集中于地方依恋和游憩专业化相互关系的考察。Oh等认为,随着游憩者在某一休闲活动中变得更专业的同时,他们会更依赖于游憩专业化过程中的特定游憩空间,由此便会产生对该空间的地方依恋,并应用游憩专业化理论中的行为、技能和知识、承诺3个维度研究和假设与地方依恋的联系。
  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于认识休闲参与的内在动机,解释在制约情境下休闲行为开始和维持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LloVd和Little应用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女性心理健康如何受到业余时间体育活动参与和活动发生社会背景的影响。Rhodes和Dean应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4个常见的久坐休闲活动(电视、电脑、阅读/音乐和社交活动)的基本动机。Walker等则以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作为指导框架,检验休闲制约模型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有效性。
  拥挤和冲突等有关社会群体的理论对认识休闲情境下的社会承载能力和群体间的冲突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往往可以直接转化成为管理政策和实践。拥挤作为描述性指标在国外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Vaske和Shelby在回顾1975至2005年的感知拥挤研究的基础上,评估了拥挤量表的替代方法及影响拥挤的变量和拥挤标准。冲突则是拥挤的概念延展,被定义为由于他人行为导致的目标干扰。Vaske等通过对越野滑雪者和雪地摩托车驾驶者的现场调查,研究了游憩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冲突和社会价值观冲突。
  此外,还有诸如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殖民主义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等其他学科理论引入融合,推动休闲研究形成了跨学科背景学者共同参与的格局,扩大了休闲学术研究对现实的科学解释力。
  5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上文“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本文进一步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基于个体/群体特征的休闲研究、基于活动类型的休闲研究、基于心理体验的休闲研究、家庭和社区休闲研究、公园与游憩服务研究、休闲与工作研究、休闲与社会资本研究、休闲与社会正义研究、休闲与旅游研究、休闲与健康研究、重大事件研究11个方面。
  5.1基于个体/群体特征的休闲研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根据研究对象的个体/群体特征,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第一,基于性别差异的休闲研究。女性休闲始终是国外休闲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Henderson和Gibson回顾2006~2010年主要英文研究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总结出与女性、性别和休闲相关的7个研究主题:抵抗和赋权、女权主义框架、国际文化描述、社会支持和友谊、家庭、身心健康和社会融人。其中,休闲的性别差异化现象是女性休闲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Voorpostel等借助1865年、1975年和2010年的美国时间日记数据分析发现,男女之间的混合休闲(ioint leisure)比例的差异,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小。   第二,基于年龄阶段的休闲研究。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的变化过程中,休闲于个体而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展,Lovelock等通过深人访谈获得47位成年休闲者在钓鱼、狩猎、登山活动中的口述,研究从儿童到青春期再到成人过渡中休闲活动参与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关于休闲对老年人保持青春、体育参与、独立性及身份认同和社会融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红帽子协会(RedHat Society)作为中老年女性聚集的民间组织的代表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对象。
  第三,弱势群体休闲研究。休闲的福利主义取向决定了休闲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边缘弱势群体。Azaiza等依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概念框架,研究了影响居住在社区中的犹太和阿拉伯智力残疾者休闲活动参与的因素。Snelgrove等通过对27名慢性疾病患者的访谈,了解其追求和享受休闲时所进行的调节过程㈣。由于国外近年来同性恋的部分地区合法化,不少学者对LGBTQw群体在休闲活动中的身份认同、社会融入,等展开了研究。以移民、留学生以及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在国外多元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一直在增加,休闲活动对该类群体文化适应的促进作用成为热点。此外,休闲情境下的志愿者行为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5.2基于活动类型的休闲研究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與快速发展,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
  近年来,电视、阅读、上网等传统日常休闲活动研究逐渐减少。娱乐和公园服务推动的竞技体育、户外娱乐、舞蹈和有监管的玩耍等身体活跃型活动作为现代积极生活方式,由于与国外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依旧是休闲研究的焦点之一。但舞蹈作为常见的一种休闲方式,其研究范畴在现代流行趋势导向下发生了外延,研究者开始关注肚皮舞(belly dance)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旧。
  登山、冲浪、皮划艇和潜水等冒险娱乐活动由于对休闲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往往应用深度休闲、游憩专业化理论框架进行研究,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的概念也受活动类型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其中,滑雪和登山作为一项高风险的休闲活动,近年来其安全方面的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铁人三项、马拉松等体育运动则因其高强度的特性,参与群体往往难以长期坚持,而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此外,捕鱼和垂钓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绿色属性的休闲活动,学界对该类活动的研究兴趣也日益增长,但赌博和喝酒等常态化的休闲活动,其代表的价值伦理与主流价值观相悖,该类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动机值得思索。还有一种处于社会认同和合法边缘的越轨休闲(deviantleisure)活动也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
  5.3基于心理体验的休闲研究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幸福感、满意度及忠诚度是休闲心理体验研究的重要向度。
  寻找幸福和生活的意义是一个古老的追求,积极心理学引领该命题走向现代休闲研究的前沿。研究表明,休闲领域中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休闲时间、休闲活动、积极态度和兴趣等。此外,Stebbins曾提到,当人们发展了深度休闲这种“最佳休闲生活方式”时,就可以体验到最幸福的时刻,因此有学者对幸福感和深度休闲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深度休闲能够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满意度研究主要以退休人士和夫妇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学者发现,满意度与深度休闲也存在相关性,Heo等探讨了深度休闲、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的关系,发现深度休闲的参与程度与生活满意度、健康之间呈正相关。忠诚度则是满意度的延伸概念,满意度的提高可以促使个体产生忠诚度,Lee等研究了森林环境中目的地忠诚度问题,发现满意度、服务质量和活动参与是影响目的地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5.4家庭和社区休闲研究
  家庭休闲指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空闲时间或娱乐活动,理解家庭和休闲之间的关系是休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随着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的增加,离婚现象的普遍,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出现,以及老龄化社会结构下祖父母和孙子的关系变化、成年人照顾父母及其代际关系的发展、持续的人口变化等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为家庭休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种族或民族、家庭结构和社会阶级等是影响家庭休闲的重要因素。Craig和Mullan比较了4个国家的亲子共享休闲时间发现,不同国家差异明显。Homberger等分析了362个单亲家庭的数据发现,单亲家庭的家庭休闲参与率较低。Harrington探讨了家庭休闲与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Hodge等在回顾1990-2012年181篇相关文献后指出,家庭休闲研究主要有3个研究主题:通过休闲促进家庭幸福、家庭休闲的成本与制约、边缘家庭的休闲。
  家庭和社区都是休闲行为或兴趣养成的重要载体,早期社区休闲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休闲活动设计、休闲设施应用及休闲活动对社区内部关系的影响。近年来,学者更多关注社区的社会属性,认为其是研究休闲语境中文化和社会融人的重要空间。Yuen等分析了女性在入狱后与社区断绝联系的真实经历发现,休闲对女性重新融人社区具有积极作用。
  5.5公园与游憩服务研究
  国外公园的概念通常指国家、州立或县立公园等一系列为社会提供休闲和游憩功能的场所,是研究休闲游憩参与者行为特征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国外游憩和公园服务研究主要聚焦于访客体验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公园定价是影响访客体验的重要因素,Crompton基于参考价格的定义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指导公园和游憩管理者如何最小化访客对定价决策的抵抗。还有学者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评估了公园尤其服务机构公共空间分配的公平性,讨论了公园游客类型和行为特征,为更有效的娱乐规划和管理政策提供了建议。此外,公园和游憩服务管理体制下延伸出的安全和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Son和Chen则讨论了现代智能手机在工作和休闲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知名度是旅游目的地被访问的前提条件之一。旅游景区到访率与知名度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研究。文章以北京、上海、西安和长春为案例地,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计算了4个客源地居民对目标景区的知名度、到访率,分析了景区到访率与知名度的相关关系,提出了知名度市场转化率概念,研究了景区知名度转化为到访率的情况。研究发现:(1)景区到访率与知名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为指数曲线相关关系。(2)景区知名度市场转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出游方式,动漫文化中的“圣地巡礼”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但很少进入中文学术议题范围,这不利于揭示其背后独特的流行文化与旅游现象之间的交互影响机理。文章采用源于知识社会学的文件方法(documentary method),以著名动漫电影《你的名字。》为例,分析了22位圣地巡礼旅游者的半结构性深度访谈文本,阐明了作为圣地巡礼基本构建过程的电影神圣化现象和旅游制度化现象。其中,电
期刊
[摘 要]禁忌(taboo),或音译而来的“塔布”,贯穿整个人类的社会与心理发展历史。一般看来,禁忌是对行为的限制,旅游中的禁令更是妨碍游客自由行动的障碍性因素。但在宗教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体验中,以禁忌为基础的“塔布空间”既创造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又起到保护东道主文化的作用,使主客联结与空间融合成为可能。该研究以我国西藏旅游中若干宗教文化景观和表演活动为例,通过质性分析,对旅游中的藏文化禁令进行维度
期刊
[摘 要]游客的时空活动路径因其高度异质性一直以来是研究其模式和规律的难点。该研究提出一个归纳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的方法,挖掘形成这些模式背后的机理。文章以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基于问卷调查得到624位游客的参观行为数据,建构基于相对时空位置对准的路径相似度算法,采用吸引子传播算法对参观路径进行聚类,归纳出5种路径模式;构建展馆选择的时间效用模型来对不同路径模式进行解释,发现几种模式对应的
期刊
[摘 要]旅游者地方依恋是目的地管理实践和多学科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其形成机制暂无明显共识,其情绪性质也未得到重视。文章根据情绪评价理论,基于旅游者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本真性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及目的地形象的中介和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地方依恋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情绪评价过程,本真性既作为初次评价直接影响地方依恋,又经由目的地形象的二次评价间接影响地方依恋;目的地形象作为核心关联主题在本
期刊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是中国重要的战略选择,加强出境游客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因而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重要战略任务。文章基于旅责险数据、原国家旅游局风险提示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ArcGis、ROST等工具和方法,从游客规模、风险结构、恐袭态势、需求结构等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安全保障的需求背景进行了探索,具体分析了中国出境游客安全保障的困境结构,并从资源架构、推进机制、
期刊
[摘要]文章从价值共创视角出发,以旅游虚拟社区成员互动作为研究起点,运用社会交换理论阐述旅游虚拟社区成员公民行为的驱动因素,即旅游虚拟社区成员的线上和线下互动是成员利益感知的前提,作为利益的获得者,成员将给予社区和社区其他成员回报视为义务和责任,继而产生公民行为。该研究在携程旅游虚拟社区中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進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理论假设得到了验证。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对于
期刊
主持人:白 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发挥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方优势,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動传统文化更有力地传播弘扬和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全面向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格局过渡阶段,消费者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消费升级与多元并存
期刊
[摘要]绿色展会(green event)因关注环境产出、能给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参展体验并形成新的吸引力而备受关注,但参展商对绿色展会的认知路径及支付意愿尚存争议。文章基于参展商视角,调研了908份有效样本,采用双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受访者对绿色展会理念的认知路径及支付意愿。研究显示:(1)样本总体对绿色展会理念的认知、参与度和感知价值存在三维架构关系,且参与度处于三维架构
期刊
[摘要]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参与展览会与组展商共同创造价值是实现自身价值诉求的保证。而现有研究中关于展览会价值共创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参与视角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文章以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第二十届天津国际工业自动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和第十四届天津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博览会进行调研,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参与展览会价值共创动机、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展开研究,在202份有效問卷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