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在特殊年代的“约法三章”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q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也会在工作忙碌的空隙寻找和享受生活的温馨与美好,这是人之常情。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放在第一位,当革命事业和家庭生活发生冲突时,便有了如下这些十分耐人寻味的“约法三章”。
  贺龙给新婚后的周士第“约法三章”
  1940年,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贺龙的参谋长周士第因揉劳过度累垮了身体。贺龙一面嘱咐后勤、警卫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好周参谋民;一面又指示参谋、作战人员有事直接来找我,尽量减少周参谋长的工作量。但多年来的戎马生涯和强烈的事业心,使得周士第早已养成了一种事必躬亲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因此,他对参谋和作战人员对他的“封锁消息”十分不满,经常为此大动盱火。参谋和后勤人员完不成贺老总交给他们的“特殊任务”,只能找贺龙“告状”。
  贺龙找来政委关向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一起商量解决此事的良方。甘泗淇提出应该给还打着光棍的周士第成亲,让他的妻子来照顾他可能是最好的办法。据他观察,周士第对一位名叫张剑的女同志颇有好感……贺龙听了甘泗淇的话,连连点头。关向应也非常同意这个提议。贺龙第二天就把周士第找了来。周士第刚一进门,贺龙就给他来了个先发制人:“老周,近些日子可是有人来我这里告你的‘状’了。”周士第乍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只听贺龙又说:“昨晚我和关政委和老甘合计了一下,都觉得你这个问题非得解决一下不可了。今天我找你来,就是要你明确地表个态。”
  这一路昕下来,周士第还以为自己工作上出了什么问题,就站起来说:“老总,同志们有啥反映,你就直说好了,我一定诚恳地接受,坚决改正!”“好哇,仿越次可得真拿出点实际行动来!”贺龙让周士第做出进一步“保证”。周士第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共产党人说话都是算数的!”见他的认真劲儿上来了,贺龙还要再卖一下关子:“老周,事情不算太大,可也不能算小……”周士第再也按捺不住了,着急地大声说道:“老总,存舍事饷,嫩础巴洲是这样,最近同志们纷纷反映,你不爱惜革命的本钱,搞垮了自己的身体。这怎么成?”“原来是这么回事呀!老总,你别听他们瞎叽咕。你看,我这身体不是蛮结实的吗?”“哼!五尺高的汉子都瘦成干猴筋了,还嘴硬呢!同志,我给你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搞垮了身体,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损失。老周啊,考虑到你近来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分量,我和老甘他们合计了一下,与其给你增加参谋人员,还不如干脆尽快把你和小张的婚事办了,这样一来,不仅你生活上有人照料,工作中也多个帮手。我今天把你叫来就是要给你保这个大媒的……”
  一听说贺老总要给自己保媒,周士第急得涨红了脸,站起来抢过话头说:“老总,现在这情况,哪里还顾得上谈这个呀!”“怎么,难道你还真要拣个黄道吉日才娶老婆不成?”贺龙随即又扳起脸来说道:“老周,你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让你和小张现在成婚,也不完全是你个人的事!小张是个好同志,决不会成为你的包袱和累赘。相反,她还会减轻你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许多负担,使你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考虑工作……”见周士第张嘴还想申辩什么,贺龙一伸手将他按回到椅子上,继续说道:“老周啊,你已人到中年,也该成个家了。我们共产党人也不是苦行僧!只要对革命事业有益无损,个人的事情为何不可以兼顾?我给你讲,不要钻牛犄角了。除非你不喜欢小张,否则这个大媒,我是保定了!”
  周士第这下没话说了。与此同时,甘泗其和李贞夫妇也做张剑的工作。张剑对周士第是充满敬慕的,她很愿意同周士第结为革命伴侣。
  没过几天,贺龙便亲自张罗了周士第和张剑的婚礼,在简朴的婚宴上,大家谈笑风生,贺龙调侃道:“小张同志,老周这个人若论行军打仗,冲锋陷阵,那可真是不含糊。可要讲到注意身体,就差远了。从现在起,我就把他交给你了。他要是不服从你的‘命令’,你尽管来找我。”说着,贺龙扫了一眼坐在一边含笑不语的周士第,又一字一顿地说道:“老周,你莫以为我是在讲笑话哟!今天当着关政委和老甘的面,我要给你约法三章:一、在小张面前,不准你耍大男子主义;二、不准你摆参谋长的架子;这第三嘛,在生活上,你要乖乖地听小张同志的安排和指挥。不然的话,我可要去干涉你们的‘内政’了!”
  就这样,周士第和张剑就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缔结了良缘。从此周士第认真遵守着贺龙给他制定的“约法三章”,同妻子张剑患难与共、恩恩爱爱地度过了近40个春秋。
  胡耀邦和李昭一辈子都在践行着他们婚前的“约法三章”
  胡耀邦和李昭相识于1942年,那一年,胡耀邦27岁,李昭还不满21岁。
  一天晚上,胡耀邦和李昭在延安郊外畅谈心曲。“李昭同志,我们为了一个共同韵目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建立家庭的基础,你说对吗?”胡耀邦的话,打破了夜晚的沉寂。李昭沉默片刻,才鼓起勇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耀邦,我了解你,你才华横溢,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襟怀坦荡,你是一名年轻有为的高级干部,可我……”“你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大学生,来到延安,刚到人党年龄,就成为了党的一员,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上,让我们携手共进吧!”胡耀邦说。
  这对革命情侣终于走到了一起。结婚前,他们“约祛三章”:一、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生活的伴侣;二、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方向;三、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在他们以后共同生活的48年里,自始至终都没有违背过这个“约祛三章”。
  1942年冬天,胡耀邦和李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一年以后,他们的大儿子呱呱坠地。当时,延安盛行的男女平等的风气,为了表示夫妻相互间的尊重,他们还约定,如果生了儿子就随父亲姓胡,生了女儿则随母亲姓李。以后,他们也确实履行了这个约定。
  解放战争时期,胡耀邦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在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革命斗争的紧急关头,他常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深入前线指挥。一次,他率部连续苦战,身陷重围,随身携带的文件和香烟全被敌人的子弹打掉了,连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被打了几个窟窿,险些丧生。面对连天的炮火和如雨的子弹,他做好了随时以身殉职的准备。在前沿阵地,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李昭,战争是残酷的,作为一名军人,随时要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假若我牺牲在战场上,你千万要坚定、镇静,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当李昭接到这封上面沾满了血迹的家书时,还以为他已经牺牲了。等到战役结束,胡耀邦平安归来,夫妻相拥而泣,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解放后,胡耀邦担任了团中央书记、第一书记,一千10年,这和他在战争年代长期从事少共中央的工作有关。李昭则一直在北京市工作。他们一共生育了三子一女,按照他们在延安的约定,儿子姓胡,女儿姓李。但他们的二儿子却是姓刘。原来,在他刚出生不久,由于李昭不愿因为要照顾孩子而耽误革命工作,于是就把他送给了根据地的老乡刘世昌当儿子,名叫刘湖。
  “文革”开始后,已被调到西安担任中共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仍被当成是团中央“第一号走资派”,被造反派揪回北京批斗。但无论“造反派”怎样斗他,他都岿然不动,从没有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时任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李昭也遭到了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曾有一段时间他们一家人分居五处:胡耀邦在河南的一个农场劳动;长子和三子均在部队锻炼;女儿在一家偏远的工厂,二儿子则往返于北京、延安之间,只有李昭一人“留守”在家中。每周,李昭都会给丈夫和孩子写信,倾诉心曲,寄托祝愿和期望。胡耀邦夫妇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也都特别严格,在胡耀邦担任总书记后不久,曾专门召开过一个家庭会议,他严肃地指出:谁要是利用他的招牌和地位,在外面牟取私利,做了错事、坏事,谁自己负责,他是毫不留情的。他还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省的话:“公则明,廉则威,正人须先正己。否则,就会上粱不正下粱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先后出现了“经商热”和“出国热”,但这些都与胡家的子孙无缘。
  1989年4月8日,胡耀邦在出席政治局会议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被送进医院。15日早晨,李昭赶到医院,见了丈夫最后一面。李昭凝视着胡耀邦那安详的遗容,回想起他们48年的夫妻恩爱,心痛欲绝。
  黄克诚和唐棣华夫妇一生恪守的“约法三章”
  1941年,时年40岁的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和25岁的来自山东的女大学生唐棣华在苏北根据地喜结连理。
  唐棣华在山东大学读大二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军进攻青岛时,大家纷纷往徐州方向撤退。她参加了—个宣传队,被派往苏北宣传抗日。唐棣华第—次见到黄克诚,是在当地干部和群众欢迎新四军的—个集会上。后来,一位名叫宋乃德的同志代表党组织找她谈话,说黄师长为了革命事业,都快40岁了,还没有成家,请她考虑一下可否嫁给黄师长。
  对此,唐棣华虽然觉得很突然,但还是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
  新婚之际,黄克诚认真严肃地和唐棣华谈了一次话,内容就是“约法三章”。黄克诚说:“我们就要共同生活了,有些问题需要郑重地讲清楚。第一条,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私人的利益而损害党的利益;第二条,我所处的工作岗位很重要,你不能因为要求男女平等,而让我迁就你;第三条,我这里有军队的一些文件,还要经常找人谈话,你不得打听你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唐棣华当时觉得第一条、第三条都还好接受,唯有这第二条多少有些强加于人的味道。不过,她还是从这次谈话中感受到了黄克诚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婚后不久,唐棣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不想因此而干扰黄克诚的工作,于是悄悄找了当地的—个民间医生,把胎儿打掉了。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差,再加上她打胎的第三天她就跑出去开会了,结果受了风寒,发起了高烧,腿都肿了,差一点截肢。第四军军部为此向全军发出通令:不准女同志私自打胎。这大概是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份不准打胎的文件。
  两年以后,他们的大女儿呱呱坠地。因为忙于军务,黄克诚没在妻子分娩时赶到她身旁。后来,唐棣华又生了两儿一女,黄克诚也都因为公务繁忙而没能在床前照顾。唐棣华很能理解丈夫的苦衷,更多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然而,生活并不像“约法三章”规定的一条一条的那么好区分。有时,一些看上去合情合理的事,在黄克诚眼里就成了损害党的利益的事。一次,后勤部门给唐棣华送来一块小花布,让她给女儿黄楠裁件衣服。她收下了这块小花布,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当黄克诚知道这件事后,竟勃然大怒,说:“你这是在搞特殊化!这不是以个人利益损害党的利益是什么!”唐棣华事后想想:可不是嘛,全师上下都穿着灰军装,唯独自己的女儿穿着花衣服,这怎么行呢。
  解放后,黄克诚先是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52年底,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两年后又担任了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长等要职。唐棣华则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地位变了,生活变了,但黄克诚夫妻的“约法三章”始终没有变。他们不仅自己严格信守前约,还把这种共产党人所特有的约束自身的信条,延伸到了他们的子女身上。据他们的小女儿黄梅说:“父亲和母亲用一种信仰的力量规范着自己的言行,律己和治家一向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家的衣食住行,除了住房是由公家安排的,住的比较宽敞外,其他的都很简单。我们兄妹小时候穿的衣服多由外婆亲手缝制。家里还种有几棵刀豆、几窝南瓜。一段时间,吃菜经常是豆角南瓜,把人都吃烦了,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公家给父亲配备的小车,孩子们是极少能坐的。我年幼时多病滞常是叫辆三轮车去看病。我还记得雨天里,我发着烧,坐在挂着油帘子的三轮车里,扬扬水水往医院赶的情景……”
  后来,黄克诚身陷囹圄18年,其间,妻子唐棣华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他,不离不弃,与他同甘共苦。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辞世。唐棣华和黄克诚夫妻情深40多年,她在病榻上为丈夫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为人复何求,少连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
  既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作人,国运日新,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
  张宁据《党史纵横》武笑文/文 整理
其他文献
由于自己喜好书画。接触了许多国内著名的书画家。通过近几十年书画的收藏,对中国书画作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人,讲究的是诗、琴、书、画。这四部分内容综合起来都是用来表达意境和情怀的。除了诗、琴之外,书和画都可看成是意境的表达,也就是说古人的书和画都是用来写意的,与诗、琴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能欣赏到古人画上配诗。诗边配画的许多作品。因此。古人的诗、琴、书、画是不可分割的意
期刊
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贵北京十余万人明显受益  不久前,调查数据显示,135000北京市民正在服用藏达牌冬虫夏草并明显受益。最新数据统计,又有30000多人购买服用藏达冬虫夏草,截止目前,已达16万余人。冬虫夏草防治多病效果神奇可谓家喻户晓,只是由于极其珍贵稀有,人们少有问津,而今天,名为藏达的冬虫夏草却被京城市民所青睐,并竞相购买服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像传说的那么贵,吃一个月才几百块钱,都能
期刊
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南京市鼓楼区慈善协会收到了一笔5000元的定向捐款,专门用于慰问基层劳动者。捐赠这笔款项的是南京军区原副政委、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张玉华将军。他说:“劳动节慰问劳动者,数量不多表心意,只能优先急需者。”其实,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张玉华将军自1986年离休后,20多年来投身慈善事业。用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先后向全国各地贫困群众、学校捐款40余万元。捐赠大米近两万斤,今年他获得了“中國好人
期刊
如今我时常怀念曾在北大荒的那一段岁月。有道是,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能培养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在北大荒的生活就是苦中有乐。冬天在冰天雪地里刨冰修渠,夏天驾驶收割机在麦浪里行驶,秋末在冰上抢豆,战天斗地,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筋骨。有了那段经历,任何困难都吓不倒。  杨瑞芝    青春歲月  1978年奔赴前程时的留影  遥想当年,他们可谓是最要好的同学,也是最讲感情最够义气的朋友,我左边的是
期刊
11岁便出来工作的李明启如今是越老越红,已经76岁的她曾是话剧演员,后出演过上百部电视剧,演过可恶的容嬷嬷,演过农村妈妈,演过妓院老板娘也演过城市妈妈,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演技派艺术家。喜欢尝试不同角色演戏过瘾的李明启,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的高招,以至于如此高龄还经得起演戏之苦,不仅有个好身体,她的记忆力也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好心态无欲无求散养孩子少操心  天下没有一个妈妈不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李
期刊
曹禺初见王右家即一见倾心,他不吝在友人面前称赞:“她长得漂亮,甚是迷人,打扮、风度均令人刮目相看。”以王为原型,他一气呵成写了《日出》。  一个女人得到男人的赞美不足为奇,奇的是连情敌也被征服。作为情敌之一的吕孝信曾写道:“她最美的地方不是面孔体形,而是动作气质。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  如果仅有美丽,王右家的命运也许
期刊
她被居民称为“解难书记”  职业:高家园社区党委书记  经历:在社区服务已经12年  王青文  她的笑很感染人,温暖而又爽朗。12年的社区工作,王丽华就带着这样的笑容,为高家园的居民们做了很多事。其间她对工作尽职尽责,给了居民们亲人般的关爱。“我在这个社区住了24年了,对这儿特别有感情。能给居民们做点儿事心里很高兴,就像是给家人做!”  让“老”社区充满活力与正气  2000年,当时在北京电子管厂
期刊
第一次遇到胡巧立的时候,他正在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路上检查两侧的绿化带,这就是他的田间地头的办公地点。“他的身影多数时间出现在各个绿化工地上,来时一个白面书生,可现在却是一张经常带着思考的黝黑面孔,他为拉萨的林业绿化事业真的付出了很多……”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局长宋留柱说。  2010年7月,胡巧立以北京市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的身份就职于拉萨市林业绿化局。胡巧立把自身拥有的所有东西包括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拉萨
期刊
自1999年罹患淋巴癌以来,马尔克斯一直在跟病魔和衰老作斗争。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只出版了两部正版作品《百年孤独》和《我不是来演讲的》。据杰梅·加西亚·马尔克斯透露,哥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患上老年痴果症,已无法写作。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
期刊
2010年最新一期《中国摄影》杂志的封面上,有张爱萍将军和其妻子李又兰的一张自拍照。画面中,将军横卧床上,手拿杂志,气定神闲,其妻亲密地依偎在身旁,下巴抵着他的额头,和他合看着杂志,面露甜蜜的微笑。  开国上将张爱萍有很多标签——毛泽东称他“好犯上”;叶剑英称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他的儿子则称他为“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对于将军自己而言,其实最得意的,还是“摄影家”。  20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