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馍香蕴家乡情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百岁恋乡情,
  物活千年爱煞人。
  沁县人离不开这一口,
  三天不吃就丢了魂。
  说的是,
  隋朝末年大争锋,
  李世民被困在山中。
  三军断炊形势急,
  急坏军中一个人。
  徐懋功,徐村人,
  眼睛一转把计生。
  就地拾柴起烟火,
  火烧石板烤饼饼。
  脆灵灵,香喷喷,
  将士们倒吃了个饱狠狠。
  (白)吃了这面饼饼,李世民一鼓作气突出重围,消灭了王世充,开创了大唐盛世。
  从唐宋,到明清,
  代代相传到如今。
  千年传承不断线,
  沁州干馍扬美名。
  男人吃上健肠胃,
  女人吃上赛芙蓉。
  文人吃上会念书,
  武将吃上能拉弓。
  老人们吃上添阳寿,
  孩孩们吃上格外亲。
  沁县辈辈人才出,
  都和干馍结缘深。
  宰相先后有4人,
  吴阁老①首辅在北京。
  沁县武将也不少,
  当代的将军有8名。
  八路军曾在沁县住,
  小米干馍添精神。
  朱总司令买干馍,
  送与房东家的小顽童。
  小小干馍成佳话,
  至今教育后来人。
  你来看,你来寻,如今沁州山河新。
  大街道,小胡同,街头巷尾打饼饼。
  啪啪啪,砰砰砰,砰砰啪啪响连声。
  干馍打得圆溜溜,
  个个烤得鼓楞楞。
  拿在手上热腾腾,
  咬上一口香喷喷。
  中间(外)舌头胖惺惺,
  吃在嘴里肉嫩嫩。
  记得俺们小(外)阵儿 ②,
  掣住俺娘袄襟襟,
  纫纫纫,哼哼哼,哼哼哼,纫纫纫,
  两只眼睛怔醒醒,
  盯住那干馍摊摊就走不动。
  干馍好吃不用问,
  说起做法费脑筋。
  上好的白面白生生,
  甘甜的泉水清凌凌。
  备上一个大瓷盆,
  面粉挖上几十斤。
  泉水烧开要冷冷,
  水汽逗到七八分。
  水推面来绕盆盆,
  左三右四不能停。
  水太烫了硬挺挺,
  水太凉了和不成。
  但分春夏和秋冬,
  四个季节各不同。
  和好面来醒一醒,
  开始上案打饼饼。
  手拿陀螺擀面杖,
  中间滚圆两头平。
  一块面团两手功,
  擀成碗状要等等。
  轻轻揪上面一块,
  椒盐香油滚上身。
  不偏不倚按碗中,
  上案搟成圆饼饼。
  四周翘来中间平,
  放到鏊上定了形。
  入炉如同炼真金,
  外焦里嫩香煞人。
  翻来覆去来炙烤,
  奇香扑鼻需苦功。
  天下道理都一样,
  艰难困苦玉汝成。
  干馍吃法实在多,
  拣上几种跟您说。
  成型的干馍拿在手,
  用刀切开个小口口。
  咔嚓打开俩鸡蛋,
  灌到干馍肚里头。
  重回炉里烤一阵,
  里头鲜腾腾,外头脆灵灵,看着黄生生,吃着香喷喷。
  沁县人,会煮肉,猪头熟肉很有名。
  猪耳爽脆肉味精,一买就是小半斤。
  用刀切成柳叶形,切上大葱一两根。
  夹 到干馍正当中,连馍带肉都咬住,这个滋味美得很。
  干馍香飘海内外,100年前出国门。
  黄头发,蓝眼睛,OK、OK叫不停。
  外国人叫汉堡包,
  其实说,干馍是他老祖宗。
  返回再说沁州人,出里往外有精神。
  南下的,北上的,各行各业显奇能。
  不论老辈和年轻,都是干馍养成人。
  个 个离不开家乡味,离了干馍就丢了魂。
  干馍是咱心中宝,干馍是咱乡土情。
  要是回乡走一遭,带上干馍才登程。
  分给家中老和少,分给在外众乡亲。
  干馍就像沁州人,抱朴守真好传统。
  干馍就是沁州魂,坚韧顽强敢牺牲。
  干馍成就大事业,非遗文化要守稳。
  干馍发展大产业,转型路上敢争锋。
  干馍打出新花样,新时代里立奇功。

赏析:


  乡音乡韵见乡情,但对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味道也是心灵深处的缱绻。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挂冠归隐,给后人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由此可见,家乡的味道是何等诱人。
  本作名为《干馍香蕴家乡情》,若通俗一点说,就是“舌尖上的沁县”。类型作品想写出来很容易,毕竟谁的心里都有一份家乡的味道,但要真正把味道“写”出来,让受众在墨香中闻出“香喷喷”,这是很需要一番功夫的。
  叠词是本作的一大特色,有强化词义和受众感知度的作用。灵活运用叠词,能让作品语言更有表现力。作者从做到吃,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干馍是“圆溜溜”“鼓楞楞”“热腾腾”的,吃起来是“脆灵灵”“香喷喷”的,做干馍的面要“白生生”,水要“清凌凌”,烧开了还得“要冷冷”,若“水太烫了硬挺挺”,这面就“和不成”,然后就是“开始上案打饼饼”“擀成碗状要等等”,吃起来的方法也多,“用刀切开个小口口”后把鸡蛋打进去再回炉烤,“鲜腾腾”“黄生生”,这个滋味着实“美得很”。这么一套下来,可能读者的口水都要情不自禁地流出来了。而作者在写人们对干馍的垂涎欲滴时,没沿着叠词的脉络走,说这干馍究竟如何如何好吃,而是描写了小孩子看着干馍走不动道的情景,“掣住俺娘袄襟襟”“两只眼睛怔醒醒”,读到这里,编者彷佛看到了缠着父母想吃冰糖葫芦的儿时自己,而“纫纫纫,哼哼哼,哼哼哼,纫纫纫”等拟声词的运用,更是把小儿女娇憨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编者认为,这个作品中,此处是最妙处。
  若只是就物写物,作品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作者牢记曲艺要“以小见大”的创作宗旨——譬如干馍,切开小口后能容纳多种食材,变换出不同的滋味。在详细叙述了做干馍需要的工艺后,由“翻来覆去来炙烤,奇香扑鼻需苦功”而“天下道理都一样,艰难困苦玉汝成”,非常自然。
  但白璧微瑕,本作末尾升华主题还是显得较为僵硬,似乎回到了“结尾要拔高”的老路子上,这与前面生动的叙述似乎颇为不搭。其实顺着干馍的特性一直写下来,比片面地说干馍就是什么要强。比如干馍能添加多种食材,就能隐喻沁州人兼容并蓄的生活态度,如此等等,更为柔和,也更为平顺。总而言之,由“翻来覆去来炙烤,奇香扑鼻需苦功”而“天下道理都一样,艰难困苦玉汝成”的叙事手法,个人建议应该继续运用。

注释:


  ① 吴阁老一般指吴琠。吴琠字伯美,山西沁州人(今山西沁县),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名臣,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四年卒,谥文端。
  ② 小外阵儿,方言,意为小时候。
  (作者:中共沁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赏析:本刊编辑部)(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每当说起黄梅戏,大部分受众脑海中可能会很自然地浮现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旋律。这一黄梅戏经典唱段是于1956年上映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唱段。60多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为广大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而造就它的人,便是当今黄梅戏音乐大师时白林先生。  时白林师从于音乐大师贺绿汀,他和创作伙伴们推陈出新,对来自田间的黄梅小调进行全面变革,使之从民间小戏一跃变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大剧种。从那时起,时白林的
期刊
笔者曾在重庆市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3年,在团期间,曾跟随四川扬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再碧和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绍鹏学习四
期刊
据闻,王玥波不愿意听到他说的评书“独开蹊径”“自成一派”的赞誉。可是,他说的《聊斋志异》确实个性鲜明、与众不同,被北京电视台誉为“幽默评书”,深受书迷们喜爱。  王玥波的评书,说得很“活”。除了讲故事、塑造人物之外,还能不断变换角色。时而他是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内容品评指摘,议论原作的成败得失,分析《聊斋志异》书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介绍作者蒲松龄的身世、交游、生活状况、艺术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期刊
百色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广西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壮剧《百色起义》就是要用民族戏曲的艺术形式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史实呈现出来,表现共产党人救国救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和情操,表达壮家儿女在共产党人的指引下为民众谋幸福奋勇献身之精神。  中国戏曲非常讲究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即确立一个核心人物、一个核心事件,事件围绕着主人公展开,以便保持故事情节在叙述中有序发展,呈现故事叙述前后的逻辑关
《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来”被解释为“就要到来的”“现在以后的时间”“将来的光景”。这样的释义,只关注了时间的自由延展,忽略了人类为了“将来的光景”而在过去与当下付出的行动,消解了人类对“现在以后的时间”倾注的期盼、担忧、焦虑等复杂情感。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未来”不过是一个无需等待、无需准备、无需努力的抽象化概念,无论你是竭尽全力,还是无所事事,它都会按时赴会,按时转换为当下,按时变身为
我喜欢在每天的夜晚挑灯批阅学生的作文。其原因,一是白天忙于课堂教学和班级事务,手忙脚乱,无“闲情逸致”沉浸在学生作文的品读中;二是在夜深人静的夜晚,独享一份宁静,心旷神怡,徜徉在学生创设的意境中,能品味出某些隐藏在文字中或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  夜深人静,一个人静静地翻阅着一篇篇作文,“偷偷”地用孩子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习作,玩味學生习作的本色和真实体验。感受着一种被童真和挚爱所渲染的幸福,还有那一颗
“老师,您下午在学校吗?我想拿回《招生专业目录》。”“有的,我在学校。”高考放榜已过去几天了,小林主动和我通了个电话,我答应在办公室等她。这是她的第二次高考,我知道她还是没考好。见面后,我问她:“你有什么打算?”“还能有什么打算?”她显得有点无奈,话也不多。“你就好好挑个大专,认真去读。”“嗯,我先读大专,看以后能不能再专升本。”“是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我鼓励她。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当年考前
在中国,曲艺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以来自于民间的、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作为流传载体,以应用于演出的、富有动作性的说和唱作为表达方式.曲艺虽“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
期刊
8月24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代表针对“饭圈”文化、 “唯流量论”、 “顶流”现象和近期文艺界及娱乐
期刊
花婆传说由来已久且传播广泛,在不同地区形成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异。通过回顾目前学界有关花婆由来的研究,以及对广西马山县局仲村内芒屯花婆信仰仪式的实地调查,发现内芒屯壮族将花婆的形象与职能作出横向与纵向扩展,体现出当地壮族人在生命意识、自我认知和性别观念等文化价值观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