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百岁恋乡情,
物活千年爱煞人。
沁县人离不开这一口,
三天不吃就丢了魂。
说的是,
隋朝末年大争锋,
李世民被困在山中。
三军断炊形势急,
急坏军中一个人。
徐懋功,徐村人,
眼睛一转把计生。
就地拾柴起烟火,
火烧石板烤饼饼。
脆灵灵,香喷喷,
将士们倒吃了个饱狠狠。
(白)吃了这面饼饼,李世民一鼓作气突出重围,消灭了王世充,开创了大唐盛世。
从唐宋,到明清,
代代相传到如今。
千年传承不断线,
沁州干馍扬美名。
男人吃上健肠胃,
女人吃上赛芙蓉。
文人吃上会念书,
武将吃上能拉弓。
老人们吃上添阳寿,
孩孩们吃上格外亲。
沁县辈辈人才出,
都和干馍结缘深。
宰相先后有4人,
吴阁老①首辅在北京。
沁县武将也不少,
当代的将军有8名。
八路军曾在沁县住,
小米干馍添精神。
朱总司令买干馍,
送与房东家的小顽童。
小小干馍成佳话,
至今教育后来人。
你来看,你来寻,如今沁州山河新。
大街道,小胡同,街头巷尾打饼饼。
啪啪啪,砰砰砰,砰砰啪啪响连声。
干馍打得圆溜溜,
个个烤得鼓楞楞。
拿在手上热腾腾,
咬上一口香喷喷。
中间(外)舌头胖惺惺,
吃在嘴里肉嫩嫩。
记得俺们小(外)阵儿 ②,
掣住俺娘袄襟襟,
纫纫纫,哼哼哼,哼哼哼,纫纫纫,
两只眼睛怔醒醒,
盯住那干馍摊摊就走不动。
干馍好吃不用问,
说起做法费脑筋。
上好的白面白生生,
甘甜的泉水清凌凌。
备上一个大瓷盆,
面粉挖上几十斤。
泉水烧开要冷冷,
水汽逗到七八分。
水推面来绕盆盆,
左三右四不能停。
水太烫了硬挺挺,
水太凉了和不成。
但分春夏和秋冬,
四个季节各不同。
和好面来醒一醒,
开始上案打饼饼。
手拿陀螺擀面杖,
中间滚圆两头平。
一块面团两手功,
擀成碗状要等等。
轻轻揪上面一块,
椒盐香油滚上身。
不偏不倚按碗中,
上案搟成圆饼饼。
四周翘来中间平,
放到鏊上定了形。
入炉如同炼真金,
外焦里嫩香煞人。
翻来覆去来炙烤,
奇香扑鼻需苦功。
天下道理都一样,
艰难困苦玉汝成。
干馍吃法实在多,
拣上几种跟您说。
成型的干馍拿在手,
用刀切开个小口口。
咔嚓打开俩鸡蛋,
灌到干馍肚里头。
重回炉里烤一阵,
里头鲜腾腾,外头脆灵灵,看着黄生生,吃着香喷喷。
沁县人,会煮肉,猪头熟肉很有名。
猪耳爽脆肉味精,一买就是小半斤。
用刀切成柳叶形,切上大葱一两根。
夹 到干馍正当中,连馍带肉都咬住,这个滋味美得很。
干馍香飘海内外,100年前出国门。
黄头发,蓝眼睛,OK、OK叫不停。
外国人叫汉堡包,
其实说,干馍是他老祖宗。
返回再说沁州人,出里往外有精神。
南下的,北上的,各行各业显奇能。
不论老辈和年轻,都是干馍养成人。
个 个离不开家乡味,离了干馍就丢了魂。
干馍是咱心中宝,干馍是咱乡土情。
要是回乡走一遭,带上干馍才登程。
分给家中老和少,分给在外众乡亲。
干馍就像沁州人,抱朴守真好传统。
干馍就是沁州魂,坚韧顽强敢牺牲。
干馍成就大事业,非遗文化要守稳。
干馍发展大产业,转型路上敢争锋。
干馍打出新花样,新时代里立奇功。
乡音乡韵见乡情,但对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味道也是心灵深处的缱绻。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挂冠归隐,给后人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由此可见,家乡的味道是何等诱人。
本作名为《干馍香蕴家乡情》,若通俗一点说,就是“舌尖上的沁县”。类型作品想写出来很容易,毕竟谁的心里都有一份家乡的味道,但要真正把味道“写”出来,让受众在墨香中闻出“香喷喷”,这是很需要一番功夫的。
叠词是本作的一大特色,有强化词义和受众感知度的作用。灵活运用叠词,能让作品语言更有表现力。作者从做到吃,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干馍是“圆溜溜”“鼓楞楞”“热腾腾”的,吃起来是“脆灵灵”“香喷喷”的,做干馍的面要“白生生”,水要“清凌凌”,烧开了还得“要冷冷”,若“水太烫了硬挺挺”,这面就“和不成”,然后就是“开始上案打饼饼”“擀成碗状要等等”,吃起来的方法也多,“用刀切开个小口口”后把鸡蛋打进去再回炉烤,“鲜腾腾”“黄生生”,这个滋味着实“美得很”。这么一套下来,可能读者的口水都要情不自禁地流出来了。而作者在写人们对干馍的垂涎欲滴时,没沿着叠词的脉络走,说这干馍究竟如何如何好吃,而是描写了小孩子看着干馍走不动道的情景,“掣住俺娘袄襟襟”“两只眼睛怔醒醒”,读到这里,编者彷佛看到了缠着父母想吃冰糖葫芦的儿时自己,而“纫纫纫,哼哼哼,哼哼哼,纫纫纫”等拟声词的运用,更是把小儿女娇憨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编者认为,这个作品中,此处是最妙处。
若只是就物写物,作品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作者牢记曲艺要“以小见大”的创作宗旨——譬如干馍,切开小口后能容纳多种食材,变换出不同的滋味。在详细叙述了做干馍需要的工艺后,由“翻来覆去来炙烤,奇香扑鼻需苦功”而“天下道理都一样,艰难困苦玉汝成”,非常自然。
但白璧微瑕,本作末尾升华主题还是显得较为僵硬,似乎回到了“结尾要拔高”的老路子上,这与前面生动的叙述似乎颇为不搭。其实顺着干馍的特性一直写下来,比片面地说干馍就是什么要强。比如干馍能添加多种食材,就能隐喻沁州人兼容并蓄的生活态度,如此等等,更为柔和,也更为平顺。总而言之,由“翻来覆去来炙烤,奇香扑鼻需苦功”而“天下道理都一样,艰难困苦玉汝成”的叙事手法,个人建议应该继续运用。
① 吴阁老一般指吴琠。吴琠字伯美,山西沁州人(今山西沁县),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名臣,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四年卒,谥文端。
② 小外阵儿,方言,意为小时候。
(作者:中共沁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赏析:本刊编辑部)(责任编辑/马瑜)
物活千年爱煞人。
沁县人离不开这一口,
三天不吃就丢了魂。
说的是,
隋朝末年大争锋,
李世民被困在山中。
三军断炊形势急,
急坏军中一个人。
徐懋功,徐村人,
眼睛一转把计生。
就地拾柴起烟火,
火烧石板烤饼饼。
脆灵灵,香喷喷,
将士们倒吃了个饱狠狠。
(白)吃了这面饼饼,李世民一鼓作气突出重围,消灭了王世充,开创了大唐盛世。
从唐宋,到明清,
代代相传到如今。
千年传承不断线,
沁州干馍扬美名。
男人吃上健肠胃,
女人吃上赛芙蓉。
文人吃上会念书,
武将吃上能拉弓。
老人们吃上添阳寿,
孩孩们吃上格外亲。
沁县辈辈人才出,
都和干馍结缘深。
宰相先后有4人,
吴阁老①首辅在北京。
沁县武将也不少,
当代的将军有8名。
八路军曾在沁县住,
小米干馍添精神。
朱总司令买干馍,
送与房东家的小顽童。
小小干馍成佳话,
至今教育后来人。
你来看,你来寻,如今沁州山河新。
大街道,小胡同,街头巷尾打饼饼。
啪啪啪,砰砰砰,砰砰啪啪响连声。
干馍打得圆溜溜,
个个烤得鼓楞楞。
拿在手上热腾腾,
咬上一口香喷喷。
中间(外)舌头胖惺惺,
吃在嘴里肉嫩嫩。
记得俺们小(外)阵儿 ②,
掣住俺娘袄襟襟,
纫纫纫,哼哼哼,哼哼哼,纫纫纫,
两只眼睛怔醒醒,
盯住那干馍摊摊就走不动。
干馍好吃不用问,
说起做法费脑筋。
上好的白面白生生,
甘甜的泉水清凌凌。
备上一个大瓷盆,
面粉挖上几十斤。
泉水烧开要冷冷,
水汽逗到七八分。
水推面来绕盆盆,
左三右四不能停。
水太烫了硬挺挺,
水太凉了和不成。
但分春夏和秋冬,
四个季节各不同。
和好面来醒一醒,
开始上案打饼饼。
手拿陀螺擀面杖,
中间滚圆两头平。
一块面团两手功,
擀成碗状要等等。
轻轻揪上面一块,
椒盐香油滚上身。
不偏不倚按碗中,
上案搟成圆饼饼。
四周翘来中间平,
放到鏊上定了形。
入炉如同炼真金,
外焦里嫩香煞人。
翻来覆去来炙烤,
奇香扑鼻需苦功。
天下道理都一样,
艰难困苦玉汝成。
干馍吃法实在多,
拣上几种跟您说。
成型的干馍拿在手,
用刀切开个小口口。
咔嚓打开俩鸡蛋,
灌到干馍肚里头。
重回炉里烤一阵,
里头鲜腾腾,外头脆灵灵,看着黄生生,吃着香喷喷。
沁县人,会煮肉,猪头熟肉很有名。
猪耳爽脆肉味精,一买就是小半斤。
用刀切成柳叶形,切上大葱一两根。
夹 到干馍正当中,连馍带肉都咬住,这个滋味美得很。
干馍香飘海内外,100年前出国门。
黄头发,蓝眼睛,OK、OK叫不停。
外国人叫汉堡包,
其实说,干馍是他老祖宗。
返回再说沁州人,出里往外有精神。
南下的,北上的,各行各业显奇能。
不论老辈和年轻,都是干馍养成人。
个 个离不开家乡味,离了干馍就丢了魂。
干馍是咱心中宝,干馍是咱乡土情。
要是回乡走一遭,带上干馍才登程。
分给家中老和少,分给在外众乡亲。
干馍就像沁州人,抱朴守真好传统。
干馍就是沁州魂,坚韧顽强敢牺牲。
干馍成就大事业,非遗文化要守稳。
干馍发展大产业,转型路上敢争锋。
干馍打出新花样,新时代里立奇功。
赏析:
乡音乡韵见乡情,但对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味道也是心灵深处的缱绻。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挂冠归隐,给后人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由此可见,家乡的味道是何等诱人。
本作名为《干馍香蕴家乡情》,若通俗一点说,就是“舌尖上的沁县”。类型作品想写出来很容易,毕竟谁的心里都有一份家乡的味道,但要真正把味道“写”出来,让受众在墨香中闻出“香喷喷”,这是很需要一番功夫的。
叠词是本作的一大特色,有强化词义和受众感知度的作用。灵活运用叠词,能让作品语言更有表现力。作者从做到吃,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干馍是“圆溜溜”“鼓楞楞”“热腾腾”的,吃起来是“脆灵灵”“香喷喷”的,做干馍的面要“白生生”,水要“清凌凌”,烧开了还得“要冷冷”,若“水太烫了硬挺挺”,这面就“和不成”,然后就是“开始上案打饼饼”“擀成碗状要等等”,吃起来的方法也多,“用刀切开个小口口”后把鸡蛋打进去再回炉烤,“鲜腾腾”“黄生生”,这个滋味着实“美得很”。这么一套下来,可能读者的口水都要情不自禁地流出来了。而作者在写人们对干馍的垂涎欲滴时,没沿着叠词的脉络走,说这干馍究竟如何如何好吃,而是描写了小孩子看着干馍走不动道的情景,“掣住俺娘袄襟襟”“两只眼睛怔醒醒”,读到这里,编者彷佛看到了缠着父母想吃冰糖葫芦的儿时自己,而“纫纫纫,哼哼哼,哼哼哼,纫纫纫”等拟声词的运用,更是把小儿女娇憨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编者认为,这个作品中,此处是最妙处。
若只是就物写物,作品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作者牢记曲艺要“以小见大”的创作宗旨——譬如干馍,切开小口后能容纳多种食材,变换出不同的滋味。在详细叙述了做干馍需要的工艺后,由“翻来覆去来炙烤,奇香扑鼻需苦功”而“天下道理都一样,艰难困苦玉汝成”,非常自然。
但白璧微瑕,本作末尾升华主题还是显得较为僵硬,似乎回到了“结尾要拔高”的老路子上,这与前面生动的叙述似乎颇为不搭。其实顺着干馍的特性一直写下来,比片面地说干馍就是什么要强。比如干馍能添加多种食材,就能隐喻沁州人兼容并蓄的生活态度,如此等等,更为柔和,也更为平顺。总而言之,由“翻来覆去来炙烤,奇香扑鼻需苦功”而“天下道理都一样,艰难困苦玉汝成”的叙事手法,个人建议应该继续运用。
注释:
① 吴阁老一般指吴琠。吴琠字伯美,山西沁州人(今山西沁县),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名臣,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四年卒,谥文端。
② 小外阵儿,方言,意为小时候。
(作者:中共沁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赏析:本刊编辑部)(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