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血战不归还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西城区白塔寺北部,有一条被各色胡同簇拥的街道。临街的民宅青砖灰瓦,波浪院墙高低错落,朱红色的起脊点缀其中,绿树、民居、白塔相映成趣。
  漫步在此,看着路上或行色匆匆,或悠闲漫步的人们,可以感受到阳光静好,岁月安稳。
  这条路原名北沟沿大街,然而这个名字现在甚少被人记得,因为大家更熟悉它另一个名字——赵登禹路。
  在北京为数不多的以现代人名命名的街道中,这条路便是其中之一。
  1937年7月27日,年仅39岁的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高喊着“军人抗战有死无生”,挥舞大刀手刃日寇。在大红门一带,遭受了日军的机枪扫射,壮烈殉国。
  11年后,他的住所所在的街道被冠上了他的名字,以这种方式,纪念这位英雄的传奇一生。
  壮士以血荐轩辕
  1935 年8月,第二十九军调往北平地区驻防。此时,以平津为重心的华北,由于帝国主义铁蹄的步步紧逼而形势危急。
  1937 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7月25日,日军开始对驻防平津的二十九军大举进攻。面对不可避免的大战,原来还存在和谈幻想的宋哲元不得不决心奋起抵抗。一方面,二十九军大部奉军长宋哲元命令从南苑撤往北平城内;另一方面,二十九军一部5000余人留守北平南部的咽喉要道南苑。宋哲元得知南苑战事艰难,遂调防守河北任丘的第一三二师驰援南苑守军,师长赵登禹临危受命为临时指挥官。
  27日中午,日军向南苑发起进攻。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将士,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军心大受鼓舞。当日,日军调集重兵并动用30多架飞机向二十九军阵地发起猛攻。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方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
  当日本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冲至阵地前沿时,赵登禹挥起大刀,跃出战壕,亲率卫士三十余人,指挥二十九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进行激烈的厮杀。南苑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我军将士只得在枪林弹雨中反复拉锯冲杀。
  从拂晓战至中午,狡猾的日军派兵绕到侧翼大红门一带,企图包围赵登禹部。赵登禹指挥部属向大红门方向集结,准备反击。这时天已经黑了,为突破敌阵,借着夜幕,赵登禹挥动大刀,率部队向大红门冲杀。在接近敌阵时,日军发射了照明弹,埋伏在大红门的机枪以密集的火力扫射,赵登禹将军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壮烈殉国,年仅39岁。
  为纪念这位死得其所的英烈,1946年,赵登禹生前曾居住过的北沟沿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路,并沿用至今。通州西北部旧称“东关大街”的道路,也为缅怀这位英雄而更名为赵登禹大街。
  2003年,北京市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由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担任名誉校长。
  而赵登禹烈士墓,1980年重建后仍然屹立在卢沟桥畔,就像这位铁血大刀将军仍然在守护着北京的大门。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曹宏琰)2015年9月12日下午,《十里钟声》——刘波《中华儿女》专栏文章出版研讨会在中华儿女报刊社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联委员、专家学者等80余人参会发言,并对文集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波是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专职画家。他介绍说,《十里钟声》书名取于自己的联语“故国千秋传木铎,烟岚十里有钟声”。这本书是由近年来他在《中华儿女》杂志上开设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期刊
和冯世翔见面是在中华全国青联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  休会期间,一名阳光俊朗的男青年从会场走出,一身休闲西装,脚穿一双帆布鞋。会议前夕,冯世翔刚做完一个小手术,为了不耽误开会,他强忍疼痛坚持到了会议闭幕。  都说全国青联里牛人多,果不其然。1983年出生的冯世翔,虽然得益于父母家族企业的影响,但是他的起步和成长则脱离了家族,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到异地创业,历经十年时间,现在已经是一家百亿资
期刊
“有好几家医院都判我‘死刑’了,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找到他,就等于找到了希望。”这是晚期肿瘤患者王某对解放军总医院一位普通医生的评价。  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广为传颂的“他”,真的有那么“神”吗?带着一份好奇,记者走进解放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射波刀中心,探访了该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李玉主任,领略了他把先进设备和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的动人事迹。  “患者以性命相托,医者要以心血相报
期刊
编者:  “七·七事变后,作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海外侨胞明确提出“抗战者生,妥协者亡”,并纷纷表示“值此存亡绝续之生死关头中,凡属炎黄子孙者,当英勇共赴国难,做出任何重大牺牲而不惜。”他们以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不惜毁家纡难,以空前的规模组织起来,开展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  “输财助战”是华侨抗战最主要的形式。据侨史专家提供的统计数据,抗战前3年华侨捐款额达20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开支的85%
期刊
2015年9月8日,广西凭祥市友谊镇。  静静的礼茶村,火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村道两旁的树叶仿佛被镀成金色,门槛边的黄狗也无精打采,呼呼喘着粗气。  广西崇左市边防支队隘口边防派出所的驻村民警韩中宽挎着警务工作包,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一边用手轻轻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走访村民。  “凌伯,最近身体怎么样,近期家里的情况还好吧?”来到60岁老党员家凌福海的家中,他关切问道。  “
期刊
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正掀起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对50个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在预告片里,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
期刊
“感谢社会各界厚爱,我校招生计划已完成,即日起停止招生”,去年夏天,一条奇特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说它奇特,是因为它的发布者不是知名高校,而是一所普通中职学校。在专科类院校招生且非易事的今天,一所中职学校在暑期招生后的短短十天就打出这样一条横幅,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奇怪。  一所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前报名挤着去上?似乎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今年7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记
期刊
“帕崩岗天葬台山坡上的简易棚子下,晋美旺扎盘腿就坐,面朝低处的天葬台,祈诵《普贤行愿品》。他手中的扎玛如鼓和摇铃,此起彼伏地发出乐音来,给山谷添增了一份安详与寂寥。  山坡上云雾缭绕,徐风吹来,它们向四处散开,留下的只有静谧。  一缕桑烟从天葬台边袅袅升腾,如柱地刺向空际,气味里弥漫松柏的醇香;秃鹫离开天葬台,在旭日的光芒里振翅远飞,化成一些小黑点,嵌在一览无余的蓝天中。”  2015年初夏,西藏
期刊
“从他的外表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指挥员和身经百战的战略家。相反,他看上去像一位普通的父亲,在干完一天艰苦而又令人满意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解开钮扣斜靠在椅子上休息,谈起话来面带安详的微笑,充满成熟而又淳朴的智慧。”  美国联合社记者爱泼斯坦曾这样形容他。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同志。一个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
期刊
二十世纪初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有一位活跃在菲律宾政治、经济舞台的杰出人物,被称为“菲律宾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永久地位的人”,他就是菲律宾华侨史上最有建树、声誉卓著的爱国华侨领袖李清泉。抗战期间,他奋起领导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他的业绩在海内外同胞中有口皆碑 ,成为广大侨胞的光辉典范。  为振兴祖国效力  李清泉先生把祖国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  1888年农历七月十三,李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