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的积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就小学生而言,目前他们的课外阅读状况如何呢?毋庸讳言,现实中存在着亟待匡正的问题。诸如:面对成人推荐的种种优秀书目,我们的学生却不愿意买单;而学生自主选择的书籍有不少竟是快餐式的读物……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试浅析如下。
一、症结:课外阅读取向失衡
(一)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
课外阅读的本义在于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潜移默化、愉悦心灵。这固然有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却急功近利,把课外阅读当成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惟一目标。原本充满诗意的课外阅读,被异化成了乏味的“写作阅读”。
同时,受应试教育积弊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窄化了,只推荐升学考试应阅读的篇目。“推荐”被异化为“只读”了。于是,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断章取义地记忆者有之;划重点部分押题者有之;更有甚者,只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将原著完全抛开……课外阅读的本义已经被严重弱化甚至弃置。究其根源,就在于引导者的眼光只见考试,不见其余。
(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
显然,功利化的阅读令大多数学生生厌,于是,背离者纷纷。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妨称之为“快餐式阅读”或“浅阅读”。
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都拥有10本左右的卡通或动漫之类的书,年级越高则数量越多。这些书有的甚至成了学生的世界“名著”。
快餐式的阅读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的越位与超限却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正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它造成的是厚实和涵养的丢失,带来的是浮躁与浅薄的盛行。
二、思辨:课外阅读观念碰撞
基于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失衡现象,教师和家长对此有两种代表性观念。
观念之一
功利性的阅读已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说无目的的自由阅读是“自由恋爱”,那么我们教师和家长给定目的的阅读就像是“包办婚姻”,而孩子其实一直在抵触,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根治的办法是:通过兴趣阅读让学生亲近书本,宁可降低一些阅读品位。
观念之二
强制性阅读会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但他们快餐式的阅读必定获益甚少,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些快餐文化的书籍缺乏品位甚至有些低级趣味。这样,提倡趣味阅读可能是一个缺乏论证的冒险。
反思
影响学生阅读趣味、阅读品位与阅读质量的原因其实来自教师和家长。教师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时和家长在督促学生阅读时,往往定位在应试,而不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情形导致了阅读的异化,甚至也导致了教师自身阅读的异化和语文素养的异化。另一方面,快餐式的阅读同样不能涵养精神,甚至会影响精神健康。因此,功利性阅读与快餐式阅读都是不可取的,都需要匡正。
三、匡正:课外阅读诗意栖居
失衡的课外阅读需要匡正,教师和家长责无旁贷。理想的课外阅读不应该向“功利化——快餐式”的两极奔突,而应该是多与少、快与慢、粗与精、收与放、自主与主导的辩证、和谐统一,应该是既有“绳以规矩,始成方圆”的指定要求,又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顺应自主,更有“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成为诗意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一)矫正短视,不囿于应试——教师大有可为
课外阅读固然有助于应试,但是,蜗居应试一隅,甚至为了应试让学生“头悬梁、锥刺股”式地苦读、傻读、假读,学生就会因此失去阅读的兴趣,并丢失了人文素养……而丢失的这些又岂止是分数可以替代的?囿于应试显然得不偿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文教师应在正确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有计划地开列出不同于课标“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因为,“建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封闭的“推荐书目”。“建议”中提到的那些中外名著、名篇是举例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界定性的,对“建议”举例之外的优秀读物同样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无疑,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也必然有助于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在这方面教师大有可为。
1.为学生课外阅读挤出时间。
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外阅读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取消大量重复机械的抄写,把这些时间腾出来,让学生阅读。同时,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阅读。
2.教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老师的指导而成了学生“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效果,尤其要对那些有深度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读物的多与少、阅读速度的快与慢、阅读的粗与精、读书的思考与练习……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范畴。
3.为学生课外阅读推波助澜。
(1)举行阅读成果汇报会。每月抽出一段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畅谈自己阅读的主要内容、精彩篇章,谈自己的看法、体会等。然后,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同学间的交流往往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举行课外阅读朗诵会。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朗诵比赛,朗诵材料要出自课外读物。教师要对朗读情况进行总结,对出色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3)举行读书笔记展览会。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录片段,可以写体会,可以编提纲。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并展览观摩、传阅交流,适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4)举行优秀图书推介会。定期或不定期由教师或学生在班上推荐、介绍好书,甚至评价好书(包括优秀少儿期刊中的作品)。
(5)举行班级图书“交易会”。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课外读物,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局面。
(6)举行读书收获应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收获应用会,让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读书解决了生活中、学习上的哪些问题。
以上活动可以分项进行,也可以把几项活动集中在一起举行,摘成一个班级“读书节”,甚至可以扩展到一个年级、一个学段,形成生生互动、班班互动的局面,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自主拓展,增强底蕴——学生当身体力行
学生是读书的主体。真正实现诗意的、率性的阅读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学生阅读面的宽与窄成了课外阅读绩效高与低的关键。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课外阅读的天地原本是广阔的,可谓“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整个宇宙放在书里还有余”。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巨匠、大师,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远收获不到累累硕果的。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的。
(三)营造氛围,亲子共读——家长义不容辞
就家长而言,犹太人的做法值得借鉴。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公认的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并在读书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育人的水平。亲子共读,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对一些孩子“快餐式”的阅读现象,不要急于求成去堵、去卡,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的愿望和可能。关键是家长要把握好施加影响的时机和力度。
课外阅读是一个家园,教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共同建设好这块园地,让它成为孩子理想的心灵栖居地。这块园地的建设,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语文学习的范畴,甚至关系到提高民族素养的大课题。
然而,就小学生而言,目前他们的课外阅读状况如何呢?毋庸讳言,现实中存在着亟待匡正的问题。诸如:面对成人推荐的种种优秀书目,我们的学生却不愿意买单;而学生自主选择的书籍有不少竟是快餐式的读物……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试浅析如下。
一、症结:课外阅读取向失衡
(一)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
课外阅读的本义在于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潜移默化、愉悦心灵。这固然有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却急功近利,把课外阅读当成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惟一目标。原本充满诗意的课外阅读,被异化成了乏味的“写作阅读”。
同时,受应试教育积弊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窄化了,只推荐升学考试应阅读的篇目。“推荐”被异化为“只读”了。于是,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断章取义地记忆者有之;划重点部分押题者有之;更有甚者,只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将原著完全抛开……课外阅读的本义已经被严重弱化甚至弃置。究其根源,就在于引导者的眼光只见考试,不见其余。
(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
显然,功利化的阅读令大多数学生生厌,于是,背离者纷纷。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妨称之为“快餐式阅读”或“浅阅读”。
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都拥有10本左右的卡通或动漫之类的书,年级越高则数量越多。这些书有的甚至成了学生的世界“名著”。
快餐式的阅读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的越位与超限却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正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它造成的是厚实和涵养的丢失,带来的是浮躁与浅薄的盛行。
二、思辨:课外阅读观念碰撞
基于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失衡现象,教师和家长对此有两种代表性观念。
观念之一
功利性的阅读已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说无目的的自由阅读是“自由恋爱”,那么我们教师和家长给定目的的阅读就像是“包办婚姻”,而孩子其实一直在抵触,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根治的办法是:通过兴趣阅读让学生亲近书本,宁可降低一些阅读品位。
观念之二
强制性阅读会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但他们快餐式的阅读必定获益甚少,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些快餐文化的书籍缺乏品位甚至有些低级趣味。这样,提倡趣味阅读可能是一个缺乏论证的冒险。
反思
影响学生阅读趣味、阅读品位与阅读质量的原因其实来自教师和家长。教师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时和家长在督促学生阅读时,往往定位在应试,而不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情形导致了阅读的异化,甚至也导致了教师自身阅读的异化和语文素养的异化。另一方面,快餐式的阅读同样不能涵养精神,甚至会影响精神健康。因此,功利性阅读与快餐式阅读都是不可取的,都需要匡正。
三、匡正:课外阅读诗意栖居
失衡的课外阅读需要匡正,教师和家长责无旁贷。理想的课外阅读不应该向“功利化——快餐式”的两极奔突,而应该是多与少、快与慢、粗与精、收与放、自主与主导的辩证、和谐统一,应该是既有“绳以规矩,始成方圆”的指定要求,又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顺应自主,更有“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成为诗意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一)矫正短视,不囿于应试——教师大有可为
课外阅读固然有助于应试,但是,蜗居应试一隅,甚至为了应试让学生“头悬梁、锥刺股”式地苦读、傻读、假读,学生就会因此失去阅读的兴趣,并丢失了人文素养……而丢失的这些又岂止是分数可以替代的?囿于应试显然得不偿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文教师应在正确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有计划地开列出不同于课标“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因为,“建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封闭的“推荐书目”。“建议”中提到的那些中外名著、名篇是举例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界定性的,对“建议”举例之外的优秀读物同样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无疑,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也必然有助于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在这方面教师大有可为。
1.为学生课外阅读挤出时间。
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外阅读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取消大量重复机械的抄写,把这些时间腾出来,让学生阅读。同时,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阅读。
2.教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老师的指导而成了学生“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效果,尤其要对那些有深度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读物的多与少、阅读速度的快与慢、阅读的粗与精、读书的思考与练习……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范畴。
3.为学生课外阅读推波助澜。
(1)举行阅读成果汇报会。每月抽出一段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畅谈自己阅读的主要内容、精彩篇章,谈自己的看法、体会等。然后,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同学间的交流往往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举行课外阅读朗诵会。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朗诵比赛,朗诵材料要出自课外读物。教师要对朗读情况进行总结,对出色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3)举行读书笔记展览会。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录片段,可以写体会,可以编提纲。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并展览观摩、传阅交流,适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4)举行优秀图书推介会。定期或不定期由教师或学生在班上推荐、介绍好书,甚至评价好书(包括优秀少儿期刊中的作品)。
(5)举行班级图书“交易会”。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课外读物,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局面。
(6)举行读书收获应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收获应用会,让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读书解决了生活中、学习上的哪些问题。
以上活动可以分项进行,也可以把几项活动集中在一起举行,摘成一个班级“读书节”,甚至可以扩展到一个年级、一个学段,形成生生互动、班班互动的局面,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自主拓展,增强底蕴——学生当身体力行
学生是读书的主体。真正实现诗意的、率性的阅读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学生阅读面的宽与窄成了课外阅读绩效高与低的关键。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课外阅读的天地原本是广阔的,可谓“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整个宇宙放在书里还有余”。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巨匠、大师,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远收获不到累累硕果的。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的。
(三)营造氛围,亲子共读——家长义不容辞
就家长而言,犹太人的做法值得借鉴。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公认的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并在读书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育人的水平。亲子共读,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对一些孩子“快餐式”的阅读现象,不要急于求成去堵、去卡,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的愿望和可能。关键是家长要把握好施加影响的时机和力度。
课外阅读是一个家园,教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共同建设好这块园地,让它成为孩子理想的心灵栖居地。这块园地的建设,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语文学习的范畴,甚至关系到提高民族素养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