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传统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上。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应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呢?近年来,我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具体实践中,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安排,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而且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这样的传统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新课程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只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维度。体育活动如果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象。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学中,我们要用“目标引领内容”,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地发展。所以,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小学期间为学生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化为合作型的良师益友;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领者”。只有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胸怀、坚定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内容和媒介以及适宜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要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想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把快乐带入课堂。这需做到:1.根据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发展体育专长:相同内容,要提供多种相近锻炼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练习,达到相同的锻炼目的。2.在同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提供多种不同难度或不同锻炼效果的练习手段和方法,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学习。如:支撑跳跃练习中提供不同的练习高度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就能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建立合理、公平、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的进步。还有,在评价中降低标准,冲破限制也是可行的。同时,还可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体现了评价的公平、合理。多元、公平、合理、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从而体现评价的梯度、多样性,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体验进步、树立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改。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修订评价方式,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安排,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而且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这样的传统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新课程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只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维度。体育活动如果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象。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学中,我们要用“目标引领内容”,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地发展。所以,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小学期间为学生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化为合作型的良师益友;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领者”。只有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胸怀、坚定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内容和媒介以及适宜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要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想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把快乐带入课堂。这需做到:1.根据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发展体育专长:相同内容,要提供多种相近锻炼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练习,达到相同的锻炼目的。2.在同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提供多种不同难度或不同锻炼效果的练习手段和方法,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学习。如:支撑跳跃练习中提供不同的练习高度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就能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建立合理、公平、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的进步。还有,在评价中降低标准,冲破限制也是可行的。同时,还可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体现了评价的公平、合理。多元、公平、合理、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从而体现评价的梯度、多样性,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体验进步、树立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改。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修订评价方式,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