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普通人,由于长年海边劳作皮肤被晒得黝黑,扛起渔具,就会被迅速埋没在众多的渔民中。但他又不普通。他是福建海参养殖业的名人,率先将海参由北方引入福建养殖,养殖经验被大范围推广。由于他的大胆尝试,原本是北方专属的海参养殖,目前已在福建的莆田和霞浦两地生根发芽,成为许多海边人家发家致富的宝贝。
一身是胆:
没人敢做才是好项目
我国海域出产的可以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因海参喜冷不喜热,13℃~18℃最适宜生长,主要产于黄海、渤海海域,故海参在市场上又得名北方赤参。海参人工养殖我国原先只在北方,8年前在福建尚是空白。然而,黄玉棋和朋友的一次闲聊,成为了打破格局的契机。
2006年的一天,在黄玉棋家的池塘边,莆田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林祥志像往常一样与黄玉棋闲聊,随口提道:“我有同学在中国海洋大学搞海参养殖研究,目前在北方发展还不错,技术也成熟,属高投入高产出,你愿不愿意尝试?”
黄玉棋很喜欢和技术专家交朋友,他胆子大,放得开手脚,他的池塘养殖品种多、规模也大,市里的技术专家经常到他家的池塘走动,探讨养殖问题。这些年通过专家介绍,黄玉棋也听说了许多好项目。他很信任市里的专家,当即表示愿拿自家池塘做“试验”。说干就干,他当年就开始在自家700多亩池塘中尝试“对虾、花蛤、海参混养”,也因此成了福建海参养殖第一人。
黄玉棋敢做福建海参养殖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他天生的胆大有关。而这种胆气,早在接触海参养殖业之前就已显露。
敢闯爱拼,让他从饵料中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82年,无任何养殖经验的黄玉棋,开始首次创业——养鸡。“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村里只允许每户养10只以内的鸡鸭。这种养殖规模如何致富?”黄玉棋的抱负不止于此,他四处打听,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找没人做的项目。第二年,黄玉棋迅速嗅到商机,做起饵料生意。他买了辆自行车,去惠安买饵料载回莆田卖,“朝五晚六”来回奔波,当年他成为莆田最大的饵料供应商。
1984年,黄玉棋又自掏腰包,到仙游、浙江等地学习皮蛋制作工艺,3年后,他生产的皮蛋热销整个莆田,还销售到了广东等地。随后他迅速扩大生产,但管理跟不上,这次尝试让他陷入人生低谷,1989年,皮蛋生意亏了十几万元。
那时儿子刚出生,女儿也才2岁,一家人的生计和债务压力,驱使他第一次试水“海产养殖业”——“日本对虾”养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他一咬牙,借了2万多元,和别人合作承包下了6亩虾塘。第二年,他的虾塘扩展到了几十亩。
黄玉棋不仅什么新品种都敢尝试,养殖规模也远比其他养殖户大,养殖事业最辉煌的时期,曾经外海加内海共有6000多亩,规模全市最大。
说起“北参南养”的大胆尝试,一边是还不成熟的技术,一边是几百万元的投资,如果“养殖试验”失败了怎么办?面对疑问,黄玉棋笑道:“与其没饭吃饿死,不如一搏,处处是商机的年代,容不得人犹豫。”
南北有别:
初次试养代价惨重
虽然海参养殖在北方已经积累下不少经验,但南北气候环境有别,而养殖业基本都靠天吃饭,在探索中什么都是未知数。因此第一次尝试海参试养的黄玉棋吃了“大苦头”。
2007年4月初的一天夜里,黄玉棋和两名技术员拿着大手电筒沿着池塘的堤坝例行巡逻。当从水中捞起一只海参查看时,技术员大惊失色。没经验的黄玉棋还不知发生了什么,在技术员的解释下,他才知道,海参出现了化皮现象,全身渐渐溃烂死去。一检查,几百亩池塘内三分之二的海参都出现同样状况。
海参是怎么了?为什么有技术员24小时驻塘不间断监测,还会出现这种问题?
“海参养殖是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全军覆没,而那时还在试验初期,一切都在摸索。”黄玉棋介绍,虽然技术员能够提供关于海参养殖的“生活习性”“饵料投放”“适宜温度”等技术指标,但是养殖中最重要的气候因素,却是人为无法预测和干预的,突发状况一来谁都没办法。
“毕竟是上百万的投入,当时心里很紧张。但是多年养殖也算是见过大风浪,这次本来就是抱着‘做试验’的心态,一想马上又放松了心情。找出问题关键,以后避免这种损失,何止挣几百万。”黄玉棋说。
他随即和技术员碰头彻夜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他们翻开从2006年11月10日投苗放养起每天的生产记录,仔细研究了温度、盐度等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南方到了4月份温度变化大,突然变暖,超出了海参存活适宜的温度,导致海参大量死亡。海参有独特的生长习性,喜冷不喜热,一般来说0℃以上35℃以下不会死,但温度变化过快是它所无法适应的。当水温与气温相差3℃以上,海参就会出于本能反应,出现奇特的“吐肠”现象,停止生长,化皮溃烂直到死亡。
通过几个技术指标分析,大家终于找到了原因,并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养殖规律,这后来也成为引导南方海参养殖最宝贵的经验:在南方养殖海参,无需像北方那样长达一年时间。11月投苗,气候最适宜海参生长,至次年1月就能从1两迅速长到4两,也就是说,两个多月便可上市。
摸石过河:
尊重科学才能受益
北方的海参养殖技术成熟,但在黄玉棋之前,福建从来没有人尝试过。毕竟投入了200多万,黄玉棋心里没底,不敢掉以轻心。他专门将技术员请到自己家里,吃住在一起。“温度计”“盐度计”是黄玉棋和技术员每天最操心的,他们基本上每两个小时就要去一趟池塘,时刻监控水温,并做好生产记录,凌晨2点多还能在池塘边看见他们的身影。
黄玉棋没有很优越的家庭背景,作为“60后”,在那个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他有4个兄弟5个姐妹。小时候生活艰苦,13岁父亲去世,让他很早就学会持家。靠母亲卖鸡蛋攒的钱,他坚持读到了高中。这样成长背景让他对知识的渴求异于常人。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黄玉棋所“打拼的事业”却都和科学知识息息相关。黄玉棋1989年进入对虾养殖业,当时养虾比养鸡的科技含量高很多。要知道,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工虾苗供应,虾苗全都是海区捕捞的野生苗,怎么保证野生虾不死?野生苗获取受环境影响大,无法大规模养殖,又怎么培育人工虾苗?一切都是空白。
“创业路上难免很多困难,遇到不会的要想办法让自己会。”面对技术上的空白,他买来专业书籍自己钻研。为此,他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往莆田市区的新华书店跑。对于这段回忆,他说:“那时候哪有公交车,路也不平,来回60多公里,一般人很难想象。”莆田难买到的书籍,他还专门拜托朋友从福州买。那时在吉林农业大学读书的弟弟也成了黄玉棋的“书籍代购员”,隔三差五就从外地寄回书籍。白天虾池跑,晚上苦读书,成了他生活最主要的两件事。
除了自我摸索,黄玉棋还经常请教渔业专家。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往养殖相关部门跑,“既可以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打听最新养殖信息”。在实际养殖中,他一直虚心向专家请教,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完成。他说,海参养殖的每个阶段都是有技术讲究的,为此他做了充足准备。
首先是“筑巢引参”。由于海参对于水质要求高,初期投苗前,黄玉棋对自家的池塘进行了彻底的底泥改造,将恶臭的淤泥和海藻全部捞起,并做好水质检查控制,直到达标。这一项工程量大,费时费力,由于他的虾塘原本水质监控就做得很严格,许多人建议这道工序可以免掉。黄玉棋一口拒绝了:“要尊重科学,才能从科学中受益。”随后他带领工人从早做到晚,几百亩池塘的清淤除藻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才完成。
巢筑好,接下来就是去北方“迎娶”参苗回家。运苗过程黄玉棋也严格按照技术员的技术指导,将参苗抓进塑料氧气袋,放入冰块,外围再裹上泡沫箱。这还不放心,他又加了层纸箱。参苗全部从山东烟台长岛用船运到烟台机场,历经2个多小时空运到福州,再雇车运回莆田。首次“运苗”,虽然有技术员全程陪同,但是那天夜里黄玉棋还是失眠了。飞机上参苗被包装好放在货仓,黄玉棋在座位上坐立不安,总担心一个颠簸把袋子弄破。下了飞机,将参苗搬到货车上,他脑袋里总想着冰块是否融化了,温度是否上升了,直到最终参苗顺利投进了池塘他才松了一口气。
目前黄玉棋拥有13口池塘,每口50多亩,全部采用“对虾、花蛤、海参生态混养”,每亩平均有虾苗2000多尾、花蛤40000多颗、海参300多斤。“混养的好处是海参可以以虾粪为食,既节约饵料又清洁环境。”黄玉棋说道。
2013年,黄玉棋的养殖基地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海参产值约2000万元,混养规模莆田第一,为莆田乃至全省的海参养殖起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目前福建海参养殖主要分布在宁德霞浦、莆田及漳州部分地方,全省海参产量连年翻番,年产值达10亿多元,莆田海参养殖规模3000多亩,总产值2亿多元,在全国影响力逐渐加强。
一身是胆:
没人敢做才是好项目
我国海域出产的可以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因海参喜冷不喜热,13℃~18℃最适宜生长,主要产于黄海、渤海海域,故海参在市场上又得名北方赤参。海参人工养殖我国原先只在北方,8年前在福建尚是空白。然而,黄玉棋和朋友的一次闲聊,成为了打破格局的契机。
2006年的一天,在黄玉棋家的池塘边,莆田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林祥志像往常一样与黄玉棋闲聊,随口提道:“我有同学在中国海洋大学搞海参养殖研究,目前在北方发展还不错,技术也成熟,属高投入高产出,你愿不愿意尝试?”
黄玉棋很喜欢和技术专家交朋友,他胆子大,放得开手脚,他的池塘养殖品种多、规模也大,市里的技术专家经常到他家的池塘走动,探讨养殖问题。这些年通过专家介绍,黄玉棋也听说了许多好项目。他很信任市里的专家,当即表示愿拿自家池塘做“试验”。说干就干,他当年就开始在自家700多亩池塘中尝试“对虾、花蛤、海参混养”,也因此成了福建海参养殖第一人。
黄玉棋敢做福建海参养殖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他天生的胆大有关。而这种胆气,早在接触海参养殖业之前就已显露。
敢闯爱拼,让他从饵料中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82年,无任何养殖经验的黄玉棋,开始首次创业——养鸡。“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村里只允许每户养10只以内的鸡鸭。这种养殖规模如何致富?”黄玉棋的抱负不止于此,他四处打听,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找没人做的项目。第二年,黄玉棋迅速嗅到商机,做起饵料生意。他买了辆自行车,去惠安买饵料载回莆田卖,“朝五晚六”来回奔波,当年他成为莆田最大的饵料供应商。
1984年,黄玉棋又自掏腰包,到仙游、浙江等地学习皮蛋制作工艺,3年后,他生产的皮蛋热销整个莆田,还销售到了广东等地。随后他迅速扩大生产,但管理跟不上,这次尝试让他陷入人生低谷,1989年,皮蛋生意亏了十几万元。
那时儿子刚出生,女儿也才2岁,一家人的生计和债务压力,驱使他第一次试水“海产养殖业”——“日本对虾”养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他一咬牙,借了2万多元,和别人合作承包下了6亩虾塘。第二年,他的虾塘扩展到了几十亩。
黄玉棋不仅什么新品种都敢尝试,养殖规模也远比其他养殖户大,养殖事业最辉煌的时期,曾经外海加内海共有6000多亩,规模全市最大。
说起“北参南养”的大胆尝试,一边是还不成熟的技术,一边是几百万元的投资,如果“养殖试验”失败了怎么办?面对疑问,黄玉棋笑道:“与其没饭吃饿死,不如一搏,处处是商机的年代,容不得人犹豫。”
南北有别:
初次试养代价惨重
虽然海参养殖在北方已经积累下不少经验,但南北气候环境有别,而养殖业基本都靠天吃饭,在探索中什么都是未知数。因此第一次尝试海参试养的黄玉棋吃了“大苦头”。
2007年4月初的一天夜里,黄玉棋和两名技术员拿着大手电筒沿着池塘的堤坝例行巡逻。当从水中捞起一只海参查看时,技术员大惊失色。没经验的黄玉棋还不知发生了什么,在技术员的解释下,他才知道,海参出现了化皮现象,全身渐渐溃烂死去。一检查,几百亩池塘内三分之二的海参都出现同样状况。
海参是怎么了?为什么有技术员24小时驻塘不间断监测,还会出现这种问题?
“海参养殖是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全军覆没,而那时还在试验初期,一切都在摸索。”黄玉棋介绍,虽然技术员能够提供关于海参养殖的“生活习性”“饵料投放”“适宜温度”等技术指标,但是养殖中最重要的气候因素,却是人为无法预测和干预的,突发状况一来谁都没办法。
“毕竟是上百万的投入,当时心里很紧张。但是多年养殖也算是见过大风浪,这次本来就是抱着‘做试验’的心态,一想马上又放松了心情。找出问题关键,以后避免这种损失,何止挣几百万。”黄玉棋说。
他随即和技术员碰头彻夜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他们翻开从2006年11月10日投苗放养起每天的生产记录,仔细研究了温度、盐度等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南方到了4月份温度变化大,突然变暖,超出了海参存活适宜的温度,导致海参大量死亡。海参有独特的生长习性,喜冷不喜热,一般来说0℃以上35℃以下不会死,但温度变化过快是它所无法适应的。当水温与气温相差3℃以上,海参就会出于本能反应,出现奇特的“吐肠”现象,停止生长,化皮溃烂直到死亡。
通过几个技术指标分析,大家终于找到了原因,并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养殖规律,这后来也成为引导南方海参养殖最宝贵的经验:在南方养殖海参,无需像北方那样长达一年时间。11月投苗,气候最适宜海参生长,至次年1月就能从1两迅速长到4两,也就是说,两个多月便可上市。
摸石过河:
尊重科学才能受益
北方的海参养殖技术成熟,但在黄玉棋之前,福建从来没有人尝试过。毕竟投入了200多万,黄玉棋心里没底,不敢掉以轻心。他专门将技术员请到自己家里,吃住在一起。“温度计”“盐度计”是黄玉棋和技术员每天最操心的,他们基本上每两个小时就要去一趟池塘,时刻监控水温,并做好生产记录,凌晨2点多还能在池塘边看见他们的身影。
黄玉棋没有很优越的家庭背景,作为“60后”,在那个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他有4个兄弟5个姐妹。小时候生活艰苦,13岁父亲去世,让他很早就学会持家。靠母亲卖鸡蛋攒的钱,他坚持读到了高中。这样成长背景让他对知识的渴求异于常人。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黄玉棋所“打拼的事业”却都和科学知识息息相关。黄玉棋1989年进入对虾养殖业,当时养虾比养鸡的科技含量高很多。要知道,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工虾苗供应,虾苗全都是海区捕捞的野生苗,怎么保证野生虾不死?野生苗获取受环境影响大,无法大规模养殖,又怎么培育人工虾苗?一切都是空白。
“创业路上难免很多困难,遇到不会的要想办法让自己会。”面对技术上的空白,他买来专业书籍自己钻研。为此,他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往莆田市区的新华书店跑。对于这段回忆,他说:“那时候哪有公交车,路也不平,来回60多公里,一般人很难想象。”莆田难买到的书籍,他还专门拜托朋友从福州买。那时在吉林农业大学读书的弟弟也成了黄玉棋的“书籍代购员”,隔三差五就从外地寄回书籍。白天虾池跑,晚上苦读书,成了他生活最主要的两件事。
除了自我摸索,黄玉棋还经常请教渔业专家。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往养殖相关部门跑,“既可以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打听最新养殖信息”。在实际养殖中,他一直虚心向专家请教,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完成。他说,海参养殖的每个阶段都是有技术讲究的,为此他做了充足准备。
首先是“筑巢引参”。由于海参对于水质要求高,初期投苗前,黄玉棋对自家的池塘进行了彻底的底泥改造,将恶臭的淤泥和海藻全部捞起,并做好水质检查控制,直到达标。这一项工程量大,费时费力,由于他的虾塘原本水质监控就做得很严格,许多人建议这道工序可以免掉。黄玉棋一口拒绝了:“要尊重科学,才能从科学中受益。”随后他带领工人从早做到晚,几百亩池塘的清淤除藻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才完成。
巢筑好,接下来就是去北方“迎娶”参苗回家。运苗过程黄玉棋也严格按照技术员的技术指导,将参苗抓进塑料氧气袋,放入冰块,外围再裹上泡沫箱。这还不放心,他又加了层纸箱。参苗全部从山东烟台长岛用船运到烟台机场,历经2个多小时空运到福州,再雇车运回莆田。首次“运苗”,虽然有技术员全程陪同,但是那天夜里黄玉棋还是失眠了。飞机上参苗被包装好放在货仓,黄玉棋在座位上坐立不安,总担心一个颠簸把袋子弄破。下了飞机,将参苗搬到货车上,他脑袋里总想着冰块是否融化了,温度是否上升了,直到最终参苗顺利投进了池塘他才松了一口气。
目前黄玉棋拥有13口池塘,每口50多亩,全部采用“对虾、花蛤、海参生态混养”,每亩平均有虾苗2000多尾、花蛤40000多颗、海参300多斤。“混养的好处是海参可以以虾粪为食,既节约饵料又清洁环境。”黄玉棋说道。
2013年,黄玉棋的养殖基地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海参产值约2000万元,混养规模莆田第一,为莆田乃至全省的海参养殖起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目前福建海参养殖主要分布在宁德霞浦、莆田及漳州部分地方,全省海参产量连年翻番,年产值达10亿多元,莆田海参养殖规模3000多亩,总产值2亿多元,在全国影响力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