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想法的培养。阅读教学中适时播放周总理深夜审稿和生活简朴等场景,工作的繁重与生活的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想法也就大大较强了。还要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
关键词:钻研问题;独立思考;求知欲;训练学生
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想法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个人观点。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想法
(一)老师注意问题的难度
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想法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师要促进问题想法的发展
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想法的培养。
(三)让学生有视听刺激
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一夜的工作》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特别注意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听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文章两次提到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有什么作用?”“以一夜的工作为题有何深刻含义?”阅读教学中适时播放周总理深夜审稿和生活简朴等场景,工作的繁重与生活的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二、语文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想法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特殊的考试》一课,刚读课题,同学们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叫特殊的考试?”我引导学生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鼓励孩子们继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陆续提出“小动物们参加什么考试?”“试题是什么?”“如果你去考试,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并引导由易到难逐步解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这次考试的“特殊”,原来,这次考试没有考卷,而是在生活中考验小动物们谁最讲究公共卫生。从而达到理解课题的目的。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想法也就大大较强了。还要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家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当然,学生问题想法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
三、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教学的节奏
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想法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如《和时间赛跑》一课在教学伊始,可以请同学们欣赏活泼严谨、催人奋进的歌曲《珍惜时间》,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情感“昨天不会重来,今天也只有一天”。学生与歌词产生强烈共鸣,心灵在歌声中被激励、唤醒,精神振奋;接着配乐朗诵,渲染气氛,感悟时间流逝的“忧伤”,伴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节奏放缓,有助于学生作理性思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都看向窗外的太阳,像作者一样沉思﹕时间过得真快呀,我该怎么办呢……沉思着作者的沉思—要珍惜时间,绝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柳暗花明又一村”由“忧伤”转为“喜悦”,让学生在快节奏里寻找作者的喜悦;最后在滴答的钟声里欣赏美文“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学生感悟着时间的紧迫,年华的易逝,必然共鸣“我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问题想法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良好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这一过程的本身既培养了师生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到舒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想法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很显然,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想法的培养的。
关键词:钻研问题;独立思考;求知欲;训练学生
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想法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个人观点。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想法
(一)老师注意问题的难度
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想法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师要促进问题想法的发展
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想法的培养。
(三)让学生有视听刺激
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一夜的工作》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特别注意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听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文章两次提到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有什么作用?”“以一夜的工作为题有何深刻含义?”阅读教学中适时播放周总理深夜审稿和生活简朴等场景,工作的繁重与生活的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二、语文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想法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特殊的考试》一课,刚读课题,同学们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叫特殊的考试?”我引导学生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鼓励孩子们继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陆续提出“小动物们参加什么考试?”“试题是什么?”“如果你去考试,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并引导由易到难逐步解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这次考试的“特殊”,原来,这次考试没有考卷,而是在生活中考验小动物们谁最讲究公共卫生。从而达到理解课题的目的。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想法也就大大较强了。还要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家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当然,学生问题想法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
三、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教学的节奏
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想法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如《和时间赛跑》一课在教学伊始,可以请同学们欣赏活泼严谨、催人奋进的歌曲《珍惜时间》,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情感“昨天不会重来,今天也只有一天”。学生与歌词产生强烈共鸣,心灵在歌声中被激励、唤醒,精神振奋;接着配乐朗诵,渲染气氛,感悟时间流逝的“忧伤”,伴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节奏放缓,有助于学生作理性思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都看向窗外的太阳,像作者一样沉思﹕时间过得真快呀,我该怎么办呢……沉思着作者的沉思—要珍惜时间,绝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柳暗花明又一村”由“忧伤”转为“喜悦”,让学生在快节奏里寻找作者的喜悦;最后在滴答的钟声里欣赏美文“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学生感悟着时间的紧迫,年华的易逝,必然共鸣“我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问题想法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良好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这一过程的本身既培养了师生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到舒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想法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很显然,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想法的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