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研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于当前正在寻求财产性收入增加、 金融改革和消费需求扩大突破口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家庭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回顾,为家庭金融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随着近年来家庭金融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对家庭金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是从国内的研究进展来看,此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其中,一方面是针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研究
刘楹(2007)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对各项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几点变化:储蓄存款的持有比例保持在 60%以上,股票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保险的持有比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还研究了制约我国金融资产配置发展的四个原因,分别是家庭的财产总量偏低,家庭所面临的收入风险逐渐加大,居民的金融意识淡薄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易纲(2008)研究了我国自 1991 年至 2007 年,16 年内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资产结构所带来的变化。对于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认为我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已经有所改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占国内金融资产的比率都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股票在国内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存在波动,但增长非常明显;非金融机构的负债中,贷款明显减少;保险准备金在国内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但规模仍然较小。孔丹凤(2010)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于1992年开始发布的资金流量金融表中的住户部门的流量金融资产年度数据,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量逐年上升。居民所持有的保险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依然是最大的。吴卫星(2010)利用2007年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对家庭投资行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金融资产的投资结构,利用Probit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存款、现金、股票和基金依然是家庭的主要投资对象。
二、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文献主要从生命周期、财富、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⑴生命周期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史代敏(2005)研究了年龄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发现家庭金融资产随着户主年龄增长,年龄对储蓄的持有比例的影响不显著,对股票的持有比例影响显著,中年人持有股票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是陈学彬(2006)研究生命周期对居民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个人生命周期阶段拥有的金融资产呈现具有较长左拖尾的非对称型驼峰状,其峰值在退休前后达到;青年时期收入水平较低,财富积累较为缓慢,晚年消费对财富的依赖和消耗较快,决定了驼峰的非对称性。吴卫星和齐天翔(2007)对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组合时极少利用股票市场对其未来现金流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对冲, 也就是说,中国居民投资的生命周期效应不明显。邹红(2009)采用1170个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效应:即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家庭对股票的投资比重呈现驼峰状,并且老年人普遍属于风险厌恶型,对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偏低。卢家昌(2009)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居民的年龄与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负相关关系。
⑵财富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吴卫星(2007)、刘楹(2007)研究了财富对家庭参与风险市场可能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财富与居民参与股市的概率和深度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财富水平越高,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也越高。陈国进(2009)采用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 Probit 和 Tobit 模型分析了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财富效应明显:家庭拥有的财富越多参与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概率越高,并且投资于风险性金融资产比例越高。吴卫星(2010)的研究也发现财富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增加家庭参与投资的可能性,并且解释了在财富水平低的时候风险资产的持有率低的原因。
⑶人口统计特征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史代敏(2005)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对居民投资中的储蓄存款和股票所占份额影响显著:一般教育程度高家庭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更加丰富,即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持有储蓄的比例相对低,而股票的持有比例相对高。邹红(2010)通过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居民更高的教育程度促进了股市参与,与高中文化程度的居民相比,职业中学、大专、研究生学历居民的股市参与可能性更高。汪红驹(2006)通过实证发现居民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居民对储蓄的需求也越大。李涛(2009)基于2007年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对15个城市的居民投资行为的调查数据,发现居民的风险态度对其是否投资股票没有显著影响,他认为这是社会互动的影响。吴卫星(2011)将研究关注点转移到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对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投资者的健康状况不显著影响其参与股票市场和风险资产市场的决定,但影响家庭的股票或风险资产在总财富中的比重,健康状况不佳会导致这两个比重较低,而投资者风险态度和遗赠动机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健康风险的影响。
⑷社会互动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社会因素同样会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影响,因此国内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李涛(2006)研究了社会互动对家庭参与资本市场的影响,发现社会互动推动了个体当前和未来期望对资本市场投资项目的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遵循参考群体成员的投资选择所体现的社会规范来实现。李涛(2009)再次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利用 2007 年居民投资行为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由于社会互动的存在,导致居民风险态度对居民投资股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社会互动程度低的居民来说,居民的绝对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其参与股票市场的概率也越低。何兴强采用2004年广东省居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对居民的保险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本却推动了居民的保险购买。崔巍(2010)研究发现投资者的信任水平和投资收益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投资收益随着信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达到最高点后,随着信任水平的继续提高,投资收益会迅速下降,社会信任度低的投资个体,一般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比较低。
参考文献:
[1]易纲,宋旺.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 经济研究,2008(8): 4-15.
[2]刘楹.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5.
[3]孔丹凤,吉野直行. 中国家庭部门流量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分析[J]. 金融研究,
2010(3):24-33.
[4]李涛,郭杰. 风险态度与股票投资[J]. 经济研究,2009(2):58-63.
[5]李涛. 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J]. 经济研究,2006(8):45-57.
[6]汪红驹,张慧莲. 资产选择、风险偏好与储蓄存款需求[J].经济研究,2006 (6):48-54.
摘要:研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于当前正在寻求财产性收入增加、 金融改革和消费需求扩大突破口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家庭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回顾,为家庭金融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随着近年来家庭金融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对家庭金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是从国内的研究进展来看,此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其中,一方面是针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研究
刘楹(2007)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对各项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几点变化:储蓄存款的持有比例保持在 60%以上,股票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保险的持有比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还研究了制约我国金融资产配置发展的四个原因,分别是家庭的财产总量偏低,家庭所面临的收入风险逐渐加大,居民的金融意识淡薄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易纲(2008)研究了我国自 1991 年至 2007 年,16 年内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资产结构所带来的变化。对于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认为我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已经有所改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占国内金融资产的比率都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股票在国内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存在波动,但增长非常明显;非金融机构的负债中,贷款明显减少;保险准备金在国内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但规模仍然较小。孔丹凤(2010)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于1992年开始发布的资金流量金融表中的住户部门的流量金融资产年度数据,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量逐年上升。居民所持有的保险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依然是最大的。吴卫星(2010)利用2007年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对家庭投资行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金融资产的投资结构,利用Probit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存款、现金、股票和基金依然是家庭的主要投资对象。
二、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文献主要从生命周期、财富、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⑴生命周期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史代敏(2005)研究了年龄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发现家庭金融资产随着户主年龄增长,年龄对储蓄的持有比例的影响不显著,对股票的持有比例影响显著,中年人持有股票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是陈学彬(2006)研究生命周期对居民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个人生命周期阶段拥有的金融资产呈现具有较长左拖尾的非对称型驼峰状,其峰值在退休前后达到;青年时期收入水平较低,财富积累较为缓慢,晚年消费对财富的依赖和消耗较快,决定了驼峰的非对称性。吴卫星和齐天翔(2007)对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组合时极少利用股票市场对其未来现金流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对冲, 也就是说,中国居民投资的生命周期效应不明显。邹红(2009)采用1170个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效应:即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家庭对股票的投资比重呈现驼峰状,并且老年人普遍属于风险厌恶型,对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偏低。卢家昌(2009)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居民的年龄与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负相关关系。
⑵财富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吴卫星(2007)、刘楹(2007)研究了财富对家庭参与风险市场可能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财富与居民参与股市的概率和深度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财富水平越高,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也越高。陈国进(2009)采用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 Probit 和 Tobit 模型分析了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财富效应明显:家庭拥有的财富越多参与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概率越高,并且投资于风险性金融资产比例越高。吴卫星(2010)的研究也发现财富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增加家庭参与投资的可能性,并且解释了在财富水平低的时候风险资产的持有率低的原因。
⑶人口统计特征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史代敏(2005)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对居民投资中的储蓄存款和股票所占份额影响显著:一般教育程度高家庭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更加丰富,即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持有储蓄的比例相对低,而股票的持有比例相对高。邹红(2010)通过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居民更高的教育程度促进了股市参与,与高中文化程度的居民相比,职业中学、大专、研究生学历居民的股市参与可能性更高。汪红驹(2006)通过实证发现居民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居民对储蓄的需求也越大。李涛(2009)基于2007年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对15个城市的居民投资行为的调查数据,发现居民的风险态度对其是否投资股票没有显著影响,他认为这是社会互动的影响。吴卫星(2011)将研究关注点转移到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对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投资者的健康状况不显著影响其参与股票市场和风险资产市场的决定,但影响家庭的股票或风险资产在总财富中的比重,健康状况不佳会导致这两个比重较低,而投资者风险态度和遗赠动机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健康风险的影响。
⑷社会互动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社会因素同样会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影响,因此国内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李涛(2006)研究了社会互动对家庭参与资本市场的影响,发现社会互动推动了个体当前和未来期望对资本市场投资项目的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遵循参考群体成员的投资选择所体现的社会规范来实现。李涛(2009)再次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利用 2007 年居民投资行为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由于社会互动的存在,导致居民风险态度对居民投资股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社会互动程度低的居民来说,居民的绝对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其参与股票市场的概率也越低。何兴强采用2004年广东省居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对居民的保险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本却推动了居民的保险购买。崔巍(2010)研究发现投资者的信任水平和投资收益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投资收益随着信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达到最高点后,随着信任水平的继续提高,投资收益会迅速下降,社会信任度低的投资个体,一般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比较低。
参考文献:
[1]易纲,宋旺.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 经济研究,2008(8): 4-15.
[2]刘楹.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5.
[3]孔丹凤,吉野直行. 中国家庭部门流量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分析[J]. 金融研究,
2010(3):24-33.
[4]李涛,郭杰. 风险态度与股票投资[J]. 经济研究,2009(2):58-63.
[5]李涛. 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J]. 经济研究,2006(8):45-57.
[6]汪红驹,张慧莲. 资产选择、风险偏好与储蓄存款需求[J].经济研究,2006 (6):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