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卓娅老师在《“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一文中,写道“共同学习的良好习惯”比“常规”更重要。许老师认为“要让孩子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良性氛围下帮助幼儿建立常规,他们才能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秩序感”。结合近两年来我们深入研究的游戏指导工作,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尊重、适合幼儿的发展为前提,对如何建立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游戏规则,在本学期的游戏指导中我们有了自己想法和做法。
众所周知,幼儿游戏的主题、内容、空间设置等都是随着幼儿兴趣而发展变化的,一些细微的游戏规则当然也会随之变化。我们本着许老师提出的“‘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这一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游戏的特点,和幼儿游戏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在规则上进行调整,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充分发挥游戏的实效性。对于游戏规则的调整,我们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简单、有效且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方法。
一、标记引导,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
小班的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反复摆弄操作材料,可是他们整理材料的能力是极差的,他们还没有整理材料的常规意识。在小班初期,我们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时,经常会看到“娃娃家”“菜场”等游戏区域的材料被弄得一片狼藉,而教师在一旁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会反复提醒孩子“要把物品摆放整齐了”,可最后不得不亲自动手将各类游戏材料放好才算了事。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很多的“标记”,让“标记”来引导幼儿养成主动、有序的整理习惯。如在“娃娃家”,我们分别设计了幼儿能清晰辨出的锅、碗、瓢、盆的标记;抹布、扫帚、拖把的标记;娃娃睡觉头朝向的标记;衣柜的标记;各类清洁用品的标记;等等,将不同的标记分别贴在对应需要整理摆放的位置。有了标记以后,以往教师费力费心、幼儿枯燥盲目的整理环节,成了孩子们快乐游戏的一部分,变被动为主动,变杂乱为有序,幼儿整理材料的良好常规就在这些小标记的作用下悄然形成。
二、材料暗示,满足幼儿的操作想象
记得“小吃街”开张时,大家都想去“小吃街”“尝尝鲜”,可游戏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多人要忙着去排队领钱、购买小吃,“服务质量”势必会降低,游戏中幼儿的操作想象、语言交流基本没有了。面对这样的游戏场景,靠教师的三令五申来强调游戏要求,效果不会明显。那么怎么做才能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使孩子们投入在自然有序的游戏状态中呢?结合我们对游戏现场的观察,针对孩子们爱操作的特点,我们组织孩子们围绕服务员的工作展开谈话,确定需要增添哪些操作材料。于是大家一起抽时间制作了一些操作材料,如夹子、防烫手套等。相信有了这些操作材料,孩子们会更投入、更快乐。
又一次游戏开始了,我发现他们很喜欢这些新添的材料:夹子夹面包很慢,但他们很耐心;装口袋的时候必须双手配合协调才能装进去,他们也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尝试着,因为这样才卫生;防烫手套戴了手指不灵活,但他们也努力遵守着这项规则,因为他们进入了情景:怕小手烫着了。而原本急于要拿到食物的小客人,现在也会比较安静地站在一旁耐心等待,看着服务员有序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有时看到服务员在装口袋不顺利的时候,还会伸出小手帮着张开口袋。而排在队伍后面的孩子,他们看到前面的客人要等一些时间才能买好东西,索性离开了小吃街,先去别的游戏了。看来他们还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游戏时间呢!在这次游戏中,正是这些操作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想象,让他们获得了更愉快的游戏体验,让原本喧闹杂乱的游戏场景变得自然而生动。
三、后果体验,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整
班中开设了“大大小小鞋子店”的游戏,孩子们可以体会穿上大鞋或小鞋后走路的不同感受,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平时就爱穿爸爸妈妈大鞋子的爱好。游戏中,孩子们都去买了鞋子,不管是高跟鞋还是平底鞋,不管是爸爸的大皮鞋还是北京老布鞋,都被销售一空。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们买了新鞋,自己原来的鞋就不当回事了,换了新鞋以后,对自己的鞋不管不顾,活动室中到处都有鞋子。游戏中怎么处理这些换下的鞋子?游戏结束后换回的鞋子要怎么摆?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涉及每一个游戏的孩子,游戏结束时,他们把鞋换回来的时候,一定会去找自己的鞋。因此,这个问题可以放在幼儿的游戏体验之后,由幼儿间相互讨论、分享经验,从而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我首先在结束游戏前,提醒幼儿感受鞋子随处摆放的“乱”;然后引导部分幼儿体验找不到鞋的“苦”;最后鼓励幼儿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之后的游戏中,孩子们一次次相互提醒与调整,游戏中的活动室又恢复了以往的欢腾和有序。
四、顺水推舟,支持幼儿的大胆创新
在“蔬果舞会”单元活动中,我们开了个果汁店的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果汁粉(彩色泡沫纸剪成的细小粒子),当初共同商讨明确的规则:活动过程中要说清楚买哪一种果汁,不能随意将不同颜色的果汁混在一起。而玩着玩着就有孩子想到喝“混合果汁”,孩子们在游戏中能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这当然是好事儿。当老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我们就顺水推舟,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混合的果汁粉怎么處理?还可以将哪几种颜色的果汁粉混在一起?……就这样,果汁店游戏在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中生命力更加旺盛了。在下一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介绍着店里的新品种,果汁店生意兴隆,好不热闹。
今日再读文章《“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我颇感欣慰,因为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我能以“满足幼儿需要”为前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并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秩序感。在幼儿游戏的规则指导中,不管是标记引导法、材料暗示法,还是后果体验法和顺水推舟法,我始终能支持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使游戏的规则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江苏]
众所周知,幼儿游戏的主题、内容、空间设置等都是随着幼儿兴趣而发展变化的,一些细微的游戏规则当然也会随之变化。我们本着许老师提出的“‘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这一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游戏的特点,和幼儿游戏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在规则上进行调整,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充分发挥游戏的实效性。对于游戏规则的调整,我们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简单、有效且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方法。
一、标记引导,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
小班的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反复摆弄操作材料,可是他们整理材料的能力是极差的,他们还没有整理材料的常规意识。在小班初期,我们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时,经常会看到“娃娃家”“菜场”等游戏区域的材料被弄得一片狼藉,而教师在一旁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会反复提醒孩子“要把物品摆放整齐了”,可最后不得不亲自动手将各类游戏材料放好才算了事。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很多的“标记”,让“标记”来引导幼儿养成主动、有序的整理习惯。如在“娃娃家”,我们分别设计了幼儿能清晰辨出的锅、碗、瓢、盆的标记;抹布、扫帚、拖把的标记;娃娃睡觉头朝向的标记;衣柜的标记;各类清洁用品的标记;等等,将不同的标记分别贴在对应需要整理摆放的位置。有了标记以后,以往教师费力费心、幼儿枯燥盲目的整理环节,成了孩子们快乐游戏的一部分,变被动为主动,变杂乱为有序,幼儿整理材料的良好常规就在这些小标记的作用下悄然形成。
二、材料暗示,满足幼儿的操作想象
记得“小吃街”开张时,大家都想去“小吃街”“尝尝鲜”,可游戏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多人要忙着去排队领钱、购买小吃,“服务质量”势必会降低,游戏中幼儿的操作想象、语言交流基本没有了。面对这样的游戏场景,靠教师的三令五申来强调游戏要求,效果不会明显。那么怎么做才能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使孩子们投入在自然有序的游戏状态中呢?结合我们对游戏现场的观察,针对孩子们爱操作的特点,我们组织孩子们围绕服务员的工作展开谈话,确定需要增添哪些操作材料。于是大家一起抽时间制作了一些操作材料,如夹子、防烫手套等。相信有了这些操作材料,孩子们会更投入、更快乐。
又一次游戏开始了,我发现他们很喜欢这些新添的材料:夹子夹面包很慢,但他们很耐心;装口袋的时候必须双手配合协调才能装进去,他们也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尝试着,因为这样才卫生;防烫手套戴了手指不灵活,但他们也努力遵守着这项规则,因为他们进入了情景:怕小手烫着了。而原本急于要拿到食物的小客人,现在也会比较安静地站在一旁耐心等待,看着服务员有序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有时看到服务员在装口袋不顺利的时候,还会伸出小手帮着张开口袋。而排在队伍后面的孩子,他们看到前面的客人要等一些时间才能买好东西,索性离开了小吃街,先去别的游戏了。看来他们还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游戏时间呢!在这次游戏中,正是这些操作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想象,让他们获得了更愉快的游戏体验,让原本喧闹杂乱的游戏场景变得自然而生动。
三、后果体验,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整
班中开设了“大大小小鞋子店”的游戏,孩子们可以体会穿上大鞋或小鞋后走路的不同感受,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平时就爱穿爸爸妈妈大鞋子的爱好。游戏中,孩子们都去买了鞋子,不管是高跟鞋还是平底鞋,不管是爸爸的大皮鞋还是北京老布鞋,都被销售一空。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们买了新鞋,自己原来的鞋就不当回事了,换了新鞋以后,对自己的鞋不管不顾,活动室中到处都有鞋子。游戏中怎么处理这些换下的鞋子?游戏结束后换回的鞋子要怎么摆?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涉及每一个游戏的孩子,游戏结束时,他们把鞋换回来的时候,一定会去找自己的鞋。因此,这个问题可以放在幼儿的游戏体验之后,由幼儿间相互讨论、分享经验,从而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我首先在结束游戏前,提醒幼儿感受鞋子随处摆放的“乱”;然后引导部分幼儿体验找不到鞋的“苦”;最后鼓励幼儿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之后的游戏中,孩子们一次次相互提醒与调整,游戏中的活动室又恢复了以往的欢腾和有序。
四、顺水推舟,支持幼儿的大胆创新
在“蔬果舞会”单元活动中,我们开了个果汁店的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果汁粉(彩色泡沫纸剪成的细小粒子),当初共同商讨明确的规则:活动过程中要说清楚买哪一种果汁,不能随意将不同颜色的果汁混在一起。而玩着玩着就有孩子想到喝“混合果汁”,孩子们在游戏中能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这当然是好事儿。当老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我们就顺水推舟,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混合的果汁粉怎么處理?还可以将哪几种颜色的果汁粉混在一起?……就这样,果汁店游戏在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中生命力更加旺盛了。在下一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介绍着店里的新品种,果汁店生意兴隆,好不热闹。
今日再读文章《“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我颇感欣慰,因为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我能以“满足幼儿需要”为前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并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秩序感。在幼儿游戏的规则指导中,不管是标记引导法、材料暗示法,还是后果体验法和顺水推舟法,我始终能支持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使游戏的规则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