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立梅女士,早年在故宫博物院学习明清史,后在国家文物局从事中国文物对外交流工作。期间,组织、策划了几十个大型中国文物展。曾与各国相关机构合作,促成了多项文物研究和保护项目。2003年以来,主持筹建、开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组织策划了一批大型展览,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等。
本文介绍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一年多的实践。该馆在国际化进程中,以传播世界文明和艺术为宗旨,在开放办馆中形成了国际化团队,解决了没有藏品的难题。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该馆学习国际博物馆界的成功经验,以博物馆服务与经营相结合,逐步形成文化资本的浅层积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6年1月1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家以反映世界文明和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Beijing World Art Museum)。它以“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大众需求”为宗旨,在国际博物馆界的热情支持下,打破陈规,开放办馆,从展示世界文明和艺术、逐步积累和创造文化资本着手,步入探索之路。
打造交流平台 弥补稀缺资源
展示世界文明和艺术,需要十分丰厚的藏品积累。这恰恰是本馆乃至中国极为稀缺的资源。一个没有收藏的艺术馆如何解决展品问题?它能否生存、发展?曾是本馆筹建论证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对此,我们确定了以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为合作伙伴,建设一个中外文明的交流平台和世界艺术的展示窗口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体现着开放的意识、互惠互利的愿望以及精诚合作的态度,也符合国际化进程的节拍。
从2005年中国与法国开始互办文化年活动之后,各国文化涌入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2006中国意大利年、2006俄罗斯国家年、2006中印友好年、2007中法文化交流之春、2007西班牙文化年、2007中韩文化交流年接踵而至。这种持续升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各友好国家希望中国民众了解其民族文化的热切愿望,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时机。
本馆的开馆之作就是抓住了这一时机而取得成功。筹展之初,正值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与北京歌华集团签订长期合作的框架协议,意大利政府推进2006中国意大利年之际。我们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作为中国意大利年开幕展和世界艺术馆开馆展的提议,与意方一拍即合。
托斯卡纳地区文化局局长保卢奇教授曾长期支持中意文化交流,他从乌菲奇美术馆日益增加的中国观众流量,看到了来自东方的需求。他表示,一定要把该展筹办成一个最好的展览。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秘书长普鲁耶蒂教授说,意大利还从没有把自己文化史上最繁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到另一个国家直接展出过,“但这个遥远的国度——中国,不是普通的国家,它和意大利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这次展览将提供机会,使两国人民可以本着自己的历史,探索对方的文化。”
于是,意大利政府无偿地出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展”。该展以13—18世纪“人的镜像”为主线,精选了包括佛罗伦萨乌斐济美术馆、学院美术馆等十二个博物馆的八十件(组)展品,分别出自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二十余位艺术大师的佳作。其中,十一件是首次向世人展示。这些精心的挑选和慷慨的支持,确保了展品的一流水准。意方专家称该展在其国内也难以见到。2006年春,十二万观众从展览中首次较全面地得到了文艺复兴的视觉享受。
“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的成功,初显本馆的平台效应,也赢得了意大利文化部门对本馆的信任。继而,2006年秋,意大利十家博物馆与美国四家博物馆与我们共同推出了“伟大的世界文明”大型文物展;2007年春,中意共同主办的“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展”成为意大利年的精彩谢幕。
“伟大的世界文明”是本馆的基本陈列,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文明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通常,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展品都属自己的收藏。面对这样宏大的主题,别说在中国的博物馆没有可能,即使国外许多博物馆,也十分困难。然而,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这个国际博物馆界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上,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由欧美十四家博物馆的精诚合作得以实现。展览中的三百二十八件展品,为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8世纪的世界文化遗珍。其中包括雕塑、青铜器、壁画、陶器、珠宝等,不乏世界顶级珍品。其内容涵盖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美洲等六大古代文明。该展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呈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理解和借鉴,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中国民众的文化素质和促进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这个陈列从2006年9月28日开放,首期展出两年,随后的展品更替计划,已有多家博物馆表示热情支持。
开馆一年多来,我们先后自办、合办或承办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想象的时空——杰里·尤斯曼回顾展”等数十个各类展览。其中,与各国文化年相结合的项目,除上述之外,还有:2006中俄友好年:“现代俄罗斯大师双人展”、“游牧人的世界——俄国艺术家达西作品与西伯利亚的博物馆藏品联展”、“俄罗斯民族服饰展”;2007西班牙文化年:“300%,西班牙设计展”。这些展览既是本馆基本陈列的一个补充、外延和细化,也是本馆展览中常变常新、最为精彩、最富活力和吸引力的部分。
平台效应和各国积极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热切愿望,解决了本馆建设中难以逾越的展品难题。
建立国际化团队 确保强大的专业支持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对外展览交流以“输出”为主,很少“引入”。我们要长期大量地“引入”外国文明和艺术展览,缺乏经验,缺少精通世界艺术史与外国文物研究方面的专家。
对此,我们一方面不拘一格在国内外引进人才,以多种灵活的方式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担当顾问,另一方面我们也虚心向有“引进”外展经验的兄弟博物馆学习,汲取他们的先进经验。
同时,我们利用强有力的国际人脉关系,加强交流,积极联络,并以开放的意识、互利共赢的愿望、精诚合作的态度、孜孜追求的精神,以及不断取得的合作成果和成功范例,吸引和打动了各国的业内人士,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多层面的国际化合作团队。
本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成为这一国际团队交流联系的一种比较集中的方式。2005年10月,我们以“世界艺术在中国”为主题,开办了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来自英、美、意、日等国和我国港澳地区的博物馆馆长和业内专家,就本馆基本陈列设计方案、各博物馆在2010年之前的展览交流项目以及博物馆教育工作进行了讨论。2006年的第二届论坛,仍以“世界艺术在中国”为主题,重点交流博物馆管理模式。这一论坛为我们把握博物馆发展趋势、促使馆际交流、虚心向国内外同行学习、提升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4月10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个由社科、文博、艺术、宣传、教育领域二十八位一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对本馆的业务发展处于较高的学术和艺术水准起到保障作用。
这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教育的责任、对传播精神文明的义务,热情地为本馆建设建言献策,从学术和业务上给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特展和基本陈列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同时,专家们对于能够参与向中国观众介绍他们所熟知、所研究的艺术专题,富有热情。尤其是中国学者和艺术家,终于有机会在国内用实物向同行和学生们介绍世界艺术珍品,十分积极、投入。本馆开办的各类讲座,正是他们的学识和影响力使得我们能容纳近三百人的报告厅场场爆满。不少专家还不辞劳苦,多次通过传播媒体向公众宣传我们的展览和世界艺术知识。他们是本馆一支高、精、尖的编外人才群体。
我们还有一支近百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并没有因为业余奉献、不索报酬而对工作有丝毫懈怠,而是以自己无私、热情、翔实而又生动的导览服务,成为本馆备受观众赞赏的亮点之一。
总之,在人才和专业队伍问题上,我们摈弃了传统的单位意识和人事制度,打破了行政区划和行业条块的无形阻隔,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国际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我们的工作。国内外专家和多方人士的鼎力相助,使我们这个建立仅一年多的新馆,在业务人员不足二十人的情况下,把展览和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好戏连台。
对此,国际同行惊叹不已,纷纷表示愿与我馆长期合作。国内同行充分肯定我们相继推出的“热点展览”,使国内类似展览受到思想和概念性的冲击,还使诸如博物馆与艺术、如何办艺术展览、艺术展览与艺术教育、艺术展览的策划及设计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这些冲击和讨论正推动着中国博物馆建设的进步和层次的提升。这些展览,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和形式,吸引着不同的受众。2006年,本馆的各类展览共接待观众达四十七万余人。许多观众更是直接地赞叹道:要看好展览,就到世纪坛。
创造文化资本 争取可续发展
我馆属于差额拨款单位,政府拨款不足维持基本运行,资金问题十分严重。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却要选择以举办引进高品质展览为主的业务方向,无疑选择了挑战。
我们在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支持的同时,特别注重汲取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经验,加强经营管理及能力,创造文化资本,保持可续发展的活力。
面对市场经济,中国博物馆界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文补文”、“以文养文”经营活动,在争论不休中跨入本世纪。之后,有关博物馆与第三产业、与文化产业及文化创业产业的关系和定位,依然在讨论中。这些争执,主要是因博物馆的公益性质、非营利性质与经营行为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而引起。
考察发达国家,一些滋生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博物馆群体,坚持公益性质,并没有影响其经营,并有系统的营销套路;坚持非营利性质,并不影响其在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服务中,寻求社会的经济回报。我们认为:经营管理是博物馆管理的有机部分,将社会服务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是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克服对博物馆非营利性质和公益事业性质的片面理解,加强经营意识和自我造血功能,在困境中寻求发展。博物馆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应该体现在其产品——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全过程,体现在博物馆管理之中。
因此,我们将服务与经营相结合,引进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模式,从宣传广告、市场营销、产品维护、成本预测及决策分析诸方面对我们的各类“产品”实施管理。也正是在这种管理之中,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明确方向,追求经营的具体目标,达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效应。
比如,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时,让更多的观众分享到这一艺术盛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为此,我们投放大量的广告和宣传,向尽可能多的公众告知展览信息;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出相应的票务政策,以数字预览、现场讲解、语音导览、专题讲座实施服务;还提供了大量的宣传折页和衍生品免费发送或由人选购;为了保证参观质量,我们还在人流较为集中的时间段里进行人流控制和合理分流。这些细致的安排和管理,构成了整个展览珍贵的展品、一流的设计制作、一流的服务的综合品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该展投资约一千五百万元人民币,由于采取多种灵活的营销推广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经营收入达到总费用的37.98%,加上政府拨款(35.6%)和社会赞助(26.4%),使这个国内罕见的大型引进展达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赢余。
展览是产品,需要精心打造和经营。除限于馆内的经营之外,我馆已与兄弟馆联手形成联展馆线。由本馆和浙江省文物局合作,分别在北京、杭州举办的“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展”,今年已初见成效。我馆还将与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联展,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营模式。
展览也是资源,需要开发利用。其所包含的文化、艺术元素,是可资开发的稀有资源。我们从展览服务和宣传的角度,十分重视这一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每一项展览,都会根据展览特色、受众群体进行专题研究,反复讨论,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衍生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从莫奈到毕加索”的展览中,这些衍生品的销售额占门票收入的四五成。这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可以有可观的收入填补展览经费的缺额。
展览的美誉度,也是重要的资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的品质和社会影响也吸引了企业家的关注。该展共募集社会赞助资金近四百万元人民币。周凯旋基金会、创维电视、中国国际货运航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NEC手机为展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馆长亲自主阵的集资工作,在2006年共募集资金五百一十万元,这项工作,既证实了在中国募集资金的可能性,也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其艰巨性。在此经验基础上,我们将从突击性专题募集转向有效机制之下的长期运作;从主要依靠社会资源,逐步转向靠市场操作、由专业公司代理的方向发展。
围绕展览的服务和经营,是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各类为观众喜爱的售品,是对展览信息和影响的最好传播。展览的语音导览,既为喜好独自欣赏展览的观众提供了详细生动的介绍,也使展览获得收益。本馆的会员制,也是针对一些经常来馆的观众设计的优惠政策。会员们可以享受馆内参观、购物优惠,及时得到展览资讯和教育讲座信息。
此外,我们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办了“亲子班”活动。每逢周末,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一同参观,一同听课,一同动手制作与参观内容相关的手工作业或美术习作,一同听辅导员的点评,欣赏自己的作品。家长呵护了孩子的出行,引导着孩子的见识,孩子的兴趣也感染并吸引着家长的参与。这种充分利用展览资源,通过儿童带动家庭的艺术知识普及的办法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也为本馆培养了一批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稳定的观众群体。
在此一系列的努力下,2006年,本馆门票收入一千一百二十七万元;商品收入四百二十三万元;展场收入五百零八万元;语音导览收入四十二万元。本馆经营收入和社会赞助收入占全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二,这使得我们在运行初年达到收支平衡。
总之,本着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理念,我们以展览的内涵为资源,对展览及展览服务、展览衍生品,作为产品来策划、设计、实施、管理,逐步体现出本馆文化资本在浅层意义上的积累。我们还处在对一些成功博物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模仿阶段。我们将继续以开放、创新的理念,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窗口作用,运用好国际资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国博物馆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介绍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一年多的实践。该馆在国际化进程中,以传播世界文明和艺术为宗旨,在开放办馆中形成了国际化团队,解决了没有藏品的难题。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该馆学习国际博物馆界的成功经验,以博物馆服务与经营相结合,逐步形成文化资本的浅层积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6年1月1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家以反映世界文明和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Beijing World Art Museum)。它以“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大众需求”为宗旨,在国际博物馆界的热情支持下,打破陈规,开放办馆,从展示世界文明和艺术、逐步积累和创造文化资本着手,步入探索之路。
打造交流平台 弥补稀缺资源
展示世界文明和艺术,需要十分丰厚的藏品积累。这恰恰是本馆乃至中国极为稀缺的资源。一个没有收藏的艺术馆如何解决展品问题?它能否生存、发展?曾是本馆筹建论证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对此,我们确定了以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为合作伙伴,建设一个中外文明的交流平台和世界艺术的展示窗口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体现着开放的意识、互惠互利的愿望以及精诚合作的态度,也符合国际化进程的节拍。
从2005年中国与法国开始互办文化年活动之后,各国文化涌入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2006中国意大利年、2006俄罗斯国家年、2006中印友好年、2007中法文化交流之春、2007西班牙文化年、2007中韩文化交流年接踵而至。这种持续升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各友好国家希望中国民众了解其民族文化的热切愿望,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时机。
本馆的开馆之作就是抓住了这一时机而取得成功。筹展之初,正值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与北京歌华集团签订长期合作的框架协议,意大利政府推进2006中国意大利年之际。我们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作为中国意大利年开幕展和世界艺术馆开馆展的提议,与意方一拍即合。
托斯卡纳地区文化局局长保卢奇教授曾长期支持中意文化交流,他从乌菲奇美术馆日益增加的中国观众流量,看到了来自东方的需求。他表示,一定要把该展筹办成一个最好的展览。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秘书长普鲁耶蒂教授说,意大利还从没有把自己文化史上最繁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到另一个国家直接展出过,“但这个遥远的国度——中国,不是普通的国家,它和意大利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这次展览将提供机会,使两国人民可以本着自己的历史,探索对方的文化。”
于是,意大利政府无偿地出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展”。该展以13—18世纪“人的镜像”为主线,精选了包括佛罗伦萨乌斐济美术馆、学院美术馆等十二个博物馆的八十件(组)展品,分别出自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二十余位艺术大师的佳作。其中,十一件是首次向世人展示。这些精心的挑选和慷慨的支持,确保了展品的一流水准。意方专家称该展在其国内也难以见到。2006年春,十二万观众从展览中首次较全面地得到了文艺复兴的视觉享受。
“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的成功,初显本馆的平台效应,也赢得了意大利文化部门对本馆的信任。继而,2006年秋,意大利十家博物馆与美国四家博物馆与我们共同推出了“伟大的世界文明”大型文物展;2007年春,中意共同主办的“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展”成为意大利年的精彩谢幕。
“伟大的世界文明”是本馆的基本陈列,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文明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通常,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展品都属自己的收藏。面对这样宏大的主题,别说在中国的博物馆没有可能,即使国外许多博物馆,也十分困难。然而,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这个国际博物馆界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上,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由欧美十四家博物馆的精诚合作得以实现。展览中的三百二十八件展品,为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8世纪的世界文化遗珍。其中包括雕塑、青铜器、壁画、陶器、珠宝等,不乏世界顶级珍品。其内容涵盖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美洲等六大古代文明。该展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呈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理解和借鉴,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中国民众的文化素质和促进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这个陈列从2006年9月28日开放,首期展出两年,随后的展品更替计划,已有多家博物馆表示热情支持。
开馆一年多来,我们先后自办、合办或承办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想象的时空——杰里·尤斯曼回顾展”等数十个各类展览。其中,与各国文化年相结合的项目,除上述之外,还有:2006中俄友好年:“现代俄罗斯大师双人展”、“游牧人的世界——俄国艺术家达西作品与西伯利亚的博物馆藏品联展”、“俄罗斯民族服饰展”;2007西班牙文化年:“300%,西班牙设计展”。这些展览既是本馆基本陈列的一个补充、外延和细化,也是本馆展览中常变常新、最为精彩、最富活力和吸引力的部分。
平台效应和各国积极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热切愿望,解决了本馆建设中难以逾越的展品难题。
建立国际化团队 确保强大的专业支持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对外展览交流以“输出”为主,很少“引入”。我们要长期大量地“引入”外国文明和艺术展览,缺乏经验,缺少精通世界艺术史与外国文物研究方面的专家。
对此,我们一方面不拘一格在国内外引进人才,以多种灵活的方式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担当顾问,另一方面我们也虚心向有“引进”外展经验的兄弟博物馆学习,汲取他们的先进经验。
同时,我们利用强有力的国际人脉关系,加强交流,积极联络,并以开放的意识、互利共赢的愿望、精诚合作的态度、孜孜追求的精神,以及不断取得的合作成果和成功范例,吸引和打动了各国的业内人士,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多层面的国际化合作团队。
本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成为这一国际团队交流联系的一种比较集中的方式。2005年10月,我们以“世界艺术在中国”为主题,开办了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来自英、美、意、日等国和我国港澳地区的博物馆馆长和业内专家,就本馆基本陈列设计方案、各博物馆在2010年之前的展览交流项目以及博物馆教育工作进行了讨论。2006年的第二届论坛,仍以“世界艺术在中国”为主题,重点交流博物馆管理模式。这一论坛为我们把握博物馆发展趋势、促使馆际交流、虚心向国内外同行学习、提升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4月10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个由社科、文博、艺术、宣传、教育领域二十八位一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对本馆的业务发展处于较高的学术和艺术水准起到保障作用。
这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教育的责任、对传播精神文明的义务,热情地为本馆建设建言献策,从学术和业务上给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特展和基本陈列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同时,专家们对于能够参与向中国观众介绍他们所熟知、所研究的艺术专题,富有热情。尤其是中国学者和艺术家,终于有机会在国内用实物向同行和学生们介绍世界艺术珍品,十分积极、投入。本馆开办的各类讲座,正是他们的学识和影响力使得我们能容纳近三百人的报告厅场场爆满。不少专家还不辞劳苦,多次通过传播媒体向公众宣传我们的展览和世界艺术知识。他们是本馆一支高、精、尖的编外人才群体。
我们还有一支近百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并没有因为业余奉献、不索报酬而对工作有丝毫懈怠,而是以自己无私、热情、翔实而又生动的导览服务,成为本馆备受观众赞赏的亮点之一。
总之,在人才和专业队伍问题上,我们摈弃了传统的单位意识和人事制度,打破了行政区划和行业条块的无形阻隔,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国际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我们的工作。国内外专家和多方人士的鼎力相助,使我们这个建立仅一年多的新馆,在业务人员不足二十人的情况下,把展览和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好戏连台。
对此,国际同行惊叹不已,纷纷表示愿与我馆长期合作。国内同行充分肯定我们相继推出的“热点展览”,使国内类似展览受到思想和概念性的冲击,还使诸如博物馆与艺术、如何办艺术展览、艺术展览与艺术教育、艺术展览的策划及设计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这些冲击和讨论正推动着中国博物馆建设的进步和层次的提升。这些展览,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和形式,吸引着不同的受众。2006年,本馆的各类展览共接待观众达四十七万余人。许多观众更是直接地赞叹道:要看好展览,就到世纪坛。
创造文化资本 争取可续发展
我馆属于差额拨款单位,政府拨款不足维持基本运行,资金问题十分严重。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却要选择以举办引进高品质展览为主的业务方向,无疑选择了挑战。
我们在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支持的同时,特别注重汲取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经验,加强经营管理及能力,创造文化资本,保持可续发展的活力。
面对市场经济,中国博物馆界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文补文”、“以文养文”经营活动,在争论不休中跨入本世纪。之后,有关博物馆与第三产业、与文化产业及文化创业产业的关系和定位,依然在讨论中。这些争执,主要是因博物馆的公益性质、非营利性质与经营行为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而引起。
考察发达国家,一些滋生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博物馆群体,坚持公益性质,并没有影响其经营,并有系统的营销套路;坚持非营利性质,并不影响其在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服务中,寻求社会的经济回报。我们认为:经营管理是博物馆管理的有机部分,将社会服务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是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克服对博物馆非营利性质和公益事业性质的片面理解,加强经营意识和自我造血功能,在困境中寻求发展。博物馆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应该体现在其产品——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全过程,体现在博物馆管理之中。
因此,我们将服务与经营相结合,引进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模式,从宣传广告、市场营销、产品维护、成本预测及决策分析诸方面对我们的各类“产品”实施管理。也正是在这种管理之中,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明确方向,追求经营的具体目标,达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效应。
比如,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时,让更多的观众分享到这一艺术盛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为此,我们投放大量的广告和宣传,向尽可能多的公众告知展览信息;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出相应的票务政策,以数字预览、现场讲解、语音导览、专题讲座实施服务;还提供了大量的宣传折页和衍生品免费发送或由人选购;为了保证参观质量,我们还在人流较为集中的时间段里进行人流控制和合理分流。这些细致的安排和管理,构成了整个展览珍贵的展品、一流的设计制作、一流的服务的综合品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该展投资约一千五百万元人民币,由于采取多种灵活的营销推广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经营收入达到总费用的37.98%,加上政府拨款(35.6%)和社会赞助(26.4%),使这个国内罕见的大型引进展达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赢余。
展览是产品,需要精心打造和经营。除限于馆内的经营之外,我馆已与兄弟馆联手形成联展馆线。由本馆和浙江省文物局合作,分别在北京、杭州举办的“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展”,今年已初见成效。我馆还将与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联展,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营模式。
展览也是资源,需要开发利用。其所包含的文化、艺术元素,是可资开发的稀有资源。我们从展览服务和宣传的角度,十分重视这一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每一项展览,都会根据展览特色、受众群体进行专题研究,反复讨论,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衍生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从莫奈到毕加索”的展览中,这些衍生品的销售额占门票收入的四五成。这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可以有可观的收入填补展览经费的缺额。
展览的美誉度,也是重要的资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的品质和社会影响也吸引了企业家的关注。该展共募集社会赞助资金近四百万元人民币。周凯旋基金会、创维电视、中国国际货运航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NEC手机为展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馆长亲自主阵的集资工作,在2006年共募集资金五百一十万元,这项工作,既证实了在中国募集资金的可能性,也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其艰巨性。在此经验基础上,我们将从突击性专题募集转向有效机制之下的长期运作;从主要依靠社会资源,逐步转向靠市场操作、由专业公司代理的方向发展。
围绕展览的服务和经营,是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各类为观众喜爱的售品,是对展览信息和影响的最好传播。展览的语音导览,既为喜好独自欣赏展览的观众提供了详细生动的介绍,也使展览获得收益。本馆的会员制,也是针对一些经常来馆的观众设计的优惠政策。会员们可以享受馆内参观、购物优惠,及时得到展览资讯和教育讲座信息。
此外,我们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办了“亲子班”活动。每逢周末,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一同参观,一同听课,一同动手制作与参观内容相关的手工作业或美术习作,一同听辅导员的点评,欣赏自己的作品。家长呵护了孩子的出行,引导着孩子的见识,孩子的兴趣也感染并吸引着家长的参与。这种充分利用展览资源,通过儿童带动家庭的艺术知识普及的办法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也为本馆培养了一批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稳定的观众群体。
在此一系列的努力下,2006年,本馆门票收入一千一百二十七万元;商品收入四百二十三万元;展场收入五百零八万元;语音导览收入四十二万元。本馆经营收入和社会赞助收入占全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二,这使得我们在运行初年达到收支平衡。
总之,本着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理念,我们以展览的内涵为资源,对展览及展览服务、展览衍生品,作为产品来策划、设计、实施、管理,逐步体现出本馆文化资本在浅层意义上的积累。我们还处在对一些成功博物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模仿阶段。我们将继续以开放、创新的理念,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窗口作用,运用好国际资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国博物馆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