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主要指在学业基础、学习行为倾向、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学习心理、学习品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这部分学生。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学习上或身边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身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研究,普通高中学困生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我校招收的这些“线下生”大约有350名(占70%)可以定性为学困生。因此我们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而对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培养新世纪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接班人意义更为重大。通过调查研究和观察总结,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心理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在他们的学习中为了理想而学习的占28%左右、为考大学而学习的却不足15%、为有个好工作的占到45%左右、而没有目的的则占12%以上;由此可知:学困生中拥有明确的、占主导性的学习目的基本没有形成甚至没有。正是由于这种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占据支配地位,因此在他们的心理上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有很多人认为是替家长学、替老师学,有的甚至提出家中什么都有了,我这么辛苦的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问题。这种模糊的学习意识,自然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因素,造成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学习成绩差的结果。在此我自然而然想到了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也希望它能激励我们前行。
二、自信心不足(占80%),“自卑心”、“逆反心”强。
目前的学校教育,都是逐章逐节的累进式教学,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根据全班的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的,而任何一个班的同学在学习上绝对不会大家都一样好,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必然会出现有一部分同学“吃不饱”,但这部分同学往往比较自觉,课余时间会自己想法加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透”,这部分同学往往基础差,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在课余时间补上,而教师不可能等到它们全部都“吃透”后再讲新课,所以容易欠帐,日积月累,他们就会因欠帐太多或接受知识太慢,跟不上班级课程进度;造成基础没打好,旧知识没学会,新知识又接踵而至。他们认为努力了但无功,反正跟不上,因而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学习越来越失去信心。同时,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很差,自律能力也很差,又加之班主任工作通常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抓到差生的一点不足,往往就采取简单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的少、批评的多,对各位同学的表现处理的不公平,觉得受批评的总是我,而表扬、奖励总是与己无缘。逐渐的就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要么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学习上、班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应付心理或无所谓的心态。要么就破罐子破摔,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把旷课习以为常,有时还会通过捣乱破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应付学习应付考试,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经常与老师、班干部顶撞、拌嘴,有时还会对优生讽刺、挖苦、打击,丧失了集体荣誉感;情绪上消极对立,行为上自我放纵,对班规校规漠不关心,直至形成“宠辱不惊”的心理。
三、自律能力差,学习一般呈被动状态。
学困生往往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往往学习责任感已消失,认为有些人学习也不好,不是我一个人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思想上不求进取;但是它们在老师或家长的教育下,在一些先进事迹和部分同学不断取得好成绩的引导下,也经常会表现出“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增强自身能力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律能力差,心境好时雄心勃勃,坚持不到半天,便打退堂鼓;所以往往学习反反复复、时断时续,情绪容易波动,意志力薄弱,易受他人影响。
由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刻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而怕动脑筋,得过且过,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他人而学习;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较普遍,由于学习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主动思维的条件没有形成,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认为就是再努力也赶不上,与其努力后没有效果不如将这部分时间花到自己喜欢的爱好上,于是在学习中他们昏头昏脑,在下课后精神焕发,乃至在抽烟、上网、打游戏中找到寄托,全身心投入,流连忘返。渐渐地脱离学习的主业,将精力转移到非学习上,继而形成厌学心理。
四、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学习心理、学习品质都欠佳。
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较差,因而学习上总是呈被动状态,没有较好的学习品质,也没有坚强的心理防线,大部分认为自己学习不认真、不努力(占到问卷调查的90%以上);更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70%以上的人从来没有和老师交流过学习方法,课外学习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占60%左右。所以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家长强化,共同引导和帮助。但时至今日,在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影响下,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同化下,很多时候老师不愿放手去做、也不敢放手去管,加之教师与家长缺乏默契的配合,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表现在家庭教育水平高点的孩子身上则只是不学,但品质没什么大碍,家庭教育水平差的孩子就麻烦,不学也就罢了,更有甚者打架滋事,扰乱班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搞的老师苦不堪言,无力以对。
五、对学习的焦虑、紧张,心理有轻微的疲劳感,进取心不足。
通过对500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整理,发现学困生基本有350名,而上面三种症状分别占70%以上、80%以上和占70%左右,對学习的现状很担忧的更是占到90%以上。这些都说明他们对现实的压迫感是很敏感的,但又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正面的认识,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家长、乃至心理干预部门的积极辅导和大力帮助。
当然,学困生的心理也有他们的积极的一面,主要分为:(1)自尊心强;他们表面上自卑,但是最忌讳别人瞧不起他,听到批评或指责后,一般不会轻易服气。由此可见,他们并没有完全自暴自弃,而是期待着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期待着老师和家长在思想上的尊重。(2)自我表现力很强:他们大多在学习成绩上表现的无所谓,但他们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拉了班级的后腿,常常通过“标新立异”来表现自己。这种自我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尊自强的心理暗示,是把这种表现看成赢得地位和尊严的源泉。(3)有进取心;他们也有求知欲,也想上进,因为没有人愿意当后进、当差生。但如何教育,怎么教育也是个难题,尤其是把他们的上进心激发出来。我们也看到听到了好多激将法,但很难说是否有效,使用不当还会造成遗憾,因而显得束手无策,仍需大家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差生心理与教育》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 ;
2、《论学习困难的界定方法和基本类型 》 张舒哲;
3、《心理发展教育 》 1994年第2期。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学习上或身边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身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研究,普通高中学困生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我校招收的这些“线下生”大约有350名(占70%)可以定性为学困生。因此我们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而对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培养新世纪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接班人意义更为重大。通过调查研究和观察总结,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心理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在他们的学习中为了理想而学习的占28%左右、为考大学而学习的却不足15%、为有个好工作的占到45%左右、而没有目的的则占12%以上;由此可知:学困生中拥有明确的、占主导性的学习目的基本没有形成甚至没有。正是由于这种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占据支配地位,因此在他们的心理上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有很多人认为是替家长学、替老师学,有的甚至提出家中什么都有了,我这么辛苦的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问题。这种模糊的学习意识,自然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因素,造成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学习成绩差的结果。在此我自然而然想到了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也希望它能激励我们前行。
二、自信心不足(占80%),“自卑心”、“逆反心”强。
目前的学校教育,都是逐章逐节的累进式教学,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根据全班的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的,而任何一个班的同学在学习上绝对不会大家都一样好,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必然会出现有一部分同学“吃不饱”,但这部分同学往往比较自觉,课余时间会自己想法加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透”,这部分同学往往基础差,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在课余时间补上,而教师不可能等到它们全部都“吃透”后再讲新课,所以容易欠帐,日积月累,他们就会因欠帐太多或接受知识太慢,跟不上班级课程进度;造成基础没打好,旧知识没学会,新知识又接踵而至。他们认为努力了但无功,反正跟不上,因而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学习越来越失去信心。同时,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很差,自律能力也很差,又加之班主任工作通常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抓到差生的一点不足,往往就采取简单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的少、批评的多,对各位同学的表现处理的不公平,觉得受批评的总是我,而表扬、奖励总是与己无缘。逐渐的就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要么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学习上、班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应付心理或无所谓的心态。要么就破罐子破摔,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把旷课习以为常,有时还会通过捣乱破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应付学习应付考试,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经常与老师、班干部顶撞、拌嘴,有时还会对优生讽刺、挖苦、打击,丧失了集体荣誉感;情绪上消极对立,行为上自我放纵,对班规校规漠不关心,直至形成“宠辱不惊”的心理。
三、自律能力差,学习一般呈被动状态。
学困生往往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往往学习责任感已消失,认为有些人学习也不好,不是我一个人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思想上不求进取;但是它们在老师或家长的教育下,在一些先进事迹和部分同学不断取得好成绩的引导下,也经常会表现出“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增强自身能力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律能力差,心境好时雄心勃勃,坚持不到半天,便打退堂鼓;所以往往学习反反复复、时断时续,情绪容易波动,意志力薄弱,易受他人影响。
由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刻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而怕动脑筋,得过且过,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他人而学习;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较普遍,由于学习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主动思维的条件没有形成,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认为就是再努力也赶不上,与其努力后没有效果不如将这部分时间花到自己喜欢的爱好上,于是在学习中他们昏头昏脑,在下课后精神焕发,乃至在抽烟、上网、打游戏中找到寄托,全身心投入,流连忘返。渐渐地脱离学习的主业,将精力转移到非学习上,继而形成厌学心理。
四、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学习心理、学习品质都欠佳。
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较差,因而学习上总是呈被动状态,没有较好的学习品质,也没有坚强的心理防线,大部分认为自己学习不认真、不努力(占到问卷调查的90%以上);更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70%以上的人从来没有和老师交流过学习方法,课外学习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占60%左右。所以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家长强化,共同引导和帮助。但时至今日,在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影响下,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同化下,很多时候老师不愿放手去做、也不敢放手去管,加之教师与家长缺乏默契的配合,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表现在家庭教育水平高点的孩子身上则只是不学,但品质没什么大碍,家庭教育水平差的孩子就麻烦,不学也就罢了,更有甚者打架滋事,扰乱班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搞的老师苦不堪言,无力以对。
五、对学习的焦虑、紧张,心理有轻微的疲劳感,进取心不足。
通过对500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整理,发现学困生基本有350名,而上面三种症状分别占70%以上、80%以上和占70%左右,對学习的现状很担忧的更是占到90%以上。这些都说明他们对现实的压迫感是很敏感的,但又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正面的认识,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家长、乃至心理干预部门的积极辅导和大力帮助。
当然,学困生的心理也有他们的积极的一面,主要分为:(1)自尊心强;他们表面上自卑,但是最忌讳别人瞧不起他,听到批评或指责后,一般不会轻易服气。由此可见,他们并没有完全自暴自弃,而是期待着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期待着老师和家长在思想上的尊重。(2)自我表现力很强:他们大多在学习成绩上表现的无所谓,但他们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拉了班级的后腿,常常通过“标新立异”来表现自己。这种自我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尊自强的心理暗示,是把这种表现看成赢得地位和尊严的源泉。(3)有进取心;他们也有求知欲,也想上进,因为没有人愿意当后进、当差生。但如何教育,怎么教育也是个难题,尤其是把他们的上进心激发出来。我们也看到听到了好多激将法,但很难说是否有效,使用不当还会造成遗憾,因而显得束手无策,仍需大家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差生心理与教育》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 ;
2、《论学习困难的界定方法和基本类型 》 张舒哲;
3、《心理发展教育 》 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