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故乡,关于美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很多可以念叨、说道的东西在里面。也许关于故乡的记忆就是孩童时代的所谓“美食”带给的,也许对于美食的眷恋早就蘸满了乡愁……
而我,在几十年七弯八拐的人生旅途中,在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美食世界里,至今念念不忘、百吃不腻,认为天下美味不过如此的,应该就属远近闻名的客家传统佳肴——公馆扣肉了。
公馆是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管辖的一个古镇,有1400多年行政建制史,全镇10多万人,全部来自中原客家人后代。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集体迁居至此,民风剽悍,宗族观念极强。曲樟乡曾是公馆的一部分,清一色客家人,20世纪80年代才独立成乡,两地一脉相连,风土人情基本一样。曲樟乡除了客家土围屋闻名于世,曲樟猪肉也是地方一大特色。
大廉山脉梅嶂山村,地势陡峭,与六万大山余脉连为一体,交通殊为不便。农家“山猪”概用番薯、芋头、玉米、小米等粗粮,拌以麦糠、芋粳、薯藤喂养,大小“二师兄”们在农家院四周或躺或卧,或踱步或挠痒痒,渴了喝山泉,饿了到处拱菜根,山前屋后,水洼烂泥,皆是其打滚撒欢的乐园。这样子养出来的猪,体型瘦长结实,其肉白灼鲜香可口,制成扣肉炖蹄则嫩滑绵软,不油不腻,远近闻名。我在公馆中学求学时,一位来自民主革命家陈铭枢故乡——曲樟歧山背陈氏祠堂的学校大厨手艺精湛,刀工绝妙,尤擅扣肉制作,令我印象深刻。
我从小肠道虚弱,小命能侥幸活过来全靠一日数餐吃农家杂粮熬成的粗茶淡饭。因出生以来就病痛不断,打针吃药太多,早早就对大饥荒年代村人巴巴盼望的鸡鸭鱼肉没了胃口。可奇怪的是,我偏偏经不起公馆扣肉的香气诱惑,嗜之如命,无论肥瘦,闻味识香,食欲倍增,一顿饭居然可以连吃两大块扣肉!那时节,农村住校生普遍营养不良。饭量大的同学整天饿得嗷嗷叫,每顿甚至可以吃下一斤米饭!学校食堂统一用一个个筲箕大小的锑托,装上暗黄的陈年旧米,浇上水后放进一个大锅里蒸熟,均分成三角形小块,要吃多少就用饭票来换。分量严重不足,油水也远远不够。买菜时最盼望的是食堂阿姨能多舀一勺菜汁,浇在清汤寡水的菜叶上。如果偶尔碰上有扣肉供应,更是妙不可言。虽然食堂加工成的扣肉可是真薄,简直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但这对于我这个经常饿得眼发昏依然挑肥拣瘦的“马骝精”来说,已经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大餐了。
大伙或高或低地排着队打饭菜,都使劲踮着脚尖,眼尖的可以看见厨房灶台边,肥头大耳的陈氏大厨下身系一条脏兮兮的围裙,正在眯缝着细眼眉,拿一把寒光闪闪的剔骨利刃,在一大坨黄灿灿的坐臀肉(肥猪臀部肉,肥瘦相宜,滋味特别,是制作圆蹄扣肉的优质材料)上划来划去,一会儿一片片肥瘦相间的扣肉便切了下来,每一片顶上都连着香酥的肉皮,转眼间,一大坨肉变成了一片片扣肉,泡在一汪香喷喷的肉汁里。卖菜阿姨转身端来窗口,轻轻一顿,放声大喊:“香喷喷的扣肉啦,每块一元钱!”老天!每块一元!虽然食堂的饭菜价格我们都清楚不过,天天听得都腻了,但还是感到不可思议!那时,每人一周的伙食费不过五元,每周五天半时间只有五元菜钱啊,而现在一块扣肉就要一元钱!这餐吃了块扣肉解了馋,下顿吃什么?我们都禁不住诱惑,可又犹豫不决。最终,大多数同学还是吞着口水乖乖走到卖青菜的橱窗前,数着手里可怜的几张毛票,简单挑了两样素菜,怏怏离开。运气好的同学,碰上熟悉的阿姨在卖菜,阿姨趁着总务不注意,就偷偷从盛放扣肉的大盆里面使劲“掘”出一大勺带着几根肉丝的汁,快速“淘”在他的饭菜上,那个同学慌慌张张地快步走出饭堂,心里早就笑开了花。那顿饭必定鲜香无比。
我一直以为,扣肉这样的稀罕物只有陈氏大厨之类的师傅才能操弄。事实也证明,全镇每有红白喜事,基本上都要延请陈氏大厨到场掌勺。直到多年以后,有一年春节,我母亲居然亲自操刀,里外忙碌一番,一个人整出了几大盆圆蹄扣肉,让我们兄弟几个吃了個溜饱。我这才知道,只要有了原料,有了时间,有了闲情,有了心思,平民百姓也是可以整饬饕餮之宴啊。那年春节来临之前,母亲早早买得一大块本地猪优质坐臀肉,用须刨细细地把猪皮上的棕毛刮干净,接着将整坨肉放进大锅里煮个半生不熟,然后捞起沥干,猪皮朝下丢进烧得旺热的油锅里用文火炸个透彻。此时,韧性的猪皮已变得半金不黄,用大盆凉开水把坐臀肉浸没,泡个小半天,之后再捞出来,自然晾干。接着最重要也是最细致的工作开始了,母亲找来长长尖尖的金属织衣针,戴着老花眼镜,把整块坐臀肉的皮挨个密密戳一遍,一边戳一边用手往肉皮上抹蜂蜜及五香粉调成的混合物。在戳猪皮的过程中,落针时不能深也不能浅,深了戳到肥瘦相连的肉层里去了,就容易发生串味;浅了不能戳到肉皮底,蜂蜜、五香粉等不能很均匀地渗进肉皮里去,导致扣肉成品味道不平衡。经过这一番操作,再按纹理将坐臀肉切成肉分皮稍连的状态,终于可以装盆了。先是将炒得香喷喷的虾米和沙虫摆满碗底,再将整块坐臀肉皮朝下小心翼翼地搬弄入碗,用手稍加固型,然后在大瓷碗上面铺上黄澄澄的大叶酸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上面再撒一层虾干、沙虫,接着依次端进架着“牛二”大铁锅上的蒸笼里面一一摆好,就可以烧水蒸炊了。一夜之间,随着锅里的蒸汽袅袅飘溢,一股肉香味慢慢弥漫了整个厨房。
乡村的早晨总是来得那么早,有扣肉香味飘荡的早晨更是令人欢悦。翌日早上,我们兄弟几个迫不及待地要尝一尝。母亲早有准备,转身揭开不知何时另起炉灶的小锅锅盖,取出一碗香气扑鼻的扣肉,上面还凝着闪闪发光的油彩呢,桌上已经放好一个大碗,猛地将碗里的扣肉“扣”下去,一揭瓷碗,偌大碗真材实料的客家扣肉——成了!我们几个争先恐后地把筷子伸了过去,一人夹起一块或两块,连皮带肉,大快朵颐,满嘴流油,不亦乐乎。
作者简介:廖陆,笔名瞭望,广西合浦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北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海市首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曾获广西北海市“中国梦”征文一等奖等多项奖项,现为《北海日报》时评版面“珠城评论”专栏主要作者之一。
而我,在几十年七弯八拐的人生旅途中,在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美食世界里,至今念念不忘、百吃不腻,认为天下美味不过如此的,应该就属远近闻名的客家传统佳肴——公馆扣肉了。
公馆是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管辖的一个古镇,有1400多年行政建制史,全镇10多万人,全部来自中原客家人后代。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集体迁居至此,民风剽悍,宗族观念极强。曲樟乡曾是公馆的一部分,清一色客家人,20世纪80年代才独立成乡,两地一脉相连,风土人情基本一样。曲樟乡除了客家土围屋闻名于世,曲樟猪肉也是地方一大特色。
大廉山脉梅嶂山村,地势陡峭,与六万大山余脉连为一体,交通殊为不便。农家“山猪”概用番薯、芋头、玉米、小米等粗粮,拌以麦糠、芋粳、薯藤喂养,大小“二师兄”们在农家院四周或躺或卧,或踱步或挠痒痒,渴了喝山泉,饿了到处拱菜根,山前屋后,水洼烂泥,皆是其打滚撒欢的乐园。这样子养出来的猪,体型瘦长结实,其肉白灼鲜香可口,制成扣肉炖蹄则嫩滑绵软,不油不腻,远近闻名。我在公馆中学求学时,一位来自民主革命家陈铭枢故乡——曲樟歧山背陈氏祠堂的学校大厨手艺精湛,刀工绝妙,尤擅扣肉制作,令我印象深刻。
我从小肠道虚弱,小命能侥幸活过来全靠一日数餐吃农家杂粮熬成的粗茶淡饭。因出生以来就病痛不断,打针吃药太多,早早就对大饥荒年代村人巴巴盼望的鸡鸭鱼肉没了胃口。可奇怪的是,我偏偏经不起公馆扣肉的香气诱惑,嗜之如命,无论肥瘦,闻味识香,食欲倍增,一顿饭居然可以连吃两大块扣肉!那时节,农村住校生普遍营养不良。饭量大的同学整天饿得嗷嗷叫,每顿甚至可以吃下一斤米饭!学校食堂统一用一个个筲箕大小的锑托,装上暗黄的陈年旧米,浇上水后放进一个大锅里蒸熟,均分成三角形小块,要吃多少就用饭票来换。分量严重不足,油水也远远不够。买菜时最盼望的是食堂阿姨能多舀一勺菜汁,浇在清汤寡水的菜叶上。如果偶尔碰上有扣肉供应,更是妙不可言。虽然食堂加工成的扣肉可是真薄,简直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但这对于我这个经常饿得眼发昏依然挑肥拣瘦的“马骝精”来说,已经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大餐了。
大伙或高或低地排着队打饭菜,都使劲踮着脚尖,眼尖的可以看见厨房灶台边,肥头大耳的陈氏大厨下身系一条脏兮兮的围裙,正在眯缝着细眼眉,拿一把寒光闪闪的剔骨利刃,在一大坨黄灿灿的坐臀肉(肥猪臀部肉,肥瘦相宜,滋味特别,是制作圆蹄扣肉的优质材料)上划来划去,一会儿一片片肥瘦相间的扣肉便切了下来,每一片顶上都连着香酥的肉皮,转眼间,一大坨肉变成了一片片扣肉,泡在一汪香喷喷的肉汁里。卖菜阿姨转身端来窗口,轻轻一顿,放声大喊:“香喷喷的扣肉啦,每块一元钱!”老天!每块一元!虽然食堂的饭菜价格我们都清楚不过,天天听得都腻了,但还是感到不可思议!那时,每人一周的伙食费不过五元,每周五天半时间只有五元菜钱啊,而现在一块扣肉就要一元钱!这餐吃了块扣肉解了馋,下顿吃什么?我们都禁不住诱惑,可又犹豫不决。最终,大多数同学还是吞着口水乖乖走到卖青菜的橱窗前,数着手里可怜的几张毛票,简单挑了两样素菜,怏怏离开。运气好的同学,碰上熟悉的阿姨在卖菜,阿姨趁着总务不注意,就偷偷从盛放扣肉的大盆里面使劲“掘”出一大勺带着几根肉丝的汁,快速“淘”在他的饭菜上,那个同学慌慌张张地快步走出饭堂,心里早就笑开了花。那顿饭必定鲜香无比。
我一直以为,扣肉这样的稀罕物只有陈氏大厨之类的师傅才能操弄。事实也证明,全镇每有红白喜事,基本上都要延请陈氏大厨到场掌勺。直到多年以后,有一年春节,我母亲居然亲自操刀,里外忙碌一番,一个人整出了几大盆圆蹄扣肉,让我们兄弟几个吃了個溜饱。我这才知道,只要有了原料,有了时间,有了闲情,有了心思,平民百姓也是可以整饬饕餮之宴啊。那年春节来临之前,母亲早早买得一大块本地猪优质坐臀肉,用须刨细细地把猪皮上的棕毛刮干净,接着将整坨肉放进大锅里煮个半生不熟,然后捞起沥干,猪皮朝下丢进烧得旺热的油锅里用文火炸个透彻。此时,韧性的猪皮已变得半金不黄,用大盆凉开水把坐臀肉浸没,泡个小半天,之后再捞出来,自然晾干。接着最重要也是最细致的工作开始了,母亲找来长长尖尖的金属织衣针,戴着老花眼镜,把整块坐臀肉的皮挨个密密戳一遍,一边戳一边用手往肉皮上抹蜂蜜及五香粉调成的混合物。在戳猪皮的过程中,落针时不能深也不能浅,深了戳到肥瘦相连的肉层里去了,就容易发生串味;浅了不能戳到肉皮底,蜂蜜、五香粉等不能很均匀地渗进肉皮里去,导致扣肉成品味道不平衡。经过这一番操作,再按纹理将坐臀肉切成肉分皮稍连的状态,终于可以装盆了。先是将炒得香喷喷的虾米和沙虫摆满碗底,再将整块坐臀肉皮朝下小心翼翼地搬弄入碗,用手稍加固型,然后在大瓷碗上面铺上黄澄澄的大叶酸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上面再撒一层虾干、沙虫,接着依次端进架着“牛二”大铁锅上的蒸笼里面一一摆好,就可以烧水蒸炊了。一夜之间,随着锅里的蒸汽袅袅飘溢,一股肉香味慢慢弥漫了整个厨房。
乡村的早晨总是来得那么早,有扣肉香味飘荡的早晨更是令人欢悦。翌日早上,我们兄弟几个迫不及待地要尝一尝。母亲早有准备,转身揭开不知何时另起炉灶的小锅锅盖,取出一碗香气扑鼻的扣肉,上面还凝着闪闪发光的油彩呢,桌上已经放好一个大碗,猛地将碗里的扣肉“扣”下去,一揭瓷碗,偌大碗真材实料的客家扣肉——成了!我们几个争先恐后地把筷子伸了过去,一人夹起一块或两块,连皮带肉,大快朵颐,满嘴流油,不亦乐乎。
作者简介:廖陆,笔名瞭望,广西合浦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北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海市首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曾获广西北海市“中国梦”征文一等奖等多项奖项,现为《北海日报》时评版面“珠城评论”专栏主要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