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结构模型的基础——Merton(1974)模型
该模型建立在下列假设基础之上:
A.1市场没有摩擦,不存在交易费用和税收,资产是完全可分的。
A.2有足够数量的投资者,他们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从事任何规模的交易。管理层的目标在于追求股东财富。
A.3借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相等。
A.4 绝对不能违反关于优先权的原则,并且初始假设是公司尚且没有违约。
A.5资产可以连续进行交易。
A.6符合MM理论,公司价值和其资产价值是相同的,且与资本结构无关。
A.7存在无风险资产,资产的回报率是已知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承诺在未来时间 支付一美元的无风险折现的价格为P(t)=exp[-rt],其中r是瞬时无风险利率。
A.8公司的价值It遵循It?过程。=μdt+σdZt,其中μ为基础资产的瞬时收益率,σ为基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V是一个标准的维纳过程。
由以上的假设可以得出,到期信用风险价值为:DT(V,T)=min(VT,F),其中F为债务的账面价值。因此股权价值为:0= σ2t(V)V2+rV-rEt(V)+。其中当σ为常数时,可以得出以下结果:Et(V,T,σ,r,F)=VtN(d1)-Fe-r(T-t)N(d2)。其中, d1=,d2=d1-,N(y)=∫y-∞e-u2/2du。
但是以上的一系列假设条件过于严苛,很多假设与现实条件并不相符,因此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扩展成为了继Merton(1974)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对违约门槛设定的扩展
Jones, Mason and Rosenfeld(1984)和Franks and Torous(1989)研究发现,当模型遵循该假设时,计算出的信用风险明显小于实际的信用风险。
Black and Cox(1976)放松了该假设条件,认为违约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某个给定的外生阈值时,公司就会出现违约行为,并假设该阈值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Hsu, Saa-requejo and Santa-clara(2004)认为在Black and Cox(1976)价值的分析中,企业价值V和违约边界B(t)并非单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定价产生影响,而是通过S(t)=In[V/B(t)]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影响,并假设当S(t)首次为0时,公司发生违约。在此基础上,他们考察了资产变动率以及信用风险期限等因素对信用利差的影响。
还有一些研究者,如Longstaff and Schwartz(1995a),Nielsen, Saa-Requejo and Santa-Clara(1993)假设触发违约的条件是当公司的资产价值首先达到违约阈值,该违约阈值与债务合约有关或者是基于优先权价值的最佳条件,因此违约事件可以发生在到期日之前,并且当公司价值小于债务价值时,不一定会触发违约。
Brennan and Schwartz(1978)运用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理论,兼顾公司所得税和破产成本,建立了公司债权、公司价值与违约阈值的函数关系式。Mello and Parsons(1992)考虑了代理成本的影响,设立了内生的永续债务的内生模型,该模型假设公司股东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会提前提出违约。Mella-Barral and Perraudin(1997)从公司临破产时股东和债权人博弈的角度出发,建立了违约阈值模型。Leland(1994)在Brennan and Schwartz(1978)和Black and Cox(1976)的基础上,考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利息为常数的永久性资产,在有破产成本的条件下考虑了内生与外生两种情况。Leland and Toft (1996)将永续信用风险资产拓展到非永续信用风险资产,研究商业银行拥有有限信用风险资产的资本结构,得出了破产概率、信用价差、最优杠杆、和信用风险期限的相互变动规律,分析了信用价差。
以往研究均假设违约的结果是破产清算,但Anderson and Sundaresan(1996)考虑了债务重组的可能性,提出了债务重组模型,发现信用价差受到破产成本、杠杆比率以及公司价值波动率的影响。Hsu, Saa-requejo and Santa-clara(2010)认为当公司未来持续价值V(t)低于破产重组价值K(t)时,公司发生违约,其中K(t)服从=(r(t)-δe(t,V,K,r)-δd(t,V,K,r))dt+βvdZv(t)+βrdZv(t)。
Moraux(2003),Galai(2003)等在违约持续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展期模型,改模型假设只有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某一阈值达到一定时间△后,才能被判定为违约,违约时间被定义为:tB△=inf(t≥0:t-tB△)1{Vt≤B}≥△),其中,tKt =sup{s≤t;Vs=K}。Moraux(2003)将连续时间改为累计时间,即公司资产价值低于某阈值累计达到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违约行为,违约时间被定义为:t=inf{t≥0:△10≥△},其中,△T0= ∫T0 1{Vt≤B}dt。
当违约持续期为0时,展期模型即成为了首越时间模型;当持续期为信用风险资产到期时,就成为了Merton模型。Nardon(2005)对此进行了综合,假设公司资产价值连续低于某一阈值B达到某一期限△,或者低于某一更低的价值B-时,就判定为违约,违约时间定义为t=min{tB△,tB-}。
该模型建立在下列假设基础之上:
A.1市场没有摩擦,不存在交易费用和税收,资产是完全可分的。
A.2有足够数量的投资者,他们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从事任何规模的交易。管理层的目标在于追求股东财富。
A.3借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相等。
A.4 绝对不能违反关于优先权的原则,并且初始假设是公司尚且没有违约。
A.5资产可以连续进行交易。
A.6符合MM理论,公司价值和其资产价值是相同的,且与资本结构无关。
A.7存在无风险资产,资产的回报率是已知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承诺在未来时间 支付一美元的无风险折现的价格为P(t)=exp[-rt],其中r是瞬时无风险利率。
A.8公司的价值It遵循It?过程。=μdt+σdZt,其中μ为基础资产的瞬时收益率,σ为基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V是一个标准的维纳过程。
由以上的假设可以得出,到期信用风险价值为:DT(V,T)=min(VT,F),其中F为债务的账面价值。因此股权价值为:0= σ2t(V)V2+rV-rEt(V)+。其中当σ为常数时,可以得出以下结果:Et(V,T,σ,r,F)=VtN(d1)-Fe-r(T-t)N(d2)。其中, d1=,d2=d1-,N(y)=∫y-∞e-u2/2du。
但是以上的一系列假设条件过于严苛,很多假设与现实条件并不相符,因此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扩展成为了继Merton(1974)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对违约门槛设定的扩展
Jones, Mason and Rosenfeld(1984)和Franks and Torous(1989)研究发现,当模型遵循该假设时,计算出的信用风险明显小于实际的信用风险。
Black and Cox(1976)放松了该假设条件,认为违约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某个给定的外生阈值时,公司就会出现违约行为,并假设该阈值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Hsu, Saa-requejo and Santa-clara(2004)认为在Black and Cox(1976)价值的分析中,企业价值V和违约边界B(t)并非单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定价产生影响,而是通过S(t)=In[V/B(t)]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影响,并假设当S(t)首次为0时,公司发生违约。在此基础上,他们考察了资产变动率以及信用风险期限等因素对信用利差的影响。
还有一些研究者,如Longstaff and Schwartz(1995a),Nielsen, Saa-Requejo and Santa-Clara(1993)假设触发违约的条件是当公司的资产价值首先达到违约阈值,该违约阈值与债务合约有关或者是基于优先权价值的最佳条件,因此违约事件可以发生在到期日之前,并且当公司价值小于债务价值时,不一定会触发违约。
Brennan and Schwartz(1978)运用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理论,兼顾公司所得税和破产成本,建立了公司债权、公司价值与违约阈值的函数关系式。Mello and Parsons(1992)考虑了代理成本的影响,设立了内生的永续债务的内生模型,该模型假设公司股东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会提前提出违约。Mella-Barral and Perraudin(1997)从公司临破产时股东和债权人博弈的角度出发,建立了违约阈值模型。Leland(1994)在Brennan and Schwartz(1978)和Black and Cox(1976)的基础上,考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利息为常数的永久性资产,在有破产成本的条件下考虑了内生与外生两种情况。Leland and Toft (1996)将永续信用风险资产拓展到非永续信用风险资产,研究商业银行拥有有限信用风险资产的资本结构,得出了破产概率、信用价差、最优杠杆、和信用风险期限的相互变动规律,分析了信用价差。
以往研究均假设违约的结果是破产清算,但Anderson and Sundaresan(1996)考虑了债务重组的可能性,提出了债务重组模型,发现信用价差受到破产成本、杠杆比率以及公司价值波动率的影响。Hsu, Saa-requejo and Santa-clara(2010)认为当公司未来持续价值V(t)低于破产重组价值K(t)时,公司发生违约,其中K(t)服从=(r(t)-δe(t,V,K,r)-δd(t,V,K,r))dt+βvdZv(t)+βrdZv(t)。
Moraux(2003),Galai(2003)等在违约持续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展期模型,改模型假设只有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某一阈值达到一定时间△后,才能被判定为违约,违约时间被定义为:tB△=inf(t≥0:t-tB△)1{Vt≤B}≥△),其中,tKt =sup{s≤t;Vs=K}。Moraux(2003)将连续时间改为累计时间,即公司资产价值低于某阈值累计达到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违约行为,违约时间被定义为:t=inf{t≥0:△10≥△},其中,△T0= ∫T0 1{Vt≤B}dt。
当违约持续期为0时,展期模型即成为了首越时间模型;当持续期为信用风险资产到期时,就成为了Merton模型。Nardon(2005)对此进行了综合,假设公司资产价值连续低于某一阈值B达到某一期限△,或者低于某一更低的价值B-时,就判定为违约,违约时间定义为t=min{tB△,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