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而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新模式、新机制下普通本科高校组建且处于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群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独立学院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该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特殊性是学院本身所在层次和社会影响力所赋予的,因此,该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群体特殊性。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性,对该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现状进行解剖和分析,提出了几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相对比,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占据弱势,这种弱势并不是智力因素所造成的,这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也造就了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异于普通本科大学生,这也给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赋予了该工作复杂性和综合性。下面就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和教师最为重视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其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心理教育认为思想教育中的一种,同时学校缺少相应的心理教育机制,这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上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致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心理疾病,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独立学院的心理教育还未完全普及,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也会将心理教育和组建的咨询机构与基础教学部、学工处以及校医务室等部分进行挂钩和靠拢,这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致使该机构在经费上和机制上完全处于缺乏状态和放空状态,成为摆设,毫无保障可言;同时,在开展工作时,会出现多个部门共同干扰或都不询问的情况,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无监督、敦促以及管理可言。在许多独立院校,都未建立完整的预防措施,使得学校领导层普遍形成一种只要学生不出事、不走极端就是心理健康的认识观念,甚至认为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严重,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相应的关注;同时,有些独立院校虽然意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并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过于单一
大多数独立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师资问题,因此,侧重于对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有少部分独立院校开展了面向全校的心理教育课程,但是普遍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形同虚设。从系统教育的视角看,能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教育、学校环境以及同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然而,大多数独立院校所展开的心理教育对象几乎都是那些心理疾病严重的学生,很少向广大师生开放,同时也缺乏对学校环境以及社会形式的关注。
(三)学生自身因素繁多复杂
独立院校广招的学生来源广泛,而不同学生自身经历、家庭环境以及其他因素不同,自然引发的心理健康也不相同,这给独立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困扰。高校就读的学生均处于融入社会的边缘,生理上基本处于成熟阶段,心理也渐渐走向成熟阶段,但在心理成长的这一阶段,由于期望太高,而现实过去残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逃避、不能正面面对现实的心理疾病。独立院校作为本科二等层次院校,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象牙塔,同时较低的录取分数也会让学生感觉社会认可度和人才竞争力不足,这种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巨大差异,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较少,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观,意识形态还处于幻想阶段,对自我认识程度不够,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定位不准确都会给学生踏入社会时造成严重的干扰,若是不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关于高效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引起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该种教育形式能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保证学生顺利毕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大一学生应该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班集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大学发展方向;大二学生应该加强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和娱乐时间;大三学生应在强化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并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四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活动,加强在就业培训以及择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恋爱观、和谐健康的新观念,让大学生掌握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独立院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注重学校文化,以丰富学生精神文化为主体,建设能娱乐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在这样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品行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同时,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融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学校广播、校报以及宣传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心理疾病的重视,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对学生自我调节心理不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机制
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对避免学生走向极端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除了包含咨询教师值班制外,还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该报告制属于一种快速反应机制,它涵盖了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相关部分等学校的大多数部门以及教育工作人员,该机制有助于学校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这对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着极为重要意义。除了建立的快速反应机制外, 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该通道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应急通道。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快速、及时处理心理疾病程度严重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查工作,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做好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工作。同时,辅导员应该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对于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的学生应该特殊关注,以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总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加强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摸查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健康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踏入社会埋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胥继华.关于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周晓卉,王安平.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现状及解决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1(14)
[3]苏丽丽.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2011(21)
作者简介:
杨乐(1982-),女,四川富顺人,汉族,职称:讲师,学历:硕士,工作单位:贵州大学 团委科技实践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相对比,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占据弱势,这种弱势并不是智力因素所造成的,这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也造就了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异于普通本科大学生,这也给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赋予了该工作复杂性和综合性。下面就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和教师最为重视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其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心理教育认为思想教育中的一种,同时学校缺少相应的心理教育机制,这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上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致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心理疾病,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独立学院的心理教育还未完全普及,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也会将心理教育和组建的咨询机构与基础教学部、学工处以及校医务室等部分进行挂钩和靠拢,这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致使该机构在经费上和机制上完全处于缺乏状态和放空状态,成为摆设,毫无保障可言;同时,在开展工作时,会出现多个部门共同干扰或都不询问的情况,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无监督、敦促以及管理可言。在许多独立院校,都未建立完整的预防措施,使得学校领导层普遍形成一种只要学生不出事、不走极端就是心理健康的认识观念,甚至认为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严重,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相应的关注;同时,有些独立院校虽然意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并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过于单一
大多数独立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师资问题,因此,侧重于对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有少部分独立院校开展了面向全校的心理教育课程,但是普遍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形同虚设。从系统教育的视角看,能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教育、学校环境以及同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然而,大多数独立院校所展开的心理教育对象几乎都是那些心理疾病严重的学生,很少向广大师生开放,同时也缺乏对学校环境以及社会形式的关注。
(三)学生自身因素繁多复杂
独立院校广招的学生来源广泛,而不同学生自身经历、家庭环境以及其他因素不同,自然引发的心理健康也不相同,这给独立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困扰。高校就读的学生均处于融入社会的边缘,生理上基本处于成熟阶段,心理也渐渐走向成熟阶段,但在心理成长的这一阶段,由于期望太高,而现实过去残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逃避、不能正面面对现实的心理疾病。独立院校作为本科二等层次院校,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象牙塔,同时较低的录取分数也会让学生感觉社会认可度和人才竞争力不足,这种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巨大差异,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较少,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观,意识形态还处于幻想阶段,对自我认识程度不够,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定位不准确都会给学生踏入社会时造成严重的干扰,若是不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关于高效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引起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该种教育形式能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保证学生顺利毕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大一学生应该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班集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大学发展方向;大二学生应该加强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和娱乐时间;大三学生应在强化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并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四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活动,加强在就业培训以及择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恋爱观、和谐健康的新观念,让大学生掌握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独立院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注重学校文化,以丰富学生精神文化为主体,建设能娱乐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在这样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品行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同时,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融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学校广播、校报以及宣传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心理疾病的重视,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对学生自我调节心理不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机制
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对避免学生走向极端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除了包含咨询教师值班制外,还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该报告制属于一种快速反应机制,它涵盖了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相关部分等学校的大多数部门以及教育工作人员,该机制有助于学校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这对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着极为重要意义。除了建立的快速反应机制外, 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该通道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应急通道。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快速、及时处理心理疾病程度严重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查工作,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做好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工作。同时,辅导员应该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对于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的学生应该特殊关注,以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总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加强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摸查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健康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踏入社会埋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胥继华.关于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周晓卉,王安平.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现状及解决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1(14)
[3]苏丽丽.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2011(21)
作者简介:
杨乐(1982-),女,四川富顺人,汉族,职称:讲师,学历:硕士,工作单位:贵州大学 团委科技实践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