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相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一位教育专家说:“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也深深意识到越早实施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须躬身于课外阅读实践,落实新课程目标,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助推器、发动机。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成长阅读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93-0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课程目标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近些年来,这个问题引发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思考,大家纷纷投入到推广儿童阅读的行动大军中。可是往往行动和愿望是相违背的,走在推广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冲突,是一名语文教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认为,推广儿童课外阅读,必须依靠老师有效地引领与反复地推动,做到坚持不懈,才能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和催化剂。
一、推荐阅读书目,实施阅读计划
孩子们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好奇,而阅读恰好可以满足孩子们这一天然的渴望。老师要做到的就是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所谓“有书读”,就是家里、学校、教室及孩子的书包里要有孩子能读的书。所谓“读到书”,就是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供孩子们阅读的书要放在孩子们能看得到、取得到的地方,而不是每天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柜里,更不是紧锁在阅览室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够打开的。学校和家庭是实施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而家长资源是实施课外阅读计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资源,充分发挥家长资源。首先利用家长会让每位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动员每个家长行动起来,愿意为孩子们买好书,买整本书。家长们购书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要定期做指导,根据孩子的不同年级推荐相应可读性强的书目。
特级教师李怀源说:“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孩子们有了书读,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保持孩子阅读的持续性,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计划有目的进行阅读实践,实现阅读的有效性。阅读计划可以分为远期、短期和近期的。所谓远期阅读计划,就是针对班级孩子的的阅读特点、兴趣爱好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措施和阅读评价。远期的阅读计划文字表述要详细,具有一定的期待性和指导性。短期阅读计划就是将远期计划分成几个阶段来确定目标、措施和评价。短期计划不可繁杂,表述要简单些,具有可操作性和连续性,能够很好地推动下一个目标的完成。而近期阅读计划是根据孩子的实际阅读情况即时制定的,它可以简单的表格形式呈现,操作性更强,更贴近孩子的阅读生活,有一定的灵活性。很多的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要切合实际,不能夸大其词,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墨守成规,在按照计划实施的同时,要保护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孩子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功,品尝成功阅读带来的喜悦,促进孩子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
二、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也都有阅读的天性,但这种阅读兴趣的维系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老师要有意识的创设阅读情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把孩子们自然地引入到阅读中,感受快乐,欲罢不能。向师性是小学生最明显的情感特质,与老师共读,不只能带来阅读的愉快,还会有一种荣耀感伴随,快乐会在师生共读中潜滋暗长,美不胜收。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实施阅读计划,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孩子们爱读的书。并且在班级中巧妙设置具有书卷气的读书环境。如张贴读书名言、开辟文化长廊、建立班级图书吧、在黑板报上开辟“读书留言”的专栏,让孩子随时随地地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来和大家进行分享,让孩子们时时处处徜徉在阅读中,沐浴在书香似的教室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阅读带来的成长,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儿童的大量阅读,没有家庭的支持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教师要大力倡导亲子阅读,让亲子阅读在每个家庭扎根。亲子阅读的建立需要技术的指导,也需要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家长、孩子体验到亲密的共读不仅能带来读书的快乐,还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两(三)代人会因为阅读而彼此悦纳,家庭也因此更加的和谐、稳定。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在学校里,与同伴共读,孩子们获得的愉悦除了友情之外,更多的是共同阅读带给他们的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这种愉悦和知遇之感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阅读是一种生命滋养的过程,它注重的是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践行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创设阅读的大环境,给孩子营造自由的阅读空间。所创设的阅读情境不是功利性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应该呈现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地阅读状态,是一种人人参与的阅读状态。当课外阅读没有任务,没有压力的时候,阅读就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的馨香会伴随着每一个孩子阳光成长。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植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小主人。
阅读是有方法的,方法的习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心地经营,需要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巩固的。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以课内阅读为轴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用课内阅读引导课外阅读,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钻研教材,用好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切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培养的阅读习惯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视野,发展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实施课外阅读实践告诉我们增加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和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走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路上,我们要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孩子的阅读,以自身的沉静滋养孩子的沉静,让高品位的大量阅读,为孩子打下明亮的生命底色,让孩子在阅读中安静、厚重、善思,也让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校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成为孩子生命、精神成长的一片净土。践行课外阅读,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引发思考,直抵孩子的心灵深处。践行课外阅读,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浸润生命,聆听成长的拔节声。践行课外阅读,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传承美好,托起孩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一起吃苦的幸福》(刘称莲著)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成长阅读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93-0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课程目标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近些年来,这个问题引发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思考,大家纷纷投入到推广儿童阅读的行动大军中。可是往往行动和愿望是相违背的,走在推广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冲突,是一名语文教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认为,推广儿童课外阅读,必须依靠老师有效地引领与反复地推动,做到坚持不懈,才能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和催化剂。
一、推荐阅读书目,实施阅读计划
孩子们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好奇,而阅读恰好可以满足孩子们这一天然的渴望。老师要做到的就是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所谓“有书读”,就是家里、学校、教室及孩子的书包里要有孩子能读的书。所谓“读到书”,就是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供孩子们阅读的书要放在孩子们能看得到、取得到的地方,而不是每天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柜里,更不是紧锁在阅览室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够打开的。学校和家庭是实施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而家长资源是实施课外阅读计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资源,充分发挥家长资源。首先利用家长会让每位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动员每个家长行动起来,愿意为孩子们买好书,买整本书。家长们购书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要定期做指导,根据孩子的不同年级推荐相应可读性强的书目。
特级教师李怀源说:“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孩子们有了书读,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保持孩子阅读的持续性,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计划有目的进行阅读实践,实现阅读的有效性。阅读计划可以分为远期、短期和近期的。所谓远期阅读计划,就是针对班级孩子的的阅读特点、兴趣爱好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措施和阅读评价。远期的阅读计划文字表述要详细,具有一定的期待性和指导性。短期阅读计划就是将远期计划分成几个阶段来确定目标、措施和评价。短期计划不可繁杂,表述要简单些,具有可操作性和连续性,能够很好地推动下一个目标的完成。而近期阅读计划是根据孩子的实际阅读情况即时制定的,它可以简单的表格形式呈现,操作性更强,更贴近孩子的阅读生活,有一定的灵活性。很多的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要切合实际,不能夸大其词,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墨守成规,在按照计划实施的同时,要保护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孩子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功,品尝成功阅读带来的喜悦,促进孩子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
二、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也都有阅读的天性,但这种阅读兴趣的维系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老师要有意识的创设阅读情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把孩子们自然地引入到阅读中,感受快乐,欲罢不能。向师性是小学生最明显的情感特质,与老师共读,不只能带来阅读的愉快,还会有一种荣耀感伴随,快乐会在师生共读中潜滋暗长,美不胜收。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实施阅读计划,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孩子们爱读的书。并且在班级中巧妙设置具有书卷气的读书环境。如张贴读书名言、开辟文化长廊、建立班级图书吧、在黑板报上开辟“读书留言”的专栏,让孩子随时随地地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来和大家进行分享,让孩子们时时处处徜徉在阅读中,沐浴在书香似的教室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阅读带来的成长,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儿童的大量阅读,没有家庭的支持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教师要大力倡导亲子阅读,让亲子阅读在每个家庭扎根。亲子阅读的建立需要技术的指导,也需要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家长、孩子体验到亲密的共读不仅能带来读书的快乐,还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两(三)代人会因为阅读而彼此悦纳,家庭也因此更加的和谐、稳定。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在学校里,与同伴共读,孩子们获得的愉悦除了友情之外,更多的是共同阅读带给他们的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这种愉悦和知遇之感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阅读是一种生命滋养的过程,它注重的是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践行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创设阅读的大环境,给孩子营造自由的阅读空间。所创设的阅读情境不是功利性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应该呈现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地阅读状态,是一种人人参与的阅读状态。当课外阅读没有任务,没有压力的时候,阅读就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的馨香会伴随着每一个孩子阳光成长。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植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小主人。
阅读是有方法的,方法的习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心地经营,需要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巩固的。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以课内阅读为轴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用课内阅读引导课外阅读,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钻研教材,用好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切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培养的阅读习惯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视野,发展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实施课外阅读实践告诉我们增加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和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走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路上,我们要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孩子的阅读,以自身的沉静滋养孩子的沉静,让高品位的大量阅读,为孩子打下明亮的生命底色,让孩子在阅读中安静、厚重、善思,也让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校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成为孩子生命、精神成长的一片净土。践行课外阅读,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引发思考,直抵孩子的心灵深处。践行课外阅读,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浸润生命,聆听成长的拔节声。践行课外阅读,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传承美好,托起孩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一起吃苦的幸福》(刘称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