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营造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的情境或氛围,以便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快速准确理解书本内容的教学方法。面对小学生,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具备特殊的应用价值,尤其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运用。
一、情境教学的现状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虽是被教育的对象,但不是被动的,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必须意识到其主体的地位。小学生求知欲望十分强烈,记忆力也高于他人,还善于效仿,如果老师采取模式单一、形式简单的教学方式,会因缺少针对性难以挖掘学生具备的潜力。但如果盲目地将各种活跃情境的游戏导入教学,又会导致偏离教学的整体方向。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两难的情况,需要深入考虑到学生的独立意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2.教师作用理解上的偏差
教育观念讲究与时俱进,我们所说的老师已经不是指掌控课堂的严师,也不是正言威仪的长辈,而是面向社会在文化教育上的引导者。如今的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双方具有关于人性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导演整个课堂的流程,但是不可以抹杀每个学生独特的表演。同时教师扮演的也不是一个旁观者或者点评者的角色,如果为学生创造了相应的情境,却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情境教学的实施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3.情境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功夫
情境教学不能过于形式化,所谓的形式化是指单一地注重形式的丰富,这样就会本末倒置。就好比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的课文情境,却在锻炼学生语言文字上过于粗糙简单,没有分清课堂内容和形式的主次关系,这种情境教学所带来的作用就是开创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课堂新奇事物的记忆,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收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1.以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所处环境,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咏鹅》前,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鹅”的活动。语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题材,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形象与生活的原型结合起来,加深体会。
2.以图画再现情境
乌什斯基有一句话“图画一看,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成语串“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配有一幅“秋天校园晨读图”。在教学时,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并说说画面的意思,然后出示成语,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图文对照,把四个成语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四言的题画诗,图画中有成语,成语中有图画,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为学生理解成语增强了画面感。
3.以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实物演示有两种,可以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也可以是模拟的替代实物。如教学完《游览动物园》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去动物园玩的照片或自己搜集的图片带进课堂,同学之间互相展示并说一说当时的情景。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为我们的课堂服务。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角色的心理状态,体会语言的内涵,同时表演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学习的效果。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例如教材中的童话、寓言和故事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的目的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或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或是为了运用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以理解课文为目的表演需要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体现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在表演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曼谷的小象》一课,小象拉车时的动作“掀、撬”,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用一支笔去“掀、撬”桌面的笔盒。通过动作的演示,学生自然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在朗读时,让学生配以动作,学生边朗读边演示,兴致盎然,体会深刻。
5.以语言描绘情境
教師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描绘情境需要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用词简单,符合学生语言发展水平,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学《松树和花生果》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绿油油的叶子,金灿灿的小花”,一位教师通过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体验,在讲这句话时,教师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绿油油”和“金灿灿”,而是先问学生:“前几天,我们校园中的桂花开了,老师领着小朋友看过了,谁能说说桂花是什么样呀?”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出现了具体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话,自然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6.以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来阅读课文,是一种将思想带入课文的好方法。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自身带着强烈情感去阅读课文,分角色的朗读会让人有一种未见其人便闻其声的意境,增进文章的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些动作来进行演示,更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情境教学对于语文阅读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合理运用这种方法会使教育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情境教学在阅读上发挥的作用,促进阅读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情境教学的现状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虽是被教育的对象,但不是被动的,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必须意识到其主体的地位。小学生求知欲望十分强烈,记忆力也高于他人,还善于效仿,如果老师采取模式单一、形式简单的教学方式,会因缺少针对性难以挖掘学生具备的潜力。但如果盲目地将各种活跃情境的游戏导入教学,又会导致偏离教学的整体方向。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两难的情况,需要深入考虑到学生的独立意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2.教师作用理解上的偏差
教育观念讲究与时俱进,我们所说的老师已经不是指掌控课堂的严师,也不是正言威仪的长辈,而是面向社会在文化教育上的引导者。如今的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双方具有关于人性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导演整个课堂的流程,但是不可以抹杀每个学生独特的表演。同时教师扮演的也不是一个旁观者或者点评者的角色,如果为学生创造了相应的情境,却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情境教学的实施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3.情境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功夫
情境教学不能过于形式化,所谓的形式化是指单一地注重形式的丰富,这样就会本末倒置。就好比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的课文情境,却在锻炼学生语言文字上过于粗糙简单,没有分清课堂内容和形式的主次关系,这种情境教学所带来的作用就是开创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课堂新奇事物的记忆,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收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1.以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所处环境,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咏鹅》前,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鹅”的活动。语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题材,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形象与生活的原型结合起来,加深体会。
2.以图画再现情境
乌什斯基有一句话“图画一看,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成语串“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配有一幅“秋天校园晨读图”。在教学时,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并说说画面的意思,然后出示成语,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图文对照,把四个成语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四言的题画诗,图画中有成语,成语中有图画,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为学生理解成语增强了画面感。
3.以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实物演示有两种,可以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也可以是模拟的替代实物。如教学完《游览动物园》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去动物园玩的照片或自己搜集的图片带进课堂,同学之间互相展示并说一说当时的情景。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为我们的课堂服务。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角色的心理状态,体会语言的内涵,同时表演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学习的效果。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例如教材中的童话、寓言和故事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的目的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或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或是为了运用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以理解课文为目的表演需要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体现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在表演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曼谷的小象》一课,小象拉车时的动作“掀、撬”,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用一支笔去“掀、撬”桌面的笔盒。通过动作的演示,学生自然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在朗读时,让学生配以动作,学生边朗读边演示,兴致盎然,体会深刻。
5.以语言描绘情境
教師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描绘情境需要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用词简单,符合学生语言发展水平,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学《松树和花生果》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绿油油的叶子,金灿灿的小花”,一位教师通过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体验,在讲这句话时,教师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绿油油”和“金灿灿”,而是先问学生:“前几天,我们校园中的桂花开了,老师领着小朋友看过了,谁能说说桂花是什么样呀?”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出现了具体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话,自然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6.以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来阅读课文,是一种将思想带入课文的好方法。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自身带着强烈情感去阅读课文,分角色的朗读会让人有一种未见其人便闻其声的意境,增进文章的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些动作来进行演示,更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情境教学对于语文阅读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合理运用这种方法会使教育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情境教学在阅读上发挥的作用,促进阅读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