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其中,为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李玉苑,2011),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提出了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则称为支架(康艳,2011)。根据以上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或间接(包括鼓励有能力的同伴)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必要的信息渠道,随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减少帮助,发展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阶段
基于鲁子问、康淑敏(2008)、嵇敏(20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前后六个阶段。
(1)确定最近发展区。这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背景知识、思维水平、兴趣爱好,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
(2)选择学习任务。选择的学习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空间。任务要镶嵌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性质和目标指向。
(3)提供支架。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旨,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帮助学生发展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文化为一体的支架。
二、例谈支架式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 8A Unit1 Friends Main task,要求学生Write an article for your school newsletter about your best friend for a writing competition,用合适的形容词描述好朋友的相貌、品质、能力等。笔者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六个阶段,谈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
1.确定最近发展区
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学习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缺少语用环境和语言实践,学习策略、情感和文化态度更无从激活。从学习需求分析,初二学生虽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写作前组织有效梳理还是必要的。据此,笔者确定的最近发展区为:在以语言发展为中心的写作活动中,学生能通过运用性阅读策略,在一定的语境中重组阅读文本的语言,并运用迁移、拓展等手段,充分体现目标语言和话题语言的运用(戴军熔等,2011)。
2.选择学习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为写作教学选取相应的任务。笔者把任务镶嵌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依托本课Daniel’s article about his best friend Kate,要求学生Read his article and discuss it with your partner,不仅让学生明确Main task的主要任务是借鉴、模仿和运用课文的语言,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会观察、学会评价、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語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基础是建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概念框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语言技能分级标准”四级标准描述中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阐述: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五级标准中有: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构建概念框架应着眼于解构阅读文本中的写作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目标文本的框架体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在本案例中,笔者从文章的词汇句型、文体结构等写作要素着手构建概念框架。
4.进入情景
基于建立的概念框架,笔者启发学生进入概念框架中的一个新的层次,模仿Daniel’s article完成My best friend的写作。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仔细检查单词拼写、句子结构等,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检查完毕后,全班分成若干个6人小组,围绕概念框架的要旨,在小组内展开短暂讨论和交流,互相检查。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自己的写作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5.合作探究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而展示的小组杰作,是开展全班性高效合作写作的必要支架,以读促写,并采用示范、提示等方法提供语言帮助,使其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最终达到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
6.效果评价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搭建支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拆除支架,所以评价要具备可追踪性。笔者通过布置相同话题的开放性写作任务My favourite ____,检测学生能否自觉利用概念框架中的要素,在新的情景中独立解决相似的问题,从而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潜在发展水平。
三、教学反思
笔者对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搭建进行了如下反思:
1.保证写作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是支架搭建的基础。在支架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然后再设置情景,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2.把握支架搭建的适切度。教师的支架搭建若不足以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势必会影响书面输出。目标文本应体现具体的、多维的学习目标,包括语言、文体、情感等,教师可以明确围绕哪些要素来构建概念框架,从而把复杂问题分解,而不是仅仅给出几个关键词或句型,让学生做机械的造句练习。
当然,支架搭建不宜过多过细,而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例如,在解构文本时,教师应当在互动中渗透自己的教学目的,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理解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搭建对整个写作过程的逐步引导,重点阐述了教师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即培养学生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更多、更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李玉苑,2011),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提出了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则称为支架(康艳,2011)。根据以上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或间接(包括鼓励有能力的同伴)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必要的信息渠道,随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减少帮助,发展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阶段
基于鲁子问、康淑敏(2008)、嵇敏(20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前后六个阶段。
(1)确定最近发展区。这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背景知识、思维水平、兴趣爱好,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
(2)选择学习任务。选择的学习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空间。任务要镶嵌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性质和目标指向。
(3)提供支架。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旨,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帮助学生发展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文化为一体的支架。
二、例谈支架式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 8A Unit1 Friends Main task,要求学生Write an article for your school newsletter about your best friend for a writing competition,用合适的形容词描述好朋友的相貌、品质、能力等。笔者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六个阶段,谈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
1.确定最近发展区
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学习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缺少语用环境和语言实践,学习策略、情感和文化态度更无从激活。从学习需求分析,初二学生虽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写作前组织有效梳理还是必要的。据此,笔者确定的最近发展区为:在以语言发展为中心的写作活动中,学生能通过运用性阅读策略,在一定的语境中重组阅读文本的语言,并运用迁移、拓展等手段,充分体现目标语言和话题语言的运用(戴军熔等,2011)。
2.选择学习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为写作教学选取相应的任务。笔者把任务镶嵌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依托本课Daniel’s article about his best friend Kate,要求学生Read his article and discuss it with your partner,不仅让学生明确Main task的主要任务是借鉴、模仿和运用课文的语言,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会观察、学会评价、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語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基础是建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概念框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语言技能分级标准”四级标准描述中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阐述: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五级标准中有: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构建概念框架应着眼于解构阅读文本中的写作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目标文本的框架体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在本案例中,笔者从文章的词汇句型、文体结构等写作要素着手构建概念框架。
4.进入情景
基于建立的概念框架,笔者启发学生进入概念框架中的一个新的层次,模仿Daniel’s article完成My best friend的写作。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仔细检查单词拼写、句子结构等,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检查完毕后,全班分成若干个6人小组,围绕概念框架的要旨,在小组内展开短暂讨论和交流,互相检查。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自己的写作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5.合作探究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而展示的小组杰作,是开展全班性高效合作写作的必要支架,以读促写,并采用示范、提示等方法提供语言帮助,使其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最终达到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
6.效果评价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搭建支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拆除支架,所以评价要具备可追踪性。笔者通过布置相同话题的开放性写作任务My favourite ____,检测学生能否自觉利用概念框架中的要素,在新的情景中独立解决相似的问题,从而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潜在发展水平。
三、教学反思
笔者对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搭建进行了如下反思:
1.保证写作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是支架搭建的基础。在支架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然后再设置情景,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2.把握支架搭建的适切度。教师的支架搭建若不足以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势必会影响书面输出。目标文本应体现具体的、多维的学习目标,包括语言、文体、情感等,教师可以明确围绕哪些要素来构建概念框架,从而把复杂问题分解,而不是仅仅给出几个关键词或句型,让学生做机械的造句练习。
当然,支架搭建不宜过多过细,而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例如,在解构文本时,教师应当在互动中渗透自己的教学目的,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理解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搭建对整个写作过程的逐步引导,重点阐述了教师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即培养学生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更多、更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