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旅行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旅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沿途会有怎样的风光,一路会有怎样的插曲,目的地又会是怎样迷人的风景,等等,这些未知的有些在意料中有些又在预设外的场景给了我们无限遐想和希冀。在这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过程中,我们怀揣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走停停,时而渡河时而爬山,时而飞驰时而漫步,一处处歇脚地一次次感怀中构成了一次完美的旅行——我亲眼看见了,我亲手触摸了,我用心感悟了!我经历了,我理解了,一路走来我回味无穷!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我感觉我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了这样一次次美好的心灵之旅。
  也有不少人戏言旅行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到家什么也不知道”。那是他漠视一路的花红柳绿,他不闻周遭的鸟语花香,恨不能如哈利波特的魔法眨眼间到达目的地。远远一看,传说中的风景不过尔尔,近前再看,还是不过如此,照个相以免遗忘也留作曾来此一游的纪念。一路的风光旖旎他视而不见,风景背后的人文历史他无从感知。如此,也算是一次旅行,但是干巴巴了无生趣,只是一次无谓的跋涉。在状态不佳的课堂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旅行团中一个感情特别丰富的成员,看着他们对天籁充耳不闻,对凝重无动于衷,对绝妙的杰作没有心灵震颤而遗憾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旅行的出发点就像教学的生长点——学生已有的逻辑知识基础和相应已具备的现实知识经验。而目的地,则是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旅行者总是对未曾涉足的地点充满想象,就像学生对那个未知的知识点充满了向往——希望是有趣的,美丽的,而我则知道是心灵的参与才赋予风景于意义,有心,处处皆风景。所以我更看重一路上的发现、聆听和感悟,一路上的全心投入和一路上的心灵对话。
  去往目的地的过程就像达成教学目标的路径,陆路还是水路还是航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自驾游?独自行动还是驴友结伴?这样的权衡选择就如确定学习方式。选择自驾游,便要做好有宽阔大道可能也有崎岖小路的准备,还有可能迂回曲折走回头路。这一过程中,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苦寻找出路的思索彷徨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内心深刻的体验。就像自主探究,他思考着,尝试着,猜想着,再尝试着,有时还需想方设法佐证自己的想法,过程可能充满了挑战与变数,但是触摸胜利那一刻的喜悦让跌跌撞撞的每一步变得那么有意义。正因为有摸索与坎坷,这次旅行的过程更丰实、体验更深刻。选择飞机或其他便捷的方式高速高效,轻松悠闲,就像“传授—接受”式,或其他线性推进形式,沿着预定航线顺畅抵达目的地。每一种方式都有吸引人的因素,最终选择的天平会偏向哪一边在于更注重的究竟是什么,视什么为最大的满足。希望得到探险的历练便失去了一帆风顺的轻松,愿意舍去浩渺的云海,也许可领略群山的壮美巍峨与海河的辽阔绵延。
  旅行的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停留游玩的地点,但是,却很少有条件处处兼顾,而一般会放弃一些相对次要的。所选择的地点中,有些会细细品味,有些可能只是粗粗浏览。总之,总会设计一条合理的线路,不错过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值得驻足的地方,结合经济、时间诸因素尽可能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佳的效果。就像某个教学内容有许多有价值的因素可挖掘,可以渗透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有40分钟的时间限制,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发展水平等限制,不可能所有有价值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都能在一堂课中体现,而是根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根据对学生发展的有益程度等进行取舍。旅行中多个景点的组合让行程丰富,就像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链接支撑了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整个教学过程的丰满。
  同一个景点,投射在不同个体内心的印记是不同的,体会最深的是两次带女儿游玩。一次是去西塘古镇,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让我陶醉,叹自己来得太迟。而女儿却一脸沮丧与不解,问我:“妈妈,你带我到这里来干什么?”又一次去附近的一个农庄,女儿找沟渠里的小泥鳅,挖红薯、掰玉米、摘葡萄,玩得不亦乐乎。就如教学中,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孩子的认知相适应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学生就没有接近的欲望,没有探究的动力。
  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相关书籍杂志,从图片、从文字介绍中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名山大川,可是我们并不满足于此,非要走一走、看一看亲自感受一番才过瘾。到西双版纳看见了歌里唱的傣家的竹楼,难道你不会上去坐坐喝口茶?天天上演的泼水节总有那么多人在狂欢,体验把水泼向别人的畅快和被打湿衣衫的痛快。来到黄山脚下,不爬一爬天都峰,难道你会没有一点遗憾?远远地观望怎么够,只看到形怎么能满足。总要用心感悟才见其美,总要亲自体验才得踏实,总要融入其中才知其真谛。
  课堂,像是我与孩子们结伴“驴行”,这一过程中常常要面对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需要时时做出决策将“驴行”进行下去。决策的做出是在全体成员献计献策基础上的提炼、优化,是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有时,也会陷入迷茫,一时无辙,这时,因为我是成员中阅历较丰富的,所以当大家向我投来信任的、求助的目光时,我也从不辜负地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征程继续、深入。
  脱下厚重的冬衣外出郊游看到第一朵花,我希望人们不要漠然地走过,或者止于“哦,一朵美丽的小花”的赞叹。让我们接近它,看一看它的颜色,闻一闻它的香味,数一数它的花瓣,再欣赏一下它扎根的土地和周边的小草。并且,不要只看到花,而看不到它背后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 要】关于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先对其实验材料与方法的选取、生物实验活动的探究性程度,以及对学生实验行为的分析评价着手。先处理好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以此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初步优化,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增长,再在此基础上做深入后续的优化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優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
一、小组合作的定义和优势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本文中所指的合作学习是指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为目标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合
一、曾经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彰显。本文提出: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应明确评价原则、设计评价方案、确立评价标准;在操作时应注意体
我们经常强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到了执行层面,却往往出现两种偏差。一是过度倾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导致在“人文性”的海洋中浮沉,慢慢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另一核心——“工具性”。二是虽注重了知识与技能,但把握不准尺度,偶然性、随意性较强,也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效度。事实上,没有过程的合理展开,就没有方法的科学呈现,而没有方法的科学呈现,学生就无法借鉴、运用,也就无法准确、深刻、全面地阅读文本,人
【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根据两家炼油厂、铁路线、待建车站间的位置关系,给出铺设输油管管道的三种合理方案及对应的最少铺设费用.二、结合具体数据,得出三种铺设管道方案中的最小费用及最佳铺设方案.  【关键词】最少费用;加权平均;数学模型  问题一 某油田欲在长度为L的铁路线一侧建造炼油厂A,B,它们到铁路线的垂足为C,D(见附图),同时在铁路线上建一个车站E运送成品油,根据炼油厂到铁路线距离a
第一个涉及两个三角形的边长与面积的不等式是著名的NubergPedoe不等式,而研究涉及两个四面体的棱长与表面积且类似于NubergPedoe不等式的结构形式的不等式,至今却未曾见过,本文将第一次给出这一结果,旨在抛砖引玉.  引理1设四面体A1B1C1D1的棱长分别是A1B1=a1,A1C1=a2,A1D1=a3,B1C1=a4,B1D1=a5,C1D1=a6,四面体A2B2C2D2的棱长分别是
含参数的不等式中,数恒成立问题、有解问题大家研究的最多,也给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而对于直接的参数(单参)不等式的求解,并没有太多的归类,就是一个分类讨论的方法,要求学生分类时能做到不遗漏,有条理性.但是相信大多数教师都应该发现,就是这个分类问题,学生总是做得不好.每次遇到这类简单问题,学生分类不清晰,不是漏掉情况,就是多出情况,就算分清楚了,也显得整个思路很混乱,条理不够清晰.  课堂实